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续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珂勒惠支的作品通过描绘现实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来表达内心世界不屈的抗争精神。目光着眼于社会底层人民,平民化的创作彰显了她所处战争时代的主题。体现了珂勒惠支大爱的精神。本文从其三幅组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关键词:珂勒惠支
版画
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20世纪,欧洲深受前卫思潮的冲击,艺术上也出
现了各个流派。版画方面,德国现实主义版画家珂勒惠支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她不仅是现实主义版画家,也是表现主义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珂勒惠支的作品多描绘底层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生活。
一、凯绥·珂勒惠支
(一)人物生平及时代背景1.人物生平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原名凯绥·勖密特。生于德国柯尼斯堡一个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家庭。柯尼斯堡为港口城市,小时候的珂勒惠支便见识到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自幼喜欢美术,最初先在家乡学习艺术,1884年开始于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学习绘画及雕塑,1891年与在柏林工人区工作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珂勒惠支对工人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珂勒惠支的一生常有遭遇生死离别与不幸,1914年小儿子在战争中牺牲,1940年丈夫去世,1942年孙子也在战场上牺牲,1943年家被炸毁。虽常遇不幸,但珂勒惠支从不向命运屈服,晚年时她的创作常以死亡为主题,但表现的内容没有悲伤,体现出的是与死神的搏斗及生命的珍贵。
2.时代背景
珂勒惠支生活的年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且战争也极大地影响了她的生活,战争、死亡、母爱等思想情感同时也融入了她的版画创作。在当时战争的年代,鲁迅最早将珂勒惠支介绍到中国,她的作品对当时饱受抗日战争折磨的中国也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二)三组版画创作时间脉络
珂勒惠支的版画多描绘工人、孩童;战争、死亡也46
YiShuPingJian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46-02
是她常表现的题材;表达抗争、母爱等思想。本文选其三组版画作品进行分析。
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给珂勒惠支很大的触动也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1844年在观看戏剧《纺织工人》后,着手创作了《纺织工人暴动》组画,此组画使她拥有了“社会主义艺术家”称号。1903年着手创作的《农民战争》组画,灵感来源于德国1924-1925爆发的反抗地主贵族和教会的战争。还有1922年全部创作完的木刻《战争》组图,是因为珂勒惠支儿子战死,悲伤的她拿起刻刀创作的7幅版画。
二、版画创作风格
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都是由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为创作灵感,组画作品具有极大的连贯性,既有劳动人民鲜明的阶级特征,又有顽强不屈的思想表达。作品个人风格明显,也相对稳定和多样。
(一)主题
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主题上虽然表现的往往是悲剧性的真实故事,但悲剧的内容并不是观念,而是现实生活中剧烈的冲突和极大的社会矛盾。而且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均有历史具体性,珂勒惠支的多个系列作品,都体现了在战乱的社会生活中劳苦大众的无奈,而珂勒惠支画中所表现的妇人和孩童这些典型的人物,除了细节的真实外,也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注定了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为现实主义的艺术。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无疑就是战争及死亡。当然自画像也是她作品中占比重比较大的一个系列,主要彰显了母爱、博爱的情感。本文主要分析以战争为主题的《农民战争》组画、《战争》组画、《纺织工人暴动》组画。三组画从叙事上看,题材的选取具有社会典型性,符合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
大背景,组画中故事情节的处理紧凑。
(二)画面
构图饱满,有冲击力。三角形构图,结构稳定。珂勒惠支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往往都是深邃的眼窝,关节突出,青筋暴起,刀法凌厉,形象概括。人物的描绘充满不屈之感,带有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1.语言特点
版画语言的黑白变化加之肆意潇洒的用刀,也表达她反抗压迫的强烈信念。柯勒惠支的版画不拘泥于局部和技法,更注重思想的表达。
