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06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阅读是一种孤
独】
2006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阅读是一种孤独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2006年全国卷Ⅱ的作文不是以往的话题作文,也不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而是介于材料与话题之间的作文,笔者把这种作文形式叫做“命意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与2005年湖北卷作文相似。所谓命意作文,就是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这种命意作文相对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其生命力是强大的,从形式上讲,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给考生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
面对这样的命意作文,我们在作文时关键是准确审题、恰当立意。材料作文审题太难,话题作文“不需审题”,命意作文要慎重审题。因袭话题作文“不需审题”的错误思想,在看到命意作文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其当成话题作文来作文,不要认为“命意作文也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何审题呢?首先,审材料。材料是触发我们写作的第一要素,材料是激活我们作文思维的催化剂。比如,我们在阅读本材料的时候,一定会知道这是关于阅读方面的材料,那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确定为“阅读”;其次,审要求。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今年作文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明确作文的构思方向;“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是作文的“三确定”原则;“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作文的“三不”方针。其中作文的构思方向是我们审题的焦点,也是我们立意的切入点。“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个内容应该是“图书阅读率与网上阅读率”的问题,核心是“阅读”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以此立意,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阅读的结果会怎样?“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让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任何一个片断,如图书阅读率或网上阅读率等,这样可以有下面的立意:读书心得,网络阅读之利弊等等。这时,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要忽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一种较之话题作文要严格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谈任何问题都是离题的。如我们由本材料不可以谈人们观念的变化,单纯地谈科技如何迅速发展等 问题。
[满分作文]
阅读是一种孤独 吉林一考生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
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
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篇二:作文的深度等于读书的厚度】
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200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评析及思考 (本文发表在《语文学习》2006年第7-8期合刊上)
已经成为举国关注的高考作文题又展现在国人的面前,今年的全国卷Ⅱ作文题受褒贬的程度似乎不如去前年,赞弹声也不如几个省市的作文题多。褒贬不多,说明试题相对平和;骂声不多,也许就可以说,这是一道出得相对比较好的作文题。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关系型话题”宣告全面隐退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的亮相,即宣告已经“稳定”了三年的“关系型话题”作文题暂时从高考作文舞台的前台全面隐退。从2003年的“感
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到2005年的“忘记和铭记”,这样的关系型话题,对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重视学生情感素质等,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使高考作文逐渐出现了作文感性材料往往较单调和粗线条、话题立意指向性太过明显的倾向,考生“关系型话题模式化写作”和“套作”现象也日益突出,这使得高考作文题需“稳中求变”成为必然。
今年的作文材料的内容是一则关于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的材料,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这样的命题不要求有一个具体的指向性话题,而只是由材料给出的启示和要求进行立意和构思,它的范围比以往的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开放和限制相结合。在作文要求中取消了“以……为话题”的说法,让“话题”一词彻底退出。这种命题形式不同于近年的话题作文形式,亦有别于流行于上世纪九0年代的材料作文,有人把它称作“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后话题作文”,实际上在2005年的各省市作文题中就已经出现。
写作空间更加广阔
今年的作文完全具有“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特征,材料本身表面上看并不复杂,两组数据进行对比,一组是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一组是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从审题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审题障碍,考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读书”。命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和角度就很多,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材料对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只进行了数据对比,表面上看,并没有明显的指向性。但却涉及到好几个值得非常关注的问题:现代人为什么不爱读书了?网上阅读率上升是忧还是喜?什么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传统书籍会不会被电子信息所取代呢?面对网络中诸如不良信息的增多、低俗化的泛滥现象该如何应对?网络快餐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会是致命的吗?……
考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都可以有话可说。写这篇作文不容易偏题,可以写读书的感受,写好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写同书结缘的故事等等。 这个材料的内涵是丰富的,通过两种阅读率的现象,我
们还可以引申出诸多的角度,不仅仅只是读书。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优势互补、长与短、包容与宽容、情随事迁、与时俱进、守护精神家园、找到完美的契合点、执著与坚守等等。 好写,但不容易“写好”
今年的作文继续着不设置审题障碍的惯例,让人人都有话可说,这就是所谓“好写”。但要“写好”这篇作文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我们说这道作
文题出得比较好,重要的一点是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出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
“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作为一个命题原则,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已经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标准了,但“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并不是“让每一个考生都说(写)得很好”。“有话可说”与“说(写)得很好”之间,正体现了高考作为一种选拔考试的精神。
