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加点字:
1.伯牙善鼓琴,善( )鼓( ) 2.志在流水,志( )
3.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峨峨( ) 4.洋洋兮若江河,洋洋 ( ) 5.钟子期必得之,得( ) 6.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 ) 7.卒逢暴雨,卒( )
8. 乃援琴而鼓之,援( )
9.初为霖雨之操,为( )霖雨( )操( ) 10.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 ) 11.更造崩山之音,造( ) 12.钟子期辄穷其趣。辄( );穷( ) 13.吾于何逃声哉,逃( )
二、翻译语句
1.伯牙善鼓琴 2.峨峨兮若泰山 3.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4.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5.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6.志想象犹吾心也。 7.吾于何逃声哉
三、文学常识: 《列子》,名列御寇,相传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选自《列子 汤问》。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四、一词多义
伯牙善鼓琴 (善于、擅长)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好)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长处)
游于泰山之阴(介词,在) 止于岩下(介词,在) 吾于何逃声哉(介词,到)
钟子期必得之(代词,代伯牙的心意) 乃援琴而鼓之(代词,代琴) 游于泰山之阴 (结构助词,“的”) 初为霖雨之操(结构助词,“的”) 更造崩山之音(结构助词,“的”) 子之听夫(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志在登高山(志趣,心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放下) 太丘舍去(舍弃)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住所) 屋舍俨然 (房屋)
五、合作探究 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⑵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体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语的含义。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4、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5、简要说说作者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的。
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有直接描写古琴的效果,又有通过钟子期听琴的感受来突出琴技的高超。
6、概括中心:通过讲述伯牙鼓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故事,表现朋友之间心灵相通的深情厚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