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对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的基础 ③哲学不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任务 ④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汇。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2015年7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另一个地球”,“它就是位于太阳系外的行星开普勒﹣452b,与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2015年9月,美国宇航局又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②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有人认为,生活中你积极乐观,石头也会对着你笑;你消极悲观,鲜花也会对着你哭。下列与该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4.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事前诸葛亮”。哲学要成为“事前和事后诸葛亮”,就必须( ) ①真正地让人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推动时代进步
②如实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 ③始终决定当前和未来经济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好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1页(共38页)
④正确地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成为科学的科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这说明( ) A.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B.一切物质都是“为我之物” C.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人们掌握科学就能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6.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 ③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语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
8.最近,一些网络流行语被~位语文教师用文言文表达出来。例如:“主要看气“我带着你,质”表达为“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你带着钱”表达为“执子手,子挈资斧”;“有钱,任性”表达为“家有千金,行止由心”。这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产生于人脑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如图所示漫画《腾不出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第2页(共38页)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10.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和象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境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情与景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④景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1.“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 侧调控。用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 )
①真理的获得必须以谬误的纠正为基础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③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的认识源自实践最终要转化为实践。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鲁滨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 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 )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没有社会性,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 C.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
第3页(共38页)
D.是实践活,也具有有社会性,因为它制作的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
13.13.2015年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AIDS2014)在穆尔本召开。科学家们己学会如何用HIV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来防止病毒的复制,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死亡优选法急剧下降。但研究人员至今还未找到如何从体内完全清除病毒的方法,因为与任何其他病原体不同的是,艾滋病病毒似乎天生就有潜伏和无法检测的能力。对此,丹麦研究人员提出“先踢后杀”(kiCkandkillapproaCh)疗法,力图将病毒从其藏身之处激活,然后杀死它。这表明( ) ①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英国化学教授克莱尔•格雷和她的团队攻克了锂空气电池开发中的技术难关。这个技术可以让汽车只充一次电就能行驶约650公里,电池通过锂和氧结合成过氧化锂实现放电,再通过施加电流逆转这一过程而完成充电。“锂空气电池”的技术攻关佐证了( )
①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不受客观条件限制 ②调整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建立新的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④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屠呦呦获得提高青蒿药效方法,启示我们( ) ①复习他人记述的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②科学方法的获得往往源于合理大胆猜测
第4页(共38页)
③他人经验的再探索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④有效利用事物应该尊重事物的固有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在谈环境保护的形势与对策时说,我们的环保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许多职能出现交叉重叠。“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解决我国环保工作的上述尴尬需要( )
①坚持发展的观点,推动行政体制创新 ②重视搞好局部,发挥每个部门的积极性
③树立尊重自然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从整体着眼,推动系统内部结构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2016年3月4日,两会特别访谈栏目《企业家说》访问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时,谈到自己从一个绍兴茶厂的调度员到今天成为享誉全国的“饮料大王”“从87年创办娃哈哈集团,的奋斗历程,宗庆后说: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企业在发展中走了不少弯路错路。我坚信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熬过一次次难关,如今这些错路和弯路都和成功的经验一起,成为娃哈哈未来发展中宝贵的历史教材。”这启示我们(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水平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 B.在一定条件下,过去上的失误、错误能对后世有积极作用
C.过去的失误、错误和成功经验,都对当时的实践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 D.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曾经的谬误到后世就会转化为新的真理
18.研究发现,人脑中有一类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其功能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复杂模仿,学会语言、音乐、使用工具。这项发现说明( )
A.人脑神经系统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B.镜像神经元对意识的产生起决定作用 C.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D.意识内容源于大脑对客观存在的模仿
第5页(共38页)
19.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韩国职业棋手李世石九段进行的围棋人机大战将人们的视野重新拉回到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两大热门话题中,使人们认为这将是一场争夺未来的比赛。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终将战胜人类。人工智能( ) ①是意识的产物,不可能取代意识 ②能够超越人类的局限性从而战胜人类 ③具有能动作用,能延长人的生理功能
④是人类的工具,能代替人们从事某些特殊功能的工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科学技术就像一把钥匙,既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德国思想家约纳斯曾说,“只有在自律中,科学才会保持长久不衰。从科学自身看,这种自律必须向公共福祉和人类事业开放”。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类进步的需要 ②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着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 ③人的自律意识决定着科学的价值能否实现 ④打开“天堂”或“地狱”之门由科技性质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一诗句主要表明( ) ①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错误 ④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图书的阅读与出版将成为社会文明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回答2、3题。
22.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令人费解的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意思是: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年老以后,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书了,可惜已经力不从心了。这一对联告诉我们( )
①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认真读书 ②对读书认识的深化根源于人的生活阅历
③实践和读书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 ④对读书的价值判断具有差异性和时
第6页(共38页)
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3.当前我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做到“精准扶贫”需要( ) ①根据人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切忌空喊口号②注意“靶向性”,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③切实加强社会活力,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实现精神脱贫,发挥精神力量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4.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9日出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奥巴马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5.因乌克兰问题,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制裁。据统计,欧盟的制裁预计年内将使俄罗斯经济损失230亿欧元,而欧盟成员国损失将高达400亿欧元,给脆弱复苏的欧盟经济增添“一片乌云”。上述材料警示人们( ) ①切忌割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②要把握认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坚决反对形而上学这一哲学基本派别④学会科学的思维,注意对立面之间的联系。 A.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依法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一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第7页(共38页)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定》口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中国的法治进程: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
