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
演进模式及其阶段特征
罗静
内容提要城市化发展并不简单的仅仅是人口大量流动、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新城市不断涌现阶段,这个阶段只是城市化总体发展过程的一个部分,城市化发展包括了更广泛的范围,它具有城市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区域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特征,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化发展的总体。
关键词城市化四阶段模式及特征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47-662X(2002)04-0141-05
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还非常不统一,城市化究竟有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城市化的发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结果导致我们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政策性摇摆,一段时间要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而另一段时间又要对这个发展过程进行控制。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健康地发展,有必要对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
许多人认为,城市化是指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新城市不断涌现的社会发展阶段。然而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尽管这个阶段在形式上表现非常突出,但是这个阶段与其以前及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相比,其生产力的实质并没有特别特殊之处。相反,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扩大来看,则可以发现这个阶段与其以前及以后的一些阶段结合在一起,恰好具有非常显著的社会发展内容,它们最显著的作用是实现了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农村平行式社会结构向城市立体化!晶体∀社会结
构的转变。经过这些发展过程,变化后的农村与变化前的农村、变化后的城市与变化前的城市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在认识城市化的时候,必须将所有这些阶段统一到城市化的认识中来,也就是说城市化应当是指整个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农村平行式社会结构向城市立体化!晶体∀社会结构的转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城市化发展的实质,才能够真正理解城市化、农村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及其内在逻辑。本文就是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展开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研究的。
根据上述对城市化的认识,考察各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由低到高的渐进的历史过程,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必须经过城市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区域城市化及逆城市化这几个共同的阶段。
一、古代城市的蜕变###城市城市化阶段
所谓城市城市化阶段是指古代城市的蜕变,由不从事或者很少从事社会物质生产的消费性城市向以工业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生产主要载体的现代城市转变的过程。
∃141∃
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这个阶段是工业生产力的培育阶段,也是现代城市的萌芽阶段。
在城市城市化时期,以城市自身发展为主要特征,广大的农村社会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属于工业化起步与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没有城市化过程激烈的外部表现,所以在一些城市化研究中,往往将这一时期忽略,认为城市化开始于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激烈转移时期。其实,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外部特征尽管不十分明显,然而它却是整个社会由农村社会结构向城市社会结构转变的开端,经过城市城市化发展,经过古代城市向现代城市化的过渡,通过工业生产力作用实现对社会结构的改造,这是未来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进一步要素聚合的基础。它是全面城市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阶段。
古代城市的实质与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更接近于农村社会的本质,这些城市不从事或者很少从事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它们是消费性的城市。例如,在北宋时期,东京开封最多时有150-170万人口,而手工业人口共1万左右,即城市中仅有0.6%的人员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从这些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他们生产的物品,可以看到:古代城市的物质生产能力是有限的,这些生产不能构成大量的城市人口生存的经济基础和主要生活物质的来源,因此,古代城市生存的基本物质来源在城市之外。事实也正是如此,古代城市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物质,如食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甚至陶器等制品,都是在城市之外的地区生产出来并运到城市进行消费的。
工业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力的改造,城市社会对农村社会的改造,通常就是在这样的古代城市中率先进行的。因为这些城市中存在着工业生产力萌芽的特殊条件。
城市城市化阶段主要在古代城市内部进行。通过工业生产力的作用,!城市农业家庭∀解体,越来越多的人口由纯粹的消费性人口参加到工业生产中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也进一步繁荣,城市商∃142∃业交换的内容也由以农产品为主的交换过渡到以工业品为主的交换,并且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服务、交通等工业生产必要条件都有一定的发展。
城市城市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有:
1、城市城市化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城市内直接产业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产值在社会产值的比重也迅速上升,它标志着城市工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是工业生产力的培育发育阶段。
2、城市城市化阶段的第二个特征在于有限的人口流动规模。旧的农业生产力的改造和新工业生产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原有城市的要素基础,劳动力及其它生产要素主要来源于城市的自我供给。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农村人口开始脱离农村进入城市,但这大多是那些在农村中失去了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土地,被农业生产力容纳水平抛出的人口,而那些在农村拥有自己的土地,有着完整家庭结构的真正的农民,在这一阶段则很少主动放弃自己的土地,到城市去出卖劳动力。所以城市城市化阶段并没有典型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特征。
3、城市城市化阶段的第三个特征是低水平的城市发展特征。新城市发展出现于古代城市的基础之上,受农业生产力分布的影响,具有相对平均分布的表现;被农业生产力抛出的人口往往做短距离流动,在就近的城市谋求发展,生产资料拥有者也多在故居留地附近寻找投资环境,很少有大规模的资金与人口流动;城市要素的聚合还没有达到产生城市效益的!门槛规模∀,城市效益低,增长速度慢。所以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及生产环境的建设还很不充分,整个城市处于低级发展层次。
4、城市城市化阶段的第四个特征是城市与农村相互隔绝的发展。城市城市化过程,有一些原来的农村转变为城市,然而,城市一经形成,就与原有的农村脱离了关系,它们就会按照自己的轨迹不断发展下去。在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对
人与社会
农村没有根本的触动,城市与农村相互隔绝,城市与农村之间,只存在着简单的物质交换关系,城市以剩余的工业品交换农村剩余的农产品,结果城市获得了赖以生存的食物,而农村则获得了必须的工业品。城乡产品的交换,仅仅在剩余产品领域进行,不对城乡的基本结构发生根本的作用。工业化城市与农业化乡村并存,先进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是这一特征的表现。