珂勒惠支创作的《战争》7幅组画均为黑白木刻,画幅不大,也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恐怖与残忍,但通过画中死难者家属所表达出的孤寂和哀恸更能体现出战争的残忍,无人能幸免。组画中的第一幅《牺牲者》就是鲁迅用来纪念柔石的,画面上是年迈的母亲高举一个未睁开眼睛的儿童,大平刀拉锯产生的刀痕使母亲柔弱的形象显得粗犷有力,斜口刀刻出的线条强有力的表现出婴儿和母亲遥相呼应的姿势,三角刀的阴刻线则在大面积的黑白中划刻,刀刀都精准的刻画着人体结构,每一个细节的变化都彰显出了画家对于版画形式语言把握的娴熟和精湛的技术功底,均体现了珂勒惠支独有的表现风格。
2.形式特点
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木版、铜版、石版、腐蚀版画等种类丰富。《纺织工人暴动》6幅组画中前三幅为石版画,后三幅为铜版画。强烈的黑白变化和丰富的语言表达,都让后来者感受到版画在表现战争、死亡等类型的主题时有不可替代的画面效果。版画的黑白对比,木、刀乃至硝酸等材料在珂勒惠支的作品中,无论是审美方面还是精神品质追求方面都能达到很高水准。
珂勒惠支的作品画面也充满雕塑感。1910年时,在罗丹影响下开始了雕塑创作。雕塑中的刀法也被她融入到版画创作中来。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柔美细腻的刀痕所表现的线条,画面多由大块面的线条组成,精准勾勒结构,充分体现了珂勒惠支版画作品中的力量感。
3.时代特点
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艺术作品真实性、倾向性的统一。所谓艺术真实,就是对真实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并且是不以任何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实的内容。而所谓的艺术作品中的倾向性,则是艺术家所表现的事物中,有艺术家的情感态度或者社会观点、社会评价。艺术作品中倾向性和真实性辩证统一的原则,反映了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时,艺术家要有生活实践的观点。艺术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高于生活。珂勒惠支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珂勒惠支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她不屈抗争的精神。如:珂勒惠支生活在战争年代,战争也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创作。在《农民战争》7幅组画中的第六幅《战场》上,软蜡覆盖在画面上,渲染了
ShuHuaShiJie
·书画视界夜色朦胧的效果,唯有一双布满青筋的手,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搜寻着什么。第七幅《俘虏》中描绘的是此组画的结局,众多俘虏里还有睡着的儿童。
在战乱的年代,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不能幸免。珂勒惠支的作品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要在特定年代和特定环境下才能真正领悟其创作的深层根源和精神内涵。珂勒惠支之所以成为极具代表性的版画家,和当时社会环境也密不可分。
(三)思想情感
鲁迅先生在讲起美术创作时说:“美术家固然必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①。
珂勒惠支的作品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反映珂勒惠支反压迫、反战争、反饥饿的思想情感。也表现了对黑暗政治和丑恶社会的抨击,作品含有很强的讽刺性,从这方面讲,珂勒惠支的作品也趋于表现主义。具象的人物形象和夸张的人物表情,反映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由于战争引起的灾难的不屈抗争。
三、影响
珂勒惠支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主观情感的释放,更是为饱受战乱的人民群众发声。珂勒惠支的艺术最早经由鲁迅引入中国以后,对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家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创作了众多反映社会苦难与反压迫的带有强烈斗争倾向的艺术作品。珂勒惠支作为一个女版画家,在版画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是因为她高超的技艺,更多的是她的气魄,凌厉的刀法也表达了她抗争的精神,作品的题材也彰显了她悲悯的胸怀和视野,最常表现死亡的主题,也反映了她对于生命的珍视。在战乱的年代,虽遭不幸却从不屈服,此种精神尤为珍贵。现今的版画创作中,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学习技法,也要注重作品中创作思想及作品所想要表达的精神观点和社会态度的体现。
注释:
①周增炎:《珂勒惠支绘画中的“柔”与“刚”》,《新美术》,2008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鲁迅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0.
[2]代大权.再读珂勒惠支[J].今日版画,2009,(02).
[3]张奠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4]谭权书.版画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5][意]劳伦莎·沙拉蒙,玛塔·阿尔法雷斯·冈萨雷斯.版画鉴赏方法[M].杨韵涵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6]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7][美]阿瑟·克莱因.珂勒惠支的艺术生活[M].顾时隆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8]曹汉文.版画技法与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YiShuPingJian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