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手部CPM结合中西医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手部痉挛及手功能疗效的观察

来源:爱够旅游网


手部CPM结合中西医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手部痉挛及手功能疗效的

观察

目的:观察手部连续被动训练系统(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结合中西医康复治疗对降低偏瘫患者手部痉挛以及改善手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本科接受康复治疗的脑中风、脑外伤后伴有手部痉挛的偏瘫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手部CPM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手部痉挛及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肌张力和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的肌张力和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是降低偏瘫患者手部痉挛和改善手功能的有效方法,而手部CPM训练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结合常规中西医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2016年1月開始本科室應用美国QAL Medical OrthoAgility 6000手部连续被动训练系统(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结合中西医康复疗法治疗偏瘫患者,与常规中西医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发现在降低手部痉挛以及改善手功能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本科接受康复治疗的偏瘫患者100例。纳入标准:有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脑炎或脑膜炎等脑部病变病史,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有脑部病变;伴有偏瘫和手部痉挛;除外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肌萎缩不明显;从未接受手部CPM训练。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5~75岁,平均(52.56±17.86)岁;脑梗死32例,脑出血13例,脑外伤5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24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6~75岁,平均(53.78±19.22)岁;脑梗死30例,脑出血14例,脑外伤6例;左侧偏瘫28例,右侧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在本科室进行康复治疗,由相对固定的康复医师和治疗师进行正规的康复治疗和训练,6 d/周,连续8周。(1)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五联神经康复技术”治疗:①以传统经络理论及神经康复理论为指导,参考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的针刺理论和针刺经验治疗,给予体针及头针针刺,1~2次/d,上下肢适当穴位以G5805电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每次留针30 min;②中医传统理论指导的推拿、按摩治疗和现代康复理论指导的偏瘫手法治疗,在调节瘫痪肢体肌张力的情况下,促进肢体肌力的不断提高;③合理的电、磁物理因子治疗,刺激肢体的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④根据患者能力,合理安排主被动功能训练,如等速肌力训练、磨砂板训练等;⑤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活血化瘀药物或调补气血中草药以及调节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异常的药物等,以调整机体内环境平衡或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2)观察组在上述中西医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美国QAL Medical OrthoAgility 6000手部CPM训练,

将患肢固定于CPM机架上,医用胶带分别固定痉挛的手指末端,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选择治疗的速度、范围:①关节活动范围:掌指关节0°~90°,近端指间关节0°~110°,远端指间关节0°~70°,复杂握拳0°~270°,一般在不引起疼痛和不适的最大范围内活动;②速度每个循环时间在30~120 s;③暂停时间在屈曲或伸展末期的0~30 s;④反向力低速≥1.6 kg,高速≥4.3 kg;⑤运动时间20 min/次,1~2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由专人按新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定手部痉挛改善情况[2];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中的手指评定部分评定手功能(总分14分)[3]。为便于数据统计分析,将肌张力0、Ⅰ、Ⅰ+、Ⅱ、Ⅲ、Ⅳ级分别记为0、1、2、3、4、5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张力和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肌张力和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3、2.286,P<0.05),见表1。

3 讨论

偏瘫是由于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脑炎或脑膜炎等脑部病变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国内调查统计,我国仅脑血管病患病率为719/100 000,年发病率为217/100 000,其中大约75%的存活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后遗症[4],而80%~90%偏瘫患者伴有某种程度的痉挛[5],国外报道统计为65%[6],目前世界有超过1.2亿人受痉挛的影响,仅英国就超过10万人,中国因各种伤病导致的痉挛其绝对人数虽没有准确统计,但相信也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2],这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心理和职业负担。虽然肌张力适当增高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但痉挛会妨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恢复,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患肢永久性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影响生活质量。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性增高引起的并发症,其特征是速度依赖性肌张力增高并伴随腱反射亢进,是肌肉牵张反射亢进所致,也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之一,是一种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4],是由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的表现。手部痉挛会明显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因此,降低肌张力、减轻手部痉挛已成为康复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各种降低肌张力的治疗方法中,现代医学的各种疗法疗效肯定,但目前应用西药治疗痉挛时使用肌松劑可降低大块肌肉的肌张

