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安市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习目标检测
质量分析报告
一、 基本情况
今年春季我市小学三年级在校生共14881人,抽取“到考人数”、“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信息齐全的20个单位的检测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抽样学生数6992人,占全市小学三年级总学生数46.99%;抽样单位分布各个片区,有一定代表性。
表一:抽样的20个单位的检测结果汇总 学生数 6992
本次学习检测的成绩呈正态分布。 二、试卷评析
本次学习目标检测命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和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S版)的教学要求进行命题。主要是检测我市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引导教学反思,改进语文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本次学习目标检测时间为90分钟,总分100分。检测卷结构分三部分: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 表二:试卷三部分的分值 总分 100 积累与运用 55 阅读 15 习作 30 平均分 85.54 及格率 95.4% 优秀率 69.13% 本次命题题量适中,题型简单明了,在以往题型的基础上,只作个别调整。考查点主要放在学生本学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如字、词、句的学习积累情况、基础知识的简单迁移运用能力、基本的阅读理解的能力、简单的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考查点覆盖面广,各题考查内容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基层学校的质量分析反映:试卷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实际,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试卷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题量和难易程度适中,覆盖面广,灵活、开放。
试卷第一部分是“积累与运用”,分值55分,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拼音和字、词、句的掌握与运用,以及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积累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第1——4题主要考查学生生字新词的积累情况,涉及38个常用字的音、形、义,这些字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学生又容易读错写错。第5——7题主要考查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子的能力;第8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优美句段的背诵默写,其中最后一小题要求根据提示内容填写相应的诗句,考查学生对本学期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四首古诗中的名句是否有一定的理解。
试卷第二部分“阅读”,分值15分。提供的阅读材料是一篇课外的短文《西瓜的自述》,375字,语言浅显易懂。全文共四个小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西瓜全身都是宝”,再分三段依次讲西瓜的红瓤、白瓤、皮的用处。本大题共6个小题,考查内容包括标点符号、查字典、写反义词、提取文中主要信息、对乱扔西瓜皮的看法,主要考查学生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试卷的第三部分“习作”,分值30分。要求根据提示内容,以“碗的故事”为题进行习作,考查学生能否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既给学生一定的选材空间,又避免学生习作假、大、空。
三、主要成绩
1、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
从总体上看,我市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达到本学期的学习目标。抽样的20个单位,及格率全部90%以上,最高100%;优秀率69.13%,总体反映出我市小学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
从三个单位(山区乡镇中心小学、市直农村小学、乡镇中心小学一所)各随机抽样100份检测卷进行统计,“积累与运用”八个题目的得分率如下表:
表三: “积累与运用”各题的分值与得分率 题序 分值 单位1 单位2 单位3 1 10 95% 91.2% 95% 2 5 88% 3 10 98% 4 10 97% 99.6% 95.1% 5 5 90% 76.8% 94% 6 3 86% 80.7% 97% 7 2 89% 97% 90% 8 10 90% 91.8% 98% 95.4% 99% 96% 97% 表三显示,“积累与运用”各题的得分率较高,特别是1——4题,侧重考查本学期教材要求积累的生字新词,学生的得分率更高,5——7题逐渐增加一定的灵活度,学生的得分率稍差一点,但总体上看,基本达到课标要求。
第1题看拼音写词语,这是考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常见的传统题型,正确率较高,可见平时生字新词的教学较为扎实。第2题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学生对多音字、轻声、易读错字音的掌握较好,得分率较高。第3题比一比再组词,要求组词的字10个字,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学生能认真分辨形近字,组出合适的词语,可见平时的学习、训练较为扎实。第4题填写成语,9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填字完成本学期要求积累的成语,第5题是形容词和量词填空,第6题选择合适词语或句子填空,第7题要求把把字句变换被字句,是基础题,学生得分率高;第8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得分率90%以上。从基础知识的积累方面看,学生对本学期的课本内容学习较为扎实。 2、学生具有一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积累与运用”中,虽然考查的基本上是课内要求的知识点,但多音字辨音、形近字组词、句子的理解与运用、理解课文内容填空等试题中,有一定的灵活度。如要求自主写出平时积累的两个带数字的成语(如四面八方);填写合适的形容词“( )的教室 ( )的道路”、填写叠用量词“一( )眼睛、 一( )清水、 一( )柳笛”;选择“宽容、宽松”填空,选择合适的名言警句填空等,有一定的灵活度,学生大部分能按要求完成。给“尽管妈妈工作很忙,可是 ”接后半句,有一定开放性,有一定难度,但部分学生写得非常好,如“(可是)她仍然很关心全家人的身体健康”、“ (可是)她仍然抽时间陪我”、“ (可是)她仍然关心我的学习”,像这些句子,不仅表达通顺,而且渗透出母子亲情。
在“阅读”这部分,本次的阅读题《西瓜的自述》,是课外短文。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按照由里到外的顺序,介绍了“西瓜浑身都是宝”。其中第四小题:“短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先写了西瓜的_____,接着写西瓜的______,再写西瓜的______,最后写西瓜的______。这样就把西瓜介绍得比较具体了。”就这道题目其实渗透着写作顺序和中心句知识点的考查。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填写,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整篇短
文的阅读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我们从两个单位(山区乡镇中心小学、市直农村小学)各抽样100份,“阅读”部分各题的得分率统计如下:
