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5期(总第290期)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ANDPHILOSOPHY
No15,2005(SerialNo1290)
社区意识分析的理论建构
高鉴国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社区意识是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价值判断。社区意识作为可以测量的多维建构,表现为结构形态的多重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强弱水平的动态性。在社区社会学领域,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和社区满意构成社区意识的主要形态或研究方法。社区意识不是一个常态的感知,它受到时间推移和内外主观因素变化的作用。个人的社区意识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但对其应用价值的评价不能超越具体的主客观条件。
关键词:社区意识;社区认同;社区凝聚;社区满意;社区研究中图分类号:C912;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5)05-0129-08
社区意识是指社区成员的相关心理或精神活动。由于社区概念的多样性和社区研究的跨学科性,使得社区意识研究本身难以呈现一种清晰、完整的面貌。尽管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围绕社区意识的研究取得不少积极的成果,但社区意识并没有成为社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独立或普遍的命题,绝大多数著述没有将社区意识作为明确的研究概念。为了提升社区意识研究在社区社会学中的应有地位,本文拟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对社区意识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总结,以提供社区意识理论建构的基本轮廓。
一、社区意识的概念内涵
社区意识作为一种主观现象很早便得到社会学家的承认和关注。在腾尼斯的社区(Gemeinschaft)概念中,包含着人际亲密关系、情感深度、道德义务、社会凝聚和时间持久性等心理因素。社区社会学的
早期奠基者之一、苏格兰裔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M・麦基弗指出社区是一个“精神的联合体”,这种社区精神是诸多个体精神的结合,麦基弗借用了著名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提法,称这种社区精神是一
[1](P74-75)
种超越个人的“集体精神”。美国社会学界用于表述社区意识概念的最常用术语是“社区情感”。罗伯特・M・麦基弗界定了社区情感的三个成分:(1)社区自身意识,即由于共同利益而产生的“我们”、“我们的”意识;(2)位置和身份感,对自己在社区整体中的角色、责任和任务的认知;(3)依属感,将社区作为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条
[2](P61-63)
件,包括物质依赖和精神依赖。美国社会学家乔治・希勒里发现对社区的大部分定义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是人群、社会互动、共同纽带和地域。
社区情感(意识)并没被作为其中一个独立的基本因素,而是被纳入“共同纽带”,作为某种亚要素(如同类意识、共同目标、情感义务等)。但希勒里在定义社区时,曾将“情感”作为社区的5个基本要素
[4](P224-229)
(互动、空间、活动、情感、规范)之一。希勒里试图通过对前工业社会组织的分析,建立一个具
[3](P118)
有普遍解释意义的社区和“社区情感”的定义模式,但他所提出的概念术语似乎欠准确,没被广泛接受。
丹尼斯・波普林对有关社区“文化心理”的社会学研究进行文献总结后,认为“社区情感”的结构
收稿日期:2005-04-02
作者简介:高鉴国(1957-),男,山东济南人,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社区理论、城市社会学。
129
是:(1)共同价值、信念和目标;(2)共同准则或行为预期;(3)成员身份感和集体认同(如“我
()
)[5]P22。当代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D・们”坎贝尔也明确将“情感”定义为社区的“社会学概念”的三大要素(社会结构、空间和情感)之一,坎贝尔解释说,社区情感“说明社区的心理、符号和文化因素。……指社区是一个可感受、体验、认识(想像)或沟通的事物”。他还指出发现社区情感的三个方法途径:(1)心理方法,探讨对社区的满意水平、个人依属和认同;(2)文化(符号)方法,研究社区文化即哪些决定社区特性的事物、行为和方式;(3)“意义”(meaning)方法,研究社区的自我想象和观念
。