这道作文题考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但区分度也是十分明显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这个作文题,就是考考生的“读书”,有所积累,才有话可说,有话好说。许多考生写不好作文,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缺乏积累,这个积累包括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审美的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对文学作品不阅读或阅读量太少,是很难写好这篇作文的。就这道作文题来说,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作为全国卷作文题,它无疑对作文教学,甚至语文教学都有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话题联系社会现实、考生生活实际紧密。面对这样的话题,考生起码得要融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话题本身,也起到了引导、甚至逼迫考生思考的作用。靠考前猜题押宝,背几篇话题作文,或者“套作”作文,投机取巧,是写不出好作文的。这就告诉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还得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多阅读,多思考,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要套作”列入写作要求
今年作文写作要求同往年不同之处,是在“不得抄袭”前加了一句“不要套作”。查《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套作”条,均没有涉及写作有关解释,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
“在某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在行间播种另一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和生长期,增加产量。” 《辞海》的解释也基本相同。我的理解是,“套作”就是套袭材料、套袭形式来作文。比如部分或全文套用别的优秀作文的内容或形式,然后根据作文话题的要求,改变作文思想立意,以此“以不变应万变”。
“套作”的作文,的确在最近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中不断涌现,使有的考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写作(当然这基本上是我们的老师“训练”出来的),这样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千篇一律。从这方面来说,“不要套作”列入写作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而只会说这叫“作文技能训练”),把“不要套作”写到了写作要求中,多少会影响点考生对作文题的阅读和思考。高考考完后,就有不少的考生问我:“啥叫?套作??” 材料表述欠严谨
除了上面所说的“套作”一词,有点“微言大义”,对一些考生多少会有些影响外,本作文题的表述还有一些表述欠严谨的地方。
从材料里来看,“网上阅读”这个词语的内涵不明确,阅读什么?是仅指在网上阅读文学作品(数字化了的传统图书),还是泛指上网阅读所
【篇三: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写作模拟题一】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写作模拟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60分)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范文】
读书是一种幸福
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能力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五福之中,读书列首,可谓画龙点睛、一语中的。一书一世界,一字一菩提。拉开书幕,你能领略到远古的文化幽幽,看到人类文明的思想碰撞,想像出千百年的人世轮回,触摸到浮光掠影的时代金华。打开书的扉页,融入书的海洋,你可以和远古亲切对话,和现代细诉衷肠,能使生命顿然领悟,能让心灵得到滋养,思绪随古色古香的书味尽情飞翔,内心便悄然进入一种清静清醒清幽的幸福境界。
读书是一种责任,承载的是信念,坚守的是忠贞。古人云:“不学方知愧,无才信是贫。文章宁小计,报国最是真。”没有责任,读书作文不免沦为“小计”,而为了责任,读书人投笔从戎,亦是快意之事。“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对读书人而言,读书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兄弟”,读书是为了践行责任,践行责任的最好方式是读书报国。千百年来,无论民间疾苦,还是道统存废,抑或天下兴亡,读书人的书向来是沉甸甸的。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读书人在风雨飘摇之中,独有一份关于责任的自持和坚守。或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或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这种精神传统,在民族和国家的危亡关头,尤其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更彰显出熠人的光辉。以读书为贵,以报国为念,也许正是因为这点脾性,读书人身上才自有一番卓然不群的坚守和忠贞。
读书是一种心境,远离的是尘嚣,放下的是名利。“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为福,读书为乐,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共同感受。“雄读书,春花满;散朱碧,点班管。胤读书,夏风凉;若无膏,萤取囊。符读书,秋月随;新凉人,亲灯火。康读书,冬雪厚;就以映,字如昼。”读书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而是致力于构筑灵魂的金字塔。打开一本好书,内心便不由平静下来,任窗外云卷云舒,我自有书香作伴。一窗灯火,百卷著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含英咀华,沉思遐想,聆听智者教诲,感悟生活百味,实乃人生快意之事。此时,读书的心境宛若秋日的澄净夜空,世俗的浮云一扫而光;读书的感觉恰如春天的暗香浮动,生活的味道更加芬芳。不急不躁、不愠不火,如达摩面壁心无杂念、物我两忘,如此读书才能收获“海水渐退方见石,浓雾散去始见山”的乐趣。
读书是一场修行,考验的是功夫,升华的是境界。著名学者王国维描述过读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达到这三个层次,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高远的志向,有耐得住“昨夜西风”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以苦为乐;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敢于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为书消得“人憔悴”;要多学善思、思有所悟,只有“众里寻她千
百度”,“蓦然回首”才能发现她在“灯火阑珊处”。《道德经》有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可见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了读书的精髓和要义。通过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思维层次,悟通经世之道,在感受艺术浸润带来愉悦的同时,身上不由会多些书卷特有的香气,生命的内涵会因此更加丰富,沿途的风景会因此更加多彩。
读书是一门艺术,品位的是奥妙,饱览的是风情。读书是一种美丽的享受,细品百味人生,饱览世间美景,在审美体验的同时,情满意溢乐不知返。“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能够用读书来打磨时光的人是幸福的,因为语言是一笔不朽的财富,能让你领略到更多彩的人生。“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天空滴溅在心灵上的泪珠只属于你;“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此番感悟能赋予生命更多的理性;“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让你拥有潇洒怡然的生活态度;就连眺望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时,“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诗句,也能激起内心深处的层层涟漪。夜守书斋,远离城市的喧嚣,避开尘世的烦扰,心
之犁铧,于无声中悄然破土,一盏台灯洒下静谧桔黄的柔光,安然静怡,宁神展卷,书中那智慧的生灵又在娓娓诉说着耐人寻味的衷肠。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品位,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一种精神,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就等于和幸福结缘,就会一步步走向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