结合材料,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发展过程的认识。
27.材料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打开手机客户端,用指尖轻轻触碰屏幕,人们就能随时随地享受从沟通交流到衣食住行等全方位服务。互联网正在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会的交流结构、组织结构,对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当今时代为什么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 28.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内容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严格推行。推行期间略有微调,如放开“双独二胎”(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及部分省份农村地区实施的“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为女孩,可生育第二个孩子),以及后来的“单独二胎”(夫妻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等。在2016年1月1日,中央决定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全面二胎”政策在历时5年的深入调研和论证后出炉,略决策。被外界解读为“顺应民意”,也是中国为保持“人口红利”最大化和持续性采取的还算及时或“略晚了点”的调整。这次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说明我们应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
29.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海派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上海话是典型海派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
第8页(共38页)
分。某中学学生在以“上海话现状及发展”为主题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上海话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参与学校活动还是小朋友间游戏,都讲普通话,几乎与上海话“绝缘”,甚至已不会讲自己的方言了。
上海话的传承遭遇“尴尬”。对此有人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没必要保留海派文化。
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加以评价。
第9页(共38页)
2016-2017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二(上)第二次段考政
治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对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的基础 ③哲学不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任务 ④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汇。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考点】哲学与具体学科.
【分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学科
(1)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和回答的问题不同.①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解答】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这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②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不符;
③符合题意,材料中“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这说明哲学不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任务;
④说法错误,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故本题选C.
2.2015年7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另一个地球”,“它就是位
第10页(共38页)
于太阳系外的行星开普勒﹣452b,与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2015年9月,美国宇航局又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②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物质性原理.
【分析】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物质性原理 1、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属于可知论. 2、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解答】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几次发现说明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②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体现意识对自然界的变化发展的影响,而是强调人能能动地认识自然界;
③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是强调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科学家们对行星开普勒、火星表面液态水活动的发现,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故本题选B
3.有人认为,生活中你积极乐观,石头也会对着你笑;你消极悲观,鲜花也会对着你哭。下列与该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第11页(共38页)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考点】主观唯心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客观唯心主义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解答】题干中的观点认为人的心情决定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A.不合题意,选项中的观点认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B.不合题意,选项认为形决定神,形体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C.不合题意,选项认为庄周梦蝶还是蝴蝶梦到庄周是不可知的,属于不可知论;
D.符合题意,选项认为我的心决定万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故本题选D
4.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事前诸葛亮”。哲学要成为“事前和事后诸葛亮”,就必须( ) ①真正地让人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推动时代进步
②如实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 ③始终决定当前和未来经济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好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正确地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成为科学的科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哲学与时代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精神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
第12页(共38页)
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
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解答】①②符合题意,“哲学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事前诸葛亮’”,哲学要成为“事前和事后诸葛亮”,就必须真正地让人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推动时代进步,如实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
③说法错误,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而不是始终决定当前和未来经济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 ④说法错误,哲学并不是科学的科学. 故选:A.
5.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这说明( ) A.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B.一切物质都是“为我之物” C.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人们掌握科学就能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考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
原理: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解答】A说法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B说法错误,题肢说法为主观唯物主义;
C符合题意,“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
第13页(共38页)
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表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类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D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故本题选C.
6.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 ③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①区别:
一是含义不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二是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解答】①②符合题意,“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中都包含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
③说法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但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仅仅是体现绝对静止.
第14页(共38页)
故本题选C.
7.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语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分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
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解答】A错误,根据“莫怨春归早、岁岁有东风”可知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正确,“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 C错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D错误,“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体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故本题选B.