社会学家肯定社区意识作为主观建构的存在。相对而言,“社区情感”是认同程度最高的基本术语。在一些学者那里(麦基弗和希勒里),社区情感主要指心理因素(意识、感觉);在另一些学者那里(如波普林、坎贝尔)社区情感同时包含着其他文化因素(如价值、准则),不仅指某些直观感受,也指更高级的思维活动。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和命题框架,社会学界对社区意识或情感的经验研究主要分散在一些特定领域,如“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满意”以及“社区凝聚”等。相比之下,社会心理学家或应用心理学家对社区意识的内涵有着相对统一的理解,也取得了更系统化的研究成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传统社区精神卫生学基础上产生了一门亚学科———社区心理学。社区心理学注重通过社会(社区)环境因素和手段,研究和矫治人们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6](P45-47)
西摩・萨拉森的著作《社区的心理意识:社区心理学探讨》对社区意识研究产生直接的推动。西摩・萨拉森提出将“社区心理意识”作为社区心理学的一个关键术语,以认识异化、自私和失望等个人主义的消极方面。他同时提出三个相关的观点:(1)社区意识的缺失是特别容易发生的现象;(2)这对生活
[8](P6)
是一个破坏力量;(3)社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社区意识缺失的后果及其预防。一般来讲,“社区心理意识”与“社区意识”是同义词,虽然在用词上存在一些差别,如有些学者用“社区意识”分析群体层次的社区经验,用“社区心理意识”指个体层次的社区意识;心理学家常用“社区心理意识”,而其他社会科学家常用“社区意识”。
在萨拉森之后,戴维・麦克米伦和戴维・查维斯提出了被认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社区意识定义。按照麦克米伦和查维斯的认识,社区意识指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对相互重要关系的感知,对社区重要意义的感知,以及通过群体义务满足成员需要的共同信念。麦克米伦和查维斯提出从四个方面或要素理解社区意识:(1)成员意识,即感受到自己已成为一个成员并具有归属的权利。成员意识包含五个特质:界域、安全感、归属和认同感、个人投资以及共同的符号系统。(2)影响,即对影响力的感受。影响是双向的,包括个体成员对社区的影响和社区对成员的影响。(3)需要的整合与实现,即意识到成员的需要将通过群体成员所得到的资源而满足,从而产生强化(Reinforcement)。强化是一种行为激励因素,任何群体要保持凝聚意识,必须对其成员提供奖赏。(4)共同的情感联系,即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重要事件和交往经历,因而产生共同的义务感和信念。
按照戴维・麦克米伦和戴维・查维斯的总结,人类成员的共同经历和互动体现着重要的心理活动规律:(1)交往假定:人们互动越多,越可能变得密切;(2)互动质量:经历和关系越积极,联系越紧密;成就促进凝聚;(3)行动阻断:如果互动是不确定的,社区的任务没有实现,群体的凝聚将受到抑制;(4)同价事件假定:共同经历的事件越重大,社区联接越紧密(如一起经历过灾难事件,容易产生密切关系);(5)投入:投入决定了社区的历史和现状对成员的重要性(如对邻里事务投入财力和时间多的人更容易感到社区生活事件的影响;对社团投入和时间多的人,也会产生更大的感情联系);(6)社区的荣誉与耻辱对成员的影响:社区中的荣誉和耻辱对成员看待社区的态度具有重大影响;(7)精神联系:共同的精神(如宗教信仰、种族主义)所产生或强化的联系。麦克米伦和查维斯的最终结论是:“社区意识的经验确实是存在的,并作为一种力量在人类生活中发生作用。”
麦克米伦和查维斯提出的社区意识模式的优势在于:(1)第一次系统归纳了现象要素和亚要素的关系,界定了社区意识的结构层次;(2)吸取了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团体动力学、权力、社会能力、遵从、团体凝聚力等,具备较充实的理论基础。此前一些心理学学者探讨社区意识时主要侧重于某个特定形态或成分(如社区依属,或社区归属,或信任),没有从理论上系统总结社区意识的结构,因130
[9](P6)[9](P9-16)
[7]
而麦克米伦和查维斯的概念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有些学者对麦克米伦和查维斯的概念模式提出疑问,认为部分的综合不等于有机的整体,但难于提出比因素分析更简明和完善的方法。
二、社区意识的特定形态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社区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社区意识的特定形态或基本因
素(如麦克米伦和查维斯提出的四个要素,或认同、归属、满意、凝聚、孤独等);第二,这些心理状态在不同社区背景(工作机构、邻里、学校)中的表现。另外两个重要的研究发现是社区意识的认知强度(指数)和多元社区意识问题。这些研究实际上涉及社区意识的类型研究,由此可以认识、理解社区意识的特点、功能和变化机制。
如前所述,社会学界对社区意识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命题和研究框架,大量经验研究分散于与一些社区意识相关的主题中,如“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些主题作为社区意识的特定形态,来理解和认识社区意识的建构。笔者通过对一个英文的社会学文献资料库“社
(CSASociologicalAbstract)的题目和关键词检索,发现社区意识研究的选题分布不平衡,学会学摘要”
术界对社区意识的定义和理解并不一致或统一。如论文题目中包含“社区意识”一词的论文有40篇,
作为关键词的有382篇。这些论文主要是心理学研究成果,社会学研究则集中在“社区情感”、“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等主题词之下。