表四:“阅读”各题得分率 题序 分值 单位1 单位2 1 2 50% 37% 2 2 90% 94% 3 3 95% 64.6% 4 2 80% 71% 5 4 40% 77% 6 2 60% 85% 表四显示,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好。90%的学生能掌握查字典的方法;60%学生能对“你觉得乱扔西瓜皮有什么不好?”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弄脏环境、会害人摔倒等;70%以上的学生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可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习作能力。
从两个单位抽样100份统计分析,“习作”两题的得分率如下表: 表五:“习作”题的得分率 分值 单位1 单位2 单位3 30 85% 88.7% 88% 《碗的故事》,这个选题切近学生的生活,让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均有话可说,阅卷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个别学生写得很好。学生大多能写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与碗有关的事,如自己打破碗,受到的惩罚;自己和碗是好朋友,失去碗的痛苦;和碗对话,了解碗的制作材质等。比较多的小作者写帮妈妈洗碗,各有不同的体验,有的体验到洗碗的辛苦,有的体验到洗碗的快乐,有的体验到摔破碗的难过。有一个小作者写自己不爱吃饭,嫌碗太大,央求妈妈把碗变小,夜里就梦见自己变成仙女把碗变小。小作者在文章结尾写到“碗啊,请你别再给我压力了,变小吧!”还有一个小作者写自己吃饭碗里经常有剩下的食物,碗威胁说:“如果你再剩食,我要离开你;如果你让我留下,我宁可粉身碎骨!”表达了改掉不良习惯爱惜粮食的决心。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材,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且具有童真童趣。 四、存在问题
1、错别字多。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错别字多,特别是多音字、形近字。如看拼音写词语“面临”写成“面邻”“悠久”写成了“忧久”,“轻盈”写成了“清盈”、“蜻蜓”。再如比一比再组词,“旅”和“族”混淆起来。习作中也是错别字比较多,如“拖”写成“托”,“梳”写成“流”等。可见学生在学习、运用字词时,未能有效认识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别和联系。
2、知识迁移的能力比较弱。
考查中发现:直接考课本中的字词或背诵的题目,学生得分率高,开放性题目或有一定灵活度的题目,学生得分率就低,显示出死读书倾向,知识迁移能力弱。如“积累与运用”第6题第二小题“冬冬认为自己天生聪明,学习不需要太用功,老师布置的抄写、背诵的作业经常没完成,如果引用一句名言劝劝他,你觉得最合适的一句是( )A、知识就是力量。B、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四个选项中,正确答案是C,但很多学生选B,这可能因为学生没有认真看清楚题干中的“天生聪明”、“抄写、背诵的作业经常没完成”,可能因为学生背诵名言
警句只是“念书歌”,没理解内容。“积累与运用”第8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第1——4小题直接填空的学生得分率高,可是第5小题居于理解的填空学生得分率就比较低。如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中描写鸭子最早感知春天到来的名句是 ,《游园不值》(叶绍翁)形象地反映出春天万物旺盛生命力的诗句是 ”,所填名句是本学期要求背诵的四首古诗中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要求不高,可很多学生失分。“阅读”第5题“西瓜说‘我的全身都是宝’,从哪些词句看出来呢?请用直线在文中划出来。”学生失分多,反映学生对浅显的课外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3、习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老师反映“碗的故事”学生平时没写过,所以学生不会写,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平时作文教学少引导学生进行居于生活实际的习作,以至学生面对天天使用的碗都无话可写;二是学生平时语言积累缺乏内化,死读书,写的大多是空话、套话,一旦套不上去,便会出现天马行空不知所云的偏题现象。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把内容写具体,错别字多,土话多,随便句读,有的一逗到底。
五、整改建议
1、在纠正错别字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上多给学生一些有效指导。进入中学段,有的教师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小学阶段都要重视字词的积累,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建立良好的联系,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形近字、同音字,注意汉字音、形、义的区别和联系,提高识字的有效性,平时作业或习作讲评中注意指导学生纠正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字、词、句的能力。
2、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即读一篇文章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让学生心中有数并力求训练有素。课堂上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减少齐声回答,多一些个别发言。教师不能死教书,教死书,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培养,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多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教师还可以给出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检测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
3、扎实搞好习作教学。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教师要把作文指导和讲评做扎实。指导习作时不要简单布置,应付了事,而要多启迪学生联系生活,拓宽习作思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正确对待作文选,少模仿不抄袭;习作批阅后讲评要落实。具体提以下三点建议:
①注意“读”“写”的联系。指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积累的知识,如好词佳句、关键词重点句、过度段过度句、表达顺序、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运用到习作中;②注意防止学生抄袭作文选,可以结合学校、班级的一些活动或习作前设计一个小活动、小游戏,多指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经历中选材,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是想象类的作文,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不是可以随意瞎编的);③力求及时批阅、及时发给学生、及时讲评。目前很多老师为了应付检查,没有把习作发还给学生,怕学生弄脏、弄丢。如果教师能及时把习作发给学生,及时反馈教师意见,让学生知道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好在哪里,每次习作有无进步之处等等,及时鼓励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进行佳作分享,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水平。教师批阅学生习作不一定要每篇都精批细改,而要认真发现典型(好的和差的),为讲评提供依据。
(谢玉霞执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