8.最近,一些网络流行语被~位语文教师用文言文表达出来。例如:“主要看气“我带着你,质”表达为“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你带着钱”表达为“执子手,子挈资斧”;“有钱,任性”表达为“家有千金,行止由心”。这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15页(共38页)
③意识活动产生于人脑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解答】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符合题意,些网络流行语被~位语文教师用文言文表达出来,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表述错误,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因此意识活动产生于物质; ④符合题意,网络流行语是对当今社会客观情况的反映,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故本题选C
9.如图所示漫画《腾不出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16页(共38页)
B.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分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依据: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3)具体要求: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解答】漫画中的人腋下夹了很多伞,因为腾不出手而遭受雨淋,这是机械主义的表现,下雨时应该腾出手来打伞,而不是用手抱着伞,说明他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D符合题意; A、B、C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0.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和象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境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情与景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④景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考点】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第17页(共38页)
1.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解答】①正确,“情”属于意识范畴,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正确,“情”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因此,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错误,情与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④错误,情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故答案为B
11.“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 侧调控。用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 )
①真理的获得必须以谬误的纠正为基础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③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的认识源自实践最终要转化为实践。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
第18页(共38页)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解答】①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属于认识,真理的获得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②符合题意,“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 侧调控”体现了实践具有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③符合题意,“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④表述错误,人的认识最终应该是要回到实践,指导实践,但不是转化为实践.
故本题选B
12.鲁滨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 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 )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没有社会性,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 C.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
D.是实践活,也具有有社会性,因为它制作的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
【考点】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实践含义和特征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
第19页(共38页)
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解答】A表述错误,实践具有社会性,不存在脱离社会的完全独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B表述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因此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 C表述错误,理由错误;
D符合题意,是实践活动,鲁滨逊是社会中的人,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 故本题选D
13.13.2015年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AIDS2014)在穆尔本召开。科学家们己学会如何用HIV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来防止病毒的复制,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死亡优选法急剧下降。但研究人员至今还未找到如何从体内完全清除病毒的方法,因为与任何其他病原体不同的是,艾滋病病毒似乎天生就有潜伏和无法检测的能力。对此,丹麦研究人员提出“先踢后杀”(kiCkandkillapproaCh)疗法,力图将病毒从其藏身之处激活,然后杀死它。这表明( ) ①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 【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反复性
第20页(共38页)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2、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解答】①表述错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的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主义的错误观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符合题意,“研究人员至今还未找到如何从体内完全清除病毒的方法,因为与任何其他病原体不同的是,艾滋病病毒似乎天生就有潜伏和无法检测的能力”说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表述错误,认识有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如果是错误的认知,那只会和真理越走越远;
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中针对艾滋病病毒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新的病毒疗法,说明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故本题选C
14.英国化学教授克莱尔•格雷和她的团队攻克了锂空气电池开发中的技术难关。这个技术可以让汽车只充一次电就能行驶约650公里,电池通过锂和氧结合成过氧化锂实现放电,再通过施加电流逆转这一过程而完成充电。“锂空气电池”的技术攻关佐证了( )
①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不受客观条件限制 ②调整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建立新的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④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
第21页(共38页)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联系的客观性.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联系的客观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体现):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解答】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也要受客观条件限制; ②正确,“锂空气电池”的技术攻关正是调整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建立新的联系的体现;
③错误,稳定的联系是存在的;
④正确,“锂空气电池”的技术攻关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的体现. 故本题选D.
第22页(共38页)
15.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屠呦呦获得提高青蒿药效方法,启示我们( ) ①复习他人记述的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②科学方法的获得往往源于合理大胆猜测 ③他人经验的再探索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④有效利用事物应该尊重事物的固有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的客观性.
【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的客观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联系的客观性:
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解答】①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复习他人记述的实践”不属于实践活动,不能成为认识的重要来源,排除①;
②错误,科学方法的获得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源于合理大胆猜测,排除②;
③符合题意,“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表明他人经验的再探索是我们进步的阶梯,③当选;
④符合题意,改用低沸点溶剂,避免高温破坏药物效果,表明有效利用事物应该尊重事物的固有联系,④当选. 故选:D.
16.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在谈环境保护的形势与对策时说,我们的环保工作涉及
第23页(共38页)
的部门很多,许多职能出现交叉重叠。“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解决我国环保工作的上述尴尬需要( )
①坚持发展的观点,推动行政体制创新 ②重视搞好局部,发挥每个部门的积极性
③树立尊重自然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从整体着眼,推动系统内部结构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系统优化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系统优化方法 1、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自然界是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向前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系统优化方法
(1)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解答】①④符合题意,环保部门面临的尴尬,是由环保管理体系结构不合理、不适应需要引起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对环保部门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需要协调环保系统内部关系;
②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尊重自然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不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环保部门面临的尴尬是由于缺乏尊重自然的意识. 故本题选D.
