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标高中地理图像化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来源:爱够旅游网
新课标高中地理图像化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课例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以学生探究的活动主导课堂,而以图像成为把握学生活动的中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以图释文,以图释疑,让地图“说话”。 一、巧妙导入,一石激浪

好的导入能够成为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成为探究活动的起点。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课中,我以地月对话的动画情景导入:地球:“月球老弟,你光着身子感觉怎么样?” 月球:“地球大哥,我难受啊,白天热到127℃,夜晚冷到-183℃。” 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用图创设好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 波动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图片引路,深入浅出

地理图像具有以多种方式表达现实世界的独特功能。而对于新课程而言,“图”可成为探究活动的“指南针”,指引航向。比如我利用一些实际生活情景图片提问:为什么白天多云,光线比晴天暗,气温比晴天低? 为什么天空常呈蔚蓝色?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为什么天空任然是明亮的?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在那里,人们为什么感觉 “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 与实际生活结合得多了,学生就会对地理现象有所关注,对大自然中的事物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这不但使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更能够引领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又如我利用三张图片贯穿大气受热整个过程,成为探究线索的载体。

由图引出探究活动一:减少的53个单位的能量哪去了?

探究活动二:地面受热升温以后,地面的能量是如何传递和转化的? 探究活动三:大气受热升温以后,又会怎么向外传递热量?

以图片寻根究底,不但将课本重要内容串在一起,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宏观的问题细化,再将细化的地问题串连成更大的综合体。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是学生能够全面地看问题,并锲而不舍的追逐隐含条件,培养学生“求甚解”的习惯。而且,以图贯创始终,思路清晰,降低难度,使课程更有情趣。

三、亲身参与,活力四射

不同的图像可以引导学生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地理课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我利用蔬菜大棚图导入实验活动:塑料袋能锁住热量吗?即利用简单的工具(一个塑料袋 、一个灯泡和两支温度计等)设计一个实验过程,模拟“大气的温室效应”。

实验活动既激发学生兴趣,实验设计又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思维离问题的结论之间是“跳一跳,摸得着” 的关系。通过实验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培养实验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能。

又如在课堂总结时,通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地球、月球表面的热状况,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上述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运用、检验和发展,是真正体现“新课程”新意的东西。图像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习地理的特有工具,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首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图启智,以图育德,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