力,但针对某一块肌肉降低肌张力尚不可能,而且使用药物降低肌张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全身的肌力,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反而不利,其远期疗效也有待进一步观察。此外,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损伤大,技术要求高,不易临床普及和推广。中医的针灸治疗在这一领域研究较多,疗效较好,常针刺合谷、后溪、阳溪、阳谷、大陵、八邪等穴位及醒脑开窍针刺法[7-10],另外手部支具(如分指板、指套、手插板)也会较好地降低手部张力[11-13],现代康复治疗设备(如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智能康复运动训练系统、直流电刺激仪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14-16],针刺合并康复训练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17],但临床专用于手痉挛康复的设备研究仍较少。1970年,Salte提出了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的设想并将其应用于骨科临床,研究证明,早期应用CPM能刺激关节软骨的愈合或重建,预防关节退变和僵硬有很好的效果[18],所以临床上较广泛地应用于上、下肢骨科疾患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但应用手部CPM减轻偏瘫患者手部痉挛促进手部功能恢复的报道比较少[19]。笔者在多年应用中西医康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手法、理疗、PT、OT、ST、中西药物等)治疗脑神经疾病患者的基础上[1,20-21],针对偏瘫患者的手部痉挛辅以美国QAL Medical OrthoAgility 6000手部CPM进行训练,该设备针对手部肌痉挛产生的原因,即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所致的肌张力增高,采用微电脑程序控制,根据其实际情况设定参数,为患者在限定的活动范围内提供安全的等速、等张被动运动,不仅能很好地解决手部肌痉挛这一问题,而且通过手指的屈伸被动牵拉,能有效地刺激手部本体感受系统,从而诱导手部神经及运动功能的恢复,起到很好的康复治疗作用。笔者所在科室购置该设备2套应用于临床2年余,治疗了大量手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效果均比较满意,且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受到患者欢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及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患者肌张力与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手部CPM训练不仅可有效降低偏瘫患者手部痉挛,而且能较好地改善手部功能。根据使用经验来看,该设备使用非常安全、操作相对简便、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同时,在应用该机器的过程中也明显感到,该设备手指链条固定于手指末端的方法比较原始,操作比较麻烦,而且不能进行拇指的运动牵张训练,建议设备设计人员进一步改革改进。

参考文献

[1]孙远标,向宪文,孙宝民,等.五联神经康复技術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的初步临床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3-6.

[2]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

[3]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49.

[4]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5]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1997:68.

[6] Mcguire J R,Harvey R 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J].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9,10(4):857-874.

[7]王熙,牛红月.针刺四渎穴、合谷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3):26-28.

[8]韩林,高旸.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手指拘挛30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38-40.

[9]刘亚光,金杰.针刺后溪、合谷、大陵穴治疗脑卒中手指痉挛28例[J].中医药临床研究,2014,6(22):20-21.

[10]王明月.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合谷穴透刺治疗脑卒中后手指痉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440-441.

[11]马春霞,徐树平.可调式分指板治疗偏瘫患者手指痉挛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11):112.

[12]徐冬艳,贾杰,杨艳梅,等.指套结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后手指痉挛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1065-1068.

[13]王丽丽,李向华.早期应用自制手插矫形板治疗手部痉挛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95-96.

[14]翟慧琴.空气波压力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疗效[J].今日健康,2014,13(5):120-121.

[15]冯红军,程晓吟,许俊萍,等.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20(8):1325-1326.

[16]屈亚萍,吴东宇,涂显琴,等.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1):586-589.

[17]王利春,刘海燕,王庆海,等.针刺内关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部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6):689-690.

[18]祖启明,王庆良,郭正成.关节持续被动运动的基础研究和臨床应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1995,15(4):155-158.

[19]赵力生,王建文.手CPM训练对偏瘫患者手部痉挛及手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4):355-356.

[20]孙远标,向宪文,刘伟,等.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技术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48-549.

[21]孙远标,向宪文,刘伟,等.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方案治疗脑性瘫痪疗效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1):971-9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