社区认同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古典理论范畴。罗兰・L・沃伦指出,由于各种因素,个
()[10]P13
人或群体的社区心理认同的程度存在强弱之分。“社区认同”作为一个老话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通常集中于地域、民族背景下的身份感、归属意识和自我评价,相对强调文化、历史与生活习俗的作用和影响。可类比的其他社会认同有阶级认同、性别认同。大多数研究者的着重点不是辨识社区认同的内涵,而是探讨其作为一种主观建构的状况和特点,以及相关变量或因变量的关系,如城市、城镇、郊区、农村的社区认同和自我形象的差异与成因,大规模郊区化对农业地区成员的地域依属和社区认同的消极影响,不同族裔成员的地域社区认同的差别与变数。社区认同研究也较多涉及移民群体和民族主义,安德森的“意想社区”观点是其中最有影响的命题之一。
“社区依属”是约翰・卡萨达和莫里斯・詹诺维茨提出的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学术命[12](P328-339)题,要表达的含义仍然是传统社区理论所辨识的社区情感、社区认同。卡萨达和詹诺维茨从腾尼斯、沃斯、帕克的社区理论传统出发,试图对“地方社会纽带和社区情感的存在或缺失”进行量化分析。社区依属被作为与“社区参与”的行为相对应的一种主观态度,由“社区态度”、“社区情感”、“地方社会纽带(网络)”等相关变量加以测量。有的研究者用“地域意识”、“地域依属”、“地域认同”来概括以地理因素为基础的“社区依属”。凯思琳・格尔森等则认为“地域依属”的含义是“个人对其邻里和邻
[13](P139)
居的义务。这种义务有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参与和主观感情”。即具有对邻里地理环境的主观感受和对邻里成员提供个人资源的责任感。在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居民自我认同和社会归类的参照包含邻里的社会和物质环境因素。自我社会归类过程中“我是谁”的问题,成为地域依属和认同中的“我在哪里”或“我属于哪里”。芭芭拉・布朗和道格拉斯・珀金斯指出,地域性“社区依属”支持一个环境中的稳定感和可预见性,有助于促进和保持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
社区满意指对社区客观条件的主观评估。罗伯特・W・马兰斯和威拉德・史杰斯对社区满意的研究(1975)最引人注意。他们发现,“一个人处境的客观特征不能被等同于他对那个处境的感受”,大多数人甚至那些低于正常生活处境的人,通常对自己的社区感到满意;“在大多情况下,满意与强烈的家
[15](P300-303)
庭依属和生活在社区中的朋友有联系”。由于社区满意(度)涉及生活质量研究,因此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些研究成果显示生态、社会和认知等多重因素对社区满意(度)产生影响。其中重要的客观因素包括社区规模和类型、住房质量和所有权、邻里的物质条件等。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社区认知也左右着对他们的地方社区的满意度。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和民族成员生活在较高质量的环境中,社区满意度通常较高;居民对社区的社会环境(居民类型、交往关系、个人安全)和物质环境(住房条件、
[16](P256)
环境卫生、噪音程度、自然风景)的评估对他们社区满意的影响程度较大。
131
[14](P191)
[11]
也有研究者提出“社区凝聚”的研究主题。在心理学中,凝聚的趋势或心理特性也被称为“凝聚法则”或“联合体法则”。生物行为研究中涉及凝聚的早期概念有“群集”本能或“群居”本能。生命系统理论(LivingSystemTheory)认为凝聚是任何生命系统的一个基本属性,任何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
[17]
人、群体、社区、社会)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凝聚。一些学者运用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提出与“社区凝聚”的内涵十分近似的“社区团结”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社区凝聚”主要体现为一种群体的关
[19](P376-404)
系,它包含着地域或社区“认同”、“依属”、“共同目标”、“责任”等意识和价值因素,但并没有从主体上被视为一种心理意识或情感。心理学家约翰・巴克纳曾提出从群体层次研究社区(凝聚)意识的命题,并提出测量邻里凝聚的三个维度指标:居民在邻里范围的社区意识、居民生活和留在邻里的受吸引程度、居民与邻居互动的程度。在巴克纳的概念中,“凝聚”并非社区心理意识的特定形态或要素之一,而是从群体层次而言的社区意识本身。或者说,社区凝聚是社区意识的另一个代名词,有助于从集体层面而不是个体层面分析社区意识。
还有学者通过“社区团结”、“社区归属”、“社区态度”等概念探讨社区意识。相对而言,社区认同、社区依属和社区满意是社区意识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专题领域。在大部分研究文献中,这些主题相对独立,没有被视为从属于“社区意识”或“社区情感”的亚门类。它们常常又都是多维概念,内涵相互交叉、重叠。如约翰・卡萨达和莫里斯・詹诺维茨将“社区态度和社区情感”以及“社区满意”纳入“社区依属”范畴;巴特等在测量指标分类中,将“社区团结”和“社区满意”视为“社区依属”的两个方
