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点拨】
一、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提示】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
造客观世界。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2)变革社会的实践;(3)科学实验活动。
【提示】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二)什么是认识(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 【提示】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
【提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 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提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 【提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二、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疑点】
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2、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3、方法论要求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二)认识的发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事求是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真务实 【额外总结】 一、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唯物论部分
1、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认识论部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
2、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或重视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4、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注意搭配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⑥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⑦ 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例题】
1.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句话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C.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据此回答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这一“活动”属于( )
A.生产实践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 D.物质生产活动
3.通过上题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具有明显的( )特征。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任意性
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5.“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6.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7.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一天后,俄罗斯成功发射了货运飞船,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说明( )
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④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实践是
A.既是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 B.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C.客观的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9.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但那毕竟是传说,还不是事实。只有到了今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才圆了中国千年飞天梦。从美好传说到梦想成真表明 A.人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B.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集体活动 10.“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11、真理只有一个,因此,真理一旦形成,就会亘古不变。 (1)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本质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2)真理是由条件的,超出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顾历史的推移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
(3)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世界上存在亘古不变的真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