17.2016年3月4日,两会特别访谈栏目《企业家说》访问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第24页(共38页)
宗庆后时,谈到自己从一个绍兴茶厂的调度员到今天成为享誉全国的“饮料大王”“从87年创办娃哈哈集团,的奋斗历程,宗庆后说: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企业在发展中走了不少弯路错路。我坚信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熬过一次次难关,如今这些错路和弯路都和成功的经验一起,成为娃哈哈未来发展中宝贵的历史教材。”这启示我们(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水平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 B.在一定条件下,过去上的失误、错误能对后世有积极作用
C.过去的失误、错误和成功经验,都对当时的实践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 D.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曾经的谬误到后世就会转化为新的真理 【考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分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B符合题意,娃哈哈集团,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企业在发展中走了不少弯路错路,这些错路和弯路都和成功的经验一起,成为娃哈哈未来发展中宝贵的历史教材,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过去上的失误、错误能对后世有积极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说法错误,过去的失误、错误和成功经验,都对当时的实践发展进步起阻碍作用的;
D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着明显的界限. 故本题选B.
18.研究发现,人脑中有一类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其功能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复杂模仿,学会语言、音乐、使用工具。这项发现说明( )
A.人脑神经系统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25页(共38页)
B.镜像神经元对意识的产生起决定作用 C.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D.意识内容源于大脑对客观存在的模仿 【考点】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解答】A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人脑中的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对人类意识产生的重要性,证明了人脑神经系统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故入选; B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了镜像神经元细胞对意识产生的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作用,故排除;
C不合题意,材料强调了镜像神经元细胞对意识产生的重要影响,不体现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故排除;
D说法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源于客观存在,不是源于大脑对客观存在的模仿,而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意识还具有主动创造性,不是对客观存在的简单模仿,故排除. 故选A.
19.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韩国职业棋手李世石九段进行的围棋人机大战将人们的视野重新拉回到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两大热门话题中,使人们认为这将是一场争夺未来的比赛。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终将战胜人类。人工智能( ) ①是意识的产物,不可能取代意识 ②能够超越人类的局限性从而战胜人类 ③具有能动作用,能延长人的生理功能
④是人类的工具,能代替人们从事某些特殊功能的工作。
第26页(共38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解答】①正确,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思维的物化,意识的产物,不可能取代意识;
②错误,战胜人类,说法错误;
“具有能动作用”说法错误,③错误,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工智能不具备;
④正确,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是一种工具,能代替人们从事某些特殊功能的工作; 故答案为C
20.科学技术就像一把钥匙,既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德国思想家约纳斯曾说,“只有在自律中,科学才会保持长久不衰。从科学自身看,这种自律必须向公共福祉和人类事业开放”。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类进步的需要 ②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着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 ③人的自律意识决定着科学的价值能否实现 ④打开“天堂”或“地狱”之门由科技性质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析】本题考查:价值、规律的客观性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规律的客观性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第27页(共38页)
方法论:
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解答】①符合题意,材料中描述的是科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追求公共福祉和人类事业,体现了科学的真正价值是为了是实现人类的进步.
②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规律决定了科学不能随意对社会发生作用,体现了科学功能的实现受制于社会发展规律.
③说法错误,人的自律意识能够影响科学的价值能否实现,但不起决定作用. ④说法错误,科技是把双刃剑,打开天堂或地狱之门在于人们怎么使用科技,而不在于科技性质. 故本题选A.
21.“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一诗句主要表明( ) ①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错误 ④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
一是含义不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二是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
第28页(共38页)
相对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解答】“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①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符合题意,永不枯竭的源头,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说法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符合题意,方塘的水清澈似不动,为相对静止;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为绝对运动; 故本题选C.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图书的阅读与出版将成为社会文明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回答2、3题。
22.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令人费解的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意思是: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年老以后,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书了,可惜已经力不从心了。这一对联告诉我们( )
①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认真读书 ②对读书认识的深化根源于人的生活阅历
③实践和读书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 ④对读书的价值判断具有差异性和时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考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分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第29页(共38页)
②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③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解答】①符合题意,“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告诫我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认真读书;
②符合题意,“年老以后,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书了,可惜已经力不从心了”,这告诉我们对读书认识的深化根源于人的生活阅历;
③说法错误,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读书不是人们获得认识的来源; ④不合题意,材料表明对读书的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而不能表明其时代性.