()[21]P429
面。
尽管这些概念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或相互重叠,但也存在理论差异。在研究实践中,这些差异实际上也被选择以不同的指标来测量或反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文献总结,做出新的概念界定,将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和社区满意作为社区意识的四个基本特质。社区认同涉及社区对个人的符号意义和社会价值,即社区成为个人的自我认同对象的过程和程度;社区依属是对社区的情感投入;社区凝聚突出集体互动;社区满意则是以社区评估为内涵的情感形态。以上四个特质可以与麦克米伦和查维斯提出的社区意识模式形成对照,如“社区认同”类似“成员意识”,“社区依属”类似“共同的情感联系”,“社区凝聚”类似“影响”和“需要的整合和实现”,“社区满意”也近似“影响”和“需要的整合与实现”。通过概念界定或其他分析手段,使社会学的“社区意识”研究更具系统性、完整性。
不同于社会学家所提出的以上纷繁各异的概念命题,心理学家基本上将“社区意识”或“社区心理意识”作为一种统一的术语。心理学家对社区意识的研究除了以地域为基础的传统邻里社区外,已经越来越多地涉及其他以关系为基础的群体、组织或机构(公司、学校、互联网等)。相关研究表明,对成年就业者来说,工作机构(政府机关、企业组织、事业单位等)可能是社区意识的一个关键母体组织。工作机构作为一种目标性或工具性的正式组织,其任务目标的实现过程和组织成员的结构分层形成社区意识的决定性要素。在工作化和城市化造成传统社区(农业村庄、初级群体)“消失”和“异化感”的条
[22](P365-377)
件下,工作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情感纽带和支持系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虚拟社区也属于一种关系型社区。虚拟社区虽然没有面对面的互动或地域联系,但也能产生社区意识。麦克米伦和查维斯提出的四种社区意识成份———成员意识、影响、需要的实现和整合、共同的情感联络程度不同地出现在不同类型的虚拟社区中,反映在特定的成员界域意识、社会支持形式、语言和符号系统,以及某些行
()[23]P238
(不暴露真正身份)和“(可以随时进入和离开)特为规范之中。虚拟社区的“匿名性”可选择性”
性,使人们拥有探讨自我和建立认同的更大自由,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互动和开放。因此,虚拟社区可以满足个人在“真实社区”里所难以实现的一些社区意识需要。
心理学家安妮・E・布罗德斯基等从另一角度总结了多元社区意识的含义,即对社区意识的强度或认知指数进行三维区分,将社区意识界定为三种状态———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消极的社区意识”是指人们与社区保持一种消极关系或不联系的现象。按照通常定义,“消极的社区意识”被解释为“社区意识的缺乏”。社区意识的“缺乏”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是社区意识“不存在”或“零发现”;二是“消极的社区意识”,即缺乏积极主动的归属和参与意识。安妮・E・布罗德斯基通过对生活在“危险社区”的黑人单身母亲的质性访谈研究,发现她们常常有意回避邻里交往和社区参与,以避免132
[24](P322)
[20](P774)
[18]
使家庭子女受到不良干扰或影响。布罗德斯基认为社区意识实际上具有双向运作功能,既可以进行积极运作,也可以进行消极运作,两者都可以产生益处;对那些将社区作为负担而不是资源的人,持有消极
[25]
的社区心理意识能够导致积极的结果。布罗德斯基等同时提出区分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社区意识的测量方法。在其相关研究中,积极和消极社区意识的区分标准基于对社区意识指数的平均划分(meansplit)。中性的意识既非积极也非消极,可以通过“不同意也不反对”的答案来反映。如对社区意识指数中的问项“我认为我所在社区对我是一个好的居住地”的回答选择是“不同意也不反对”,便反映了一种被动的意识缺乏。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通常同时在几个社区生活,并产生多元社区意识。多元社区有两种基本形态:(1)独立的、非重合性多元社区,即这些社区在地域上、关系上是独立的、不重合的,如一个人的工作、居住和学习活动分散在不同地域社区中,有不同的专业、邻里、民族或信仰归属;(2)复合性多元社区,即构成一个较大的社区的若干亚社区,如一所学校既是有统一归属、认同的学校社区,又分化为老师、学生、班级、社团以及不同性别或居住来源的亚群体。各种调查测量发现,多元社区的成员能够区分他们社区意识的多元性。然而,一个多元社区成员所具有的多元意识将产生互动效果,既会影响他们对每一社区的心理感受,也会影响这些心理感觉的后果。
三、社区意识的特征和功能影响社区意识的变量包括社区的地理(或组织)规模和环境、居民的居住年限和社会文化背景、社
