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4)赤壁。乱石穿空(崩云),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6)公瑾当年,小乔(7)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发(fā)(8)。羽扇纶(guān)巾(9),谈笑间,樯橹(10)灰飞烟灭。故国(11)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2)。人生(13)如梦,一樽还(huán)酹(lèi)(14)江月。
注释
(1)大江:指今天的长江。 (2)淘:冲洗,冲刷。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回忆。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指假战场黄州。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
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
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①封候,匹马戍梁州②。
关河③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④。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⑤!
【注解】 ①觅:寻求。 ②梁州:古陕西地,此指汉中前线。 ③关河:此指大散关、渭河一带。何处:不知何处。无踪迹可寻之意。 ④“胡未灭”三句:胡未灭:用《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鬓先秋:鬓发先白。 ⑤“此生”三句:天山:这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在江西广丰西南。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强,勉强的,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愁)而不说。 9.“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清平 乐·村居 ①
宋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 白发谁家翁媪⑥?
大儿锄豆⑦溪东,中儿正织⑧鸡笼;
最喜小儿⑨亡(读“wú”)【或“无”】赖,
溪头卧⑩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老年夫妇,老翁老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⑧亡赖:“亡”在这里念\"wu\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1)独夜舟⑵。
星垂平野阔⑶,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⑷,官应⑸老病休。
飘飘⑹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墙):高树的桅杆。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夜泊江边。 (3)星垂:星光下照。 (4)月涌:月亮倒映,随小流涌。大江:指长江。 (5)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主。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6)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hào)道,晚家南山陲(chuí)。
兴(xìng)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sǒu),谈笑无还(huán)期。[1]
注释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遇见。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塞下曲
卢纶
陲值: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观 猎(1)
王维
风劲角弓(2)鸣,将军猎渭城(3)。
草枯鹰眼疾(4),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5),还归细柳营(6)。
回看射雕(7)处,千里暮云平(8)。
【注释】 (1)诗题一作《猎骑》。《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取此诗前四句作一首五绝,题作《戎浑》,《全唐诗》亦以《戎浑》录入卷五一一张祜集中,皆误。 (2)角弓:以牛角加强弓回弹强度的复合弓。 (3)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北。 (4)眼疾:目光敏锐。 (5)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6)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7)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手”,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8)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鹿柴(1)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2)
返景入深林,(3)
复照(4)青苔上。[1-2]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
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3] (4) 照:照耀(着)。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明净的水 。 (3)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⑷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征:远征,远行。 (5)浮云:飘动的云。 (6)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7)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 (8)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1] (9)班:分开,分别。班马:离群的马。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
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突出,出现
登金陵凤凰台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⑵,晋代衣冠成古丘⑶。
三山半落青天外⑷,二水中分白鹭洲⑸。
总为浮云能蔽日⑹,长安不见使人愁。[1]
注释
⑴金陵:为江苏省南京市(简称宁)的古称,现为江苏省省会。该地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苏皖两省交界,江苏省西南部。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繁盛。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冶城于此。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⑵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⑶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⑷三山半落青天外:三山遥遥在望,看不清楚。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⑸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⑹浮云能蔽日: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