故选:A.
23.当前我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做到“精准扶贫”需要( ) ①根据人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切忌空喊口号②注意“靶向性”,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③切实加强社会活力,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实现精神脱贫,发挥精神力量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系统优化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系统优化方法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依据: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2、系统优化方法
(1)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第30页(共38页)
(2)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解答】①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根据人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②符合题意,做到“精准扶贫”需要注意“靶向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③符合题意,做到“精准扶贫”还需要切实加强社会活力,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以达到最优目标;
④说法错误,“精神力量的决定作用”为唯心主义观点. 故本题选B.
24.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9日出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奥巴马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自然界是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向前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答】本题材料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为: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谷物更恰当的;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有比培植果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恰当的.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凡事要提前做好计划.
第31页(共38页)
①不合题意,该题项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观点,体现的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题意不符,故不能入选;
②③符合题意,这两项中的观点强调的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题意相符,故可以入选;
④不合题意,该题项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强调的是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与题意不符,故不能入选. 故本题选C.
25.因乌克兰问题,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制裁。据统计,欧盟的制裁预计年内将使俄罗斯经济损失230亿欧元,而欧盟成员国损失将高达400亿欧元,给脆弱复苏的欧盟经济增添“一片乌云”。上述材料警示人们( ) ①切忌割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②要把握认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坚决反对形而上学这一哲学基本派别④学会科学的思维,注意对立面之间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联系的客观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分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矛盾的对立统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解答】①④符合题意,欧盟成员国与俄国在经济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俄国的制裁的同时,欧盟成员国也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说明联系具有客观性,切忌割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要学会科学的思维,
第32页(共38页)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联系的条件性;
③说法错误,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依法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一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口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中国的法治进程: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
结合材料,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发展过程的认识。
【考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
【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发展过程的认识.通过审题,确定答题范围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题型为认识类主观题.此题解答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来组织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推动我们对依法治国方略认识的不断发展,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及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依法治国方略不断发展的过程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
第33页(共38页)
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说明了我们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解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根据社会发展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实现依法治国认识的发展.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我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不同时期社会建设有不同特点,从而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不断发展.
⑤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十五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是逐步积累发展的过程.
27.材料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打开手机客户端,用指尖轻轻触碰屏幕,人们就能随时随地享受从沟通交流到衣食住行等全方位服务。互联网正在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会的交流结构、组织结构,对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当今时代为什么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 【考点】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条件性.
【分析】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当今时代为什么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本题题目类型原因类,限定知识范围为联系的知识,切入口较小,可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来说明原因.
【解答】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互联网已经普遍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从沟通交流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与互联网之间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互联网对人的影响不能人为割
第34页(共38页)
断和否认.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重视联系的中间环节,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之间以及互联网与人们之间复杂多样的联系不断加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
28.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内容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严格推行。推行期间略有微调,如放开“双独二胎”(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及部分省份农村地区实施的“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为女孩,可生育第二个孩子),以及后来的“单独二胎”(夫妻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等。在2016年1月1日,中央决定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全面二胎”政策在历时5年的深入调研和论证后出炉,略决策。被外界解读为“顺应民意”,也是中国为保持“人口红利”最大化和持续性采取的还算及时或“略晚了点”的调整。这次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说明我们应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
【分析】本题要求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说明我们应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为措施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切入口较小.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深入调研和论证后出炉的,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始终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将会继续调整完善,以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即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深入调研和论证后出炉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始终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
第35页(共38页)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随着社会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将会继续调整完善,以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9.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海派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上海话是典型海派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某中学学生在以“上海话现状及发展”为主题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上海话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参与学校活动还是小朋友间游戏,都讲普通话,几乎与上海话“绝缘”,甚至已不会讲自己的方言了。
上海话的传承遭遇“尴尬”。对此有人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没必要保留海派文化。
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加以评价。 【考点】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分析】本题要求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评价材料中的观点“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没必要保留海派文化”.此为评析类试题,要指出观点的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并要明确正确的做法.首先,观点的合理成分在于:中华文化与海派文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因此上海应担负志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其次,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必要保留海派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最后,我们在弘扬文化时,即要弘扬中华文化,也要弘扬海派文化,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解答】①中华文化与海派文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因此上海应担负志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题中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必要保留海派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
③我们在弘扬文化时,即要弘扬中华文化,也要弘扬海派文化,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36页(共38页)
④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第37页(共38页)
2017年5月16日
第38页(共3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