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等。在一个复合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是分层次的,随着社区界线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如一个学生的班级意识和学校意识、一个公司职员的部门集体意识和公司整体意识的内涵关系是不同的。人们的依属或归属意识取决于其个人的社会网络,如果一个地域或组织的规模超出个人的社会网络范围,人们的依属意识便会淡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会凸现不同内涵的社区意识(如邻里意识、街区意识、城市意识)。一般来说,居住年限长的居民比居住年限短的居民有更强的社区意识,本土居民比外来居民有更强的社区意识,了解或熟悉本地(或组织)背景状况的成员比缺乏相应知识信息的成员有更强的社区意识,不同的社区自然和社会特征会强化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的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作为一个多维结构,接受内外作用或影响的方式存在不同。根据哈蒙的总结,社区满意主要受到社区生态和物质环境的直接影响,同时人们的环境认知对社区满意具有调节作用;社区依属更取决于个人介入地方社会关系的程度,虽然社区生态和物质环境(如宗教文化、住房条件)也发生效应;社区认同则基于社会整合和环境经历,尤其是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集体的符号特征(如特有生活方式和社区自我形象)。或者说,社区意识的不同成份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过程,“社区满意产生于社会阶级和城市化的宏观社会变化,社区依属和认同则取决于个人生长、社会化、邻里经历和地方文化的微观社会条
[16](P262)
件”。当然,哈蒙只是简要地勾勒决定社区意识的变数,具体需要分析和区别的因素实际上更复杂得多。社区意识不是一个常态的感知,它因受到时间推移和内外主观因素变化的作用而消长。
社区意识作为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归属感、认同感、情感联系和安定感,体现了每个人对其他人的需要和互动联系,可以产生进一步的积极作用和后果。不少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文献从各个角度测量和总结了社区意识的个人和社会后果,包括:(1)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如个人精神健康、身体健康、家庭生活安定;(2)社会参与,如社区活动、政治参与;(3)积极的职业行为,如员工相互责任和支持;(4)良好的社区指数或生活质量,如安全、资源、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控制等。其中一些变量是互为因
果的,如家庭满意与社区满意、社区安全与社区依属之间有极高的相关性。从个人层面来看,积极的社区意识至少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获得和强化社会支持感,使个人精神充实,有助于适应社会的变化;第二,增进“亲社会行为”,使个人的社会交往和参与更加充分,追求超越个人利益的更高目标。从社会层面,积极的社区意识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控制,提高了整体生活的质量。
社区意识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应用价值。社区意识的应用方式表现为两个相互沟通的途径:第一,将社区意识作为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手段;第二,通过政策和专业工作途径,增进社区意识。一些政治活动家或决策者提出,现代公共政策的制订和评估应当以人类价值和社区发展作为标准。社区
133
意识研究的成果为公共决策者和规划者提供了认识社区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促进他们制订加强和保护社区的公共计划,并通过社区组织而不是个人方式实现某些社会救助和福利计划。社区互动和社区意识的积极后果受到了广泛承认,因此社区方法被许多专业领域作为某种调节、干预或应用手段,用于社区服务、社区照顾、社区矫治、社区精神卫生等工作实践,营造更高质量的居民生活环境。同其他自然和社会现象一样,社区意识既是自在的,也是自为的。各种专业的工作者通过“发现社区”、“创造社区”、“发展社区”等多重途径,培养和增进社区意识,实现特定的任务目标。
在大多数研究文献中,社区意识被假定为一种积极的文化力量,高分值的社区意识等于健康社区,低分值的社区意识说明低的社区功能。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意识作为主观建构是中性的,它的操作和应用并不全是良性的,其性质和作用要根据具体的社会背景来评判。综合有关对社区意识的反面评价,大致有以下四种:(1)不能认为任何社区或社区意识都产生积极的社会后果,一些种族主义
[8](P15)
集团(如三K党)、反文化群体(黑社会)具有很强的社区意识,但不能说它们是健康社区。相反,这类社区意识具有反社会性质。(2)过分的社区意识可能抹杀个性独立和自我发展,如果社区成员本身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容易处于盲目的“集体思维”或“遵从行为”的危险境地。如一些排斥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的社区(乌托邦组织、异教团体)对社会成员带来消极的影响。埃斯特・威森费尔德发现,社区意识研究者相对重视和肯定共同性,“常常忽视将异议和多样性作为社区健康的另外一种关键成分[8](P14)
的必要性”。(3)社区意识作为特定的群体归属和成员认同,难免带有相对的封闭和排他性。如广告中所宣传的某些封闭式住宅区,事实上形成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排斥,将自身与贫困和社会正义问题
