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后市小学佟建地
一、谈话导入
1、板书“亲人”
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没有血缘关系的可能是亲人吗?结合实际谈一谈。
2、出示一段抗美援朝资料,以此导入课题,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紧扣“亲人”,理解课文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
2、为什么称为亲人呢?从哪些事情中可以体会到他们是“亲人”?选择其中一个先读一读,体会揣摩,然后用自己的话练习说一说,一会给大家讲一讲,让大家能从你的讲解中感受到他们就是“亲人”。
3、交流,彼此补充。
大娘: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他给了志愿军慈母般的关爱;在一次阻击战中,大娘冒着炮火,穿过硝烟,不顾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这对
志愿军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啊。结合故事内容理解“雪中送炭”。)敌机轰炸时,为了救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联系实际理解“唯一”。)
小金花:为了救出侦查员老王,妈妈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阵地去挖野菜,让炮弹炸断双腿,落下残疾。
3、总结
(1)填空:为了志愿军,大娘( ),小金花( ),大嫂( )。一句话,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
(2)诱导:反过来,为了朝鲜人民,我们志愿军呢?填空: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
(3)小结: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为了彼此甘愿付出,不惜牺牲生命,所以他们彼此称为“亲人”,可以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志愿军要走了,他们说( ),志愿军已经上火车了,还在说( ),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还在说( )。
三、入情入境朗读,体会难舍难分之情
1、从三位亲人中,选择其中一个,与之告别。
先自己练读,然后读给大家听。(引导生把自己想象成志愿军中的一员,入情入境地读。)
2、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其难舍难分之情。
把班里同学分两组,表演读。
四、总结全文
志愿军走了,离开了朝鲜回到了祖国,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60年,但我们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五、布置作业。
推荐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抗美援朝题材的长篇小说《东方》。
《画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图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巧设悬念
1.猜谜语(看不见他影子,摸不着他身子,小树见他弯腰,花儿见他点头,谜底:风)
2.有关风的诗句、歌曲。
3.板书课题(“风”能听得见,感受得到,那它能画出来吗?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画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标出姓名的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认一认,读一读,去掉音节读,开火车读,组词读字,认识其中的六个生字
2.自由读文(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用笔圈一圈,借助拼音读准)
3.认读字词(师举卡片、指名读、组词读、齐读)
4.分自然段读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感悟,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1)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指导读: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
(2)闭上眼睛想一想,三个小朋友画的风都是什么样的?
(出示图画,让学生给画配上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分角色朗读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读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3)评议。
(4)范读(指导:“谁能画风?”要读出疑问的语所来。“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四)驰骋想像,描绘美景。
1.你们喜欢课文中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2.你们想画风吗?说一说怎么画?
3.小组合作画风,再写一写画的什么?
4.展示作品。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多,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画风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
板书设计:15画风
旗子──飘
小树──弯
雨丝──斜
风车──转
后刘市小学 郭大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