[9]
相隔离。(4)缺乏社区参与并非完全不利于个人和家庭生活。在那些存在严重越轨、犯罪问题的社区,“消极的社区意识”反而对居民安全具有保护作用,有益于居民对不良环境的调节和适[25](P347-363)应。
以上不同观点对认识社区意识提供了多元化视角。然而总体来讲,这些观点与人们对社区意识的积极评价并不矛盾。第一,社区意识作为一种心理建构,是团体和组织行为的一般特性之一,这些特征既可属于常规社会群体,也适合于某些反文化(社会)群体;由于常规社会群体占据主流地位,其社区意识的积极影响也是主导性的。第二,现代社会的社区意识不意味着否定个人自由和选择,健康的社区意识必然容纳个人积极的自主因素和创造价值,社区与个人之间能够实现有机的平衡和统一。第三,社区的群体认同和凝聚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排他性或“异己”性,只要这类“我们”与“他们”之区分不属于社会歧视和排斥,便会得到社会支持和法律认可;同时社区成员的“同质性”不意味着对社会“异质性”的文化否定,尽管社会差别仍然存在,但文化多元主义已经成为日趋普遍的价值观。第四,就“边缘群体”、“被剥夺社区”而言,社会互动和社区认同具有不同的含义,社区参与的途径和程度应当根据个人和社区的具体条件或处境;需要从社会的多样性认识社区意识的内涵和性质。
四、社区意识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社区意识的研究方法不外乎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描述的方法(现象的方法)和解释的方
法(阐释的方法)。根据贝丝等人的分析,社区意识研究中的理论建构主要遵循传统的“假设-演绎”方法,而测量工具则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社区意识的研究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各自的研究对象和测量工具作出了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选择标准有所不同,很难形成相对统一的理论体系。因此,很难对具体研究个案的理论和方法得失作出适当的评估。
心理意识水平是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只能通过一些变量来判断,变量则由包含变量值的描述文本来表示。研究者通常根据特定的理论建构和相关度进行变量的选择和描述,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意识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罗伯特・J・杜利特尔和唐纳德・麦克唐纳(1978)利用有40个选项的“社区意识
(SCS)探讨社区或邻里组织的沟通行为和态度,通过5个要素区分社区意识的高、量表”中、低程度:非正式互动(与邻里)、安全(有良好住所)、早期城市性(隐私、匿名性)、邻里亲昵(喜欢经常的邻里互动)
和地方主义(参与邻里事务的意见和愿望)。杜利特尔和麦克唐纳概括了三点结论:(1)早期城市性与邻里亲昵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2)安全和邻里亲昵之间存在一种直接关系;(3)早期城市性随着安134
[8](P10)
全感的增加而降低。托马斯・J・格林通过问卷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所选择的18项人口指数能够预测社区心理意识的实际程度,其中三个最明显的预测因子是社区居住年限、社区满意度和所知邻居姓名的数量。格林还发现社区意识与在社区中的活动能力之间具有正向联系。
(SCI)。社区意识指数根据麦在社区心理意识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测量工具是“社区意识指数”克米伦和查维斯提出的著名社区意识模式设计,并于1986年同时发表
[26](P24-40)
[9](P6)
。最初的“社区意识指
数”量表选择了23个开放和封闭式问项作为社区意识指数,并根据麦克米伦和查维斯有关社区意识四
个基本成分(成员意识、影响、需要的整合和实现,以及共同的情感联系)分为四组,各组包含若干亚成分(要素)。由于开放式问项,最初的“社区意识指数”难于控制分析变量。后来查维斯等人制订了一个简明的“社区意识指数”量表,只包括12个是非判断问项,社区意识的四组成分中各有三个问项。结果显示,整个量表的内在信度系数为0.80
[27](P646)
。一些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或探讨其他测量方法,或对
“社区意识指数”进行修改。如有些学者发现“社区意识指数”中有关成员意识的某些选项与地域认同有直接联系,但影响和需要的实现等方面与地域没有明显关系;然而,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和不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中的社区意识存在一定差异
[27](P643-658)
。各种测量工具根据特定的定义或需要确定、选
择社区意识变量,规定不同数量的维度、等级,最后将变量的调查结果换算为社区意识分值。
由于后现代主义学术思潮的影响,认识论和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一些学者结合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研究社区意识,访谈、开放式问题、叙述等“质性”研究工具也被更多应用。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和总结,我们所得到的基本结论是:
第一,社区意识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价值判断。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分别用“社区情感”、“社区心理意识”来描述这种直接的群体生活经验。社区意识可以转化为以责任、义务为核心的社区价值观的心理基础,但其本身有别于价值理念或意识形态。从理论上,社区心理意识与社区价值规范属于两个研究范畴。
第二,社区意识作为一个可以测量的多维建构,表现为结构形态的多重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强弱水平的动态性。根据已有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和社区满意构成社区意识的基本形态。社区意识不是一个常态的感知,它的产生和变化取决于各种社区生态和社会文化因素。
第三,社区意识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研究者普遍认为,社区意识是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力量,有益于促进人类和社会发展,可以通过提升社区意识,促进健康和稳定的个性,推动和实现社区的发展。然而一个人主观世界中的自我意识、社区意识和更广泛的社会意识是一个有机结构,对社区意识的作用需要给予客观和辩证的评价。
第四,社区情感研究在社区社会学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社区意识研究面临的重要理论挑战包括:如何辨别和解释社区意识基本要素(亚要素)的内外关系,如何解释不同学科的社区意识研究所存在的理论差异,如何吸纳其他新的理论观点(如社会资本)的成果等。任何理论解释的突破都将对社区意识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cIver,RobertM.Community:asociologicalstudy;London,Macmillanandco.,limited,1917.[2]MacIver,RobertM.Society:itsstructureandchanges,NewYork:R.Long&R.R.Smith,1931.[3]Hillery,GeorgeA1Jr,“DefinitionsofCommunity:AreasofAgreement”1RuralSociology.1955.
[4]Hillery,GeorgeA11968,Communalorganizations;astudyoflocalsocietie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5]Poplin,DennisE1,1972,Communities:asurveyoftheoriesandmethodsofresearch,NewYork,Macmillan1
[6]Campbell,ChristopherD12000,“SocialStructure,Apace,andSentiment:SearchingforCommonGroundinSociologicalConceptionsofCommu2
nity”,ResearchinCommunitySociology.
[7]Sarason,S11974,Thepsychologicalsenseofcommunity1SanFrancisco:Jossey2Bass.
[8]Bess,KimberlyD.,AdrianT1Fisher,ChristopherC1SonnandBrianJ1Bishop2002,“PsychologicalSenseofCommunity:Theory,Research,
andApplication”1PsychologicalSenseofCommunity:Research,Applications,andImplications/Fisher,AdrianT.,ChristopherC1Sonn,andBrianJ1Bishop1Ed.,NewYork: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1
[9]McMillan,DavidW.,&DavidM.Chavis1986,“SenseofCommunity:Adefinitionandtheory”1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4(1)1[10]Warren,RolandLeslie11963,ThecommunityinAmerica,Chicago,RandMcNally.
135
[11]Anderson,Benedict11983,ImaginedCommunities:ReflectionsontheOriginsandSpreadofNationalism1London:Verso.[12]Kasarda,JohnD1andMorrisJanowitz1974,“CommunityAttachmentinMassSociety”1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391
[13]GersonK,StueveCA,FischerCS.1977,“Attachmenttoplace”,inCSFischeretal.,NetworksandPlaces:SocialRelationsintheUrbanSet2
ting1NewYork:TheFreePress.
[14]Pretty,M1H1Grace2002,“YoungPeople’sDevelopmentoftheCommunity2MindedSelf”1PsychologicalSenseofCommunity:Research,
Applications,andImplications/Fisher,AdrianT.,ChristopherC1Sonn,andBrianJ1Bishop1Ed.,NewYork:KluwerAcademic/PlenumPub2
lishers1
[15]Marans,RobertW1andWillardRodgers1975,“TowardanUnderstandingofCommunitySatisfaction”,InJanowitz,M1andSuttles,G1(Eds.)
MetropolitanAmericainContemporaryPerspective.NewYork:SagePublications.
[16]Hummon,DavidM11992,“CommunityAttachment:LocalSentimentandSenseofPlace.”Pp1253-278inPlaceAttachment,editedbyIr2
winAltmanandSethaLow1NewYork:Plenum.
[17]Miller,JamesGrier1978,LivingSystems.NewYork:McGraw2Hill.
[18]Greisman,H1C11980,“CommunityCohesionandSocialChange”.JournaloftheCommunityDevelopmentSociety,11(2).
[19]McGhee,Derek2003,“Movingto’Our’CommonGround2ACriticalExaminationofCommunityCohesionDiscourseinTwenty2FirstCentury
Britain”1TheSociologicalReview,51(3).
[20]Buckner,JohnC11988,“TheDevelopmentofanInstrumenttoMeasureNeighborhoodCohesion”1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
Psychology,16(6)1
[21]Brown,RalphB.,XiaoheXu,MelissaA1BarfieldandBraydenG1King2000,“CommunityExperienceandtheConceptualDistinctnessofRu2
ralCommunityAttachmentandSatisfaction:AMeasurementModel”1ResearchinCommunitySociology10.
[22]Klein,KatherineJ.,andD’Aunno,ThomasA11986,“PsychologicalSenseofCommunityintheWorkplace”1JournalofCommunity
Psychology,14(4).
[23]Robert,LynneD.,LeighM1Smith,andClarePollock2002,“MooingTilltheCowsComeHome:TheSearchforSenseofCommunityinVirtu2
alEnvironments”1PsychologicalSenseofCommunity:Research,Applications,andImplications/Fisher,AdrianT.,ChristopherC1Sonn,andBrianJ1Bishop1Ed.,NewYork: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1
[24]Brodsky,AnneE.,ColleenLoomisandChristineM1Marx2002,“ExpandingtheConceptualizationofPSOC”1PsychologicalSenseof
Community:Research,Applications,andImplications/Fisher,AdrianT.,ChristopherC1Sonn,andBrianJ1Bishop1Ed.,New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Publishers1
[25]Brodsky,AnneE11996,“ResilientSingleMothersinRiskyNeighborhoods:NegativePsychologicalSenseofCommunity”1Journalof
CommunityPsychology,24(4).
[26]Chavis,D.M.,Hogge,J.H.,McMillan,D.W.,&Wandersman,A11986,“SenseofCommunityThroughBrunswick’sLens:Afirstlook”.
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4(1)1
[27]Chipuer,HeatherM1&Pretty,GraceM1H11999,“AReviewoftheSenseofCommunityIndex:Currentuses,factorstructure,reliabilityand
furtherdevelopment”1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27(6).
TheMultidimensionalConstructionoftheSenseofCommunity
GAOJian2guo
(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alDevelopment,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Senseofcommunityasanemotionalfeelingorpsychologicalperceptionisdifferentfromvaluejudgmentinessence.Thedegreesofsensetogivencommunitiescanbequantitativelymeasuredinanindex.Atthemostgenerallevel,senseofcom2munityisdividedintofourspecificfacetsorunderstoodbyfourbroadapproaches:communityidentity,communityattachment,communitycohesion,andcommunitysatisfaction.Senseofcommunityisnotastaticfeeling.Itisaffectedbytimethroughchan2gingobjectiveandsubjectivefactors1Thestudyandapplicationofsenseofcommunitycontinuestoevolve1
Keywords:Senseofcommunity;Communityidentity;Communitycohesion;Communitysatisfaction;Communitystudies
[责任编辑:全 成]
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