二、城市外延扩张###人口城市化阶段
城市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显示出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效益,从而启动了新的、最激烈的城市发展阶段,也就是被人们广泛注意的人口城市化阶段或者就是许多人理解的城市化的典型阶段。
人口城市化阶段是城市化过程中变化最显著的阶段,但是这一过程也只能看作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一过程对社会的改变最为明显,然而这一过程是建筑在城市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城市化对社会结构的改造及由此而来的巨大的城市效益,就没有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而且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人口向城市进军的速度将下降,代之而来的是新的城市化变革的形式,所以人口城市化不能代表城市化发展的全过程。
人口城市化阶段,是在城市城市化完成以后开始的,一般情况下当城市城市化发展中工业生产力在城市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原有城市改造完成后,城市作为工业生产力聚集的代表,它的发展优越性就会很快体现出来,这些优势不仅表现在城市投资工业更容易成活并具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高于农村,受比较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到城市谋生,因工业发展而增加了的就业岗位,恰好被涌入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所满足,整个城市呈现出规模不断膨胀、数量不断增多的发展态势。
人口城市化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有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在比较利益的作用下,
农业生产领域的剩余人口纷纷离开土地,以求在城市寻求新的谋生场所,从而形成庞大的人口流动集团。这些人通常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沿着一定的交通线路,朝着比较利益差最大的地区,向固定的中心城市运动。
人口城市化的另一个特征是个别城市将获得超过平均增长速度的更快地增长,少数大城市的膨胀是这一时期的特殊产物。在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农村人口对流动地点的选择不再仅仅是在故乡范围内短距离的流动,而是选择流动利益差最大的区域。大城市庞大的社会要素聚集,形成了最大的利润机制,从而使大城市具有更大的聚集效益,这种聚集效益不仅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对其他中小城市的人口具有同样的吸引力,结果全社会的各种社会要素向着一个方向集中。经济越落后,城市的自我发展过程越不完善,城市系统越不健全,这些大、特大城市的膨胀速度就越快。
人口城市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新城市的大量涌现。在一些特殊的地点如:交通要道、重要的资源产地、资金投入地、市场集中地等地方,由于特定的工业化发展要素的集入,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源,导致一大批新兴的工业城市的产生。
人口城市化过程最后一个特征是农村物质与能量输出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尽管农村与城市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但总体上呈现农村输出大于城市的非均衡的物质关系,它不仅表现在农村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资金进入城市,同时也表现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在剪刀差的作用下,农村劳动价值向城市流动,这种不均衡联系的结果,城乡差别日益加大,相对于不断繁荣、发展的城市,农村的贫困化表现日益突出,而它又反过来刺激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三、城市结构的社会同构化###区域城市化阶段
区域城市化,是继人口城市化之后城市化的新发展阶段,主要是指农村城市化
∃143∃
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的过程。它特指广大的农村地区改变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由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向新的农村社会过渡的阶段。区域城市化是在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农村的社会产业及社会结构逐步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是人口城市化的继续,是城市化发展的新的阶段。
区域城市化主要的变化存在于农村之中,它是工业生产力对广大的农村实施改造的过程,是整个农村的小农业生产社会结构向现代化大农业生产转变的过程,是农村实质性飞跃发展的阶段。区域城市化在发展中,城市也保持着相应的发展。区域城市化发展是整个地区全面的发展过程。
区域城市化过程的最显著特征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随着人口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家庭的劳动结构向社会化劳动结构转变,土地逐渐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投入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农业投入的物品越来越多的以工业产品为主,所以农业生产单位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就与系统外部,与整个社会有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及物质交流,系统的封闭性被打破。农业生产单位仅仅是全社会再生产分工的一个环节,封闭、平行、松散的典型农村社会结构向城市化的开放、联系、相互依存的社会结构转化,农村变成了一种新的农村社会形式。
区域城市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小城镇的繁荣与发展。随着农村社会的改造和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小城镇越来越具有明显的优势。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中介,作为物质与能量的转运中心,具有了新的发展价值。这些小城镇一部分进化为中小型城市,表现为农村地区不断地向新城市的产生过程,另一部分则由农业小城镇向现代化小城镇转变,使小城镇逐渐具有了城市化社会结构,小城镇逐渐同化到城市发展体系之中。
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则处于相对稳定地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势头已经得到扼制,整个∃144∃社会城市规模的外延扩大势头减弱,GNP和人均收入等国民经济指针的变化趋于稳定。整个城市在工业生产发展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金融、商业、服务业呈现更快地增长势头,而且交通、运输、通讯等基本建设日益完善,部分城市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能够建立自我循环的机制的消费性城市过渡,而且在一些大城市周围,大量的新兴城市形成,并向城市带的建立过渡,城市系统的层次和等级不断加深。
四、要素匀质回归###逆城市化阶段随着城市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在区域城市化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之后,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又会表现出一些崭新的现象,出现与原城市化运动过程相反的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它是在区域城市化及工业、农业整个社会物质生产、服务及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目前在少数几个最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它代表着城市化发展的未来。
逆城市化的显著特征是指人口及其它社会要素由城市向农村的反向流动过程。
随着区域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加大,逐渐超过了这些地区对人口承载的最大物理极限。城市的不断空间化、聚集化发展,使得自然界对这一地区的水、空气、土地等自然物的供应,接近了自然能力的极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口的进一步集中成了困难;不仅如此,高度聚集化的物质和人口,给人类社会的组织也带来众多的困扰,城市交通、住房、贫困、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人类越来越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过度聚集而造成人类生存基础的脆弱,也不断地威胁这里的人们。在高度社会聚集的地区,任何形式的自然灾害、战争甚至是偶然的失误,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更重要是,人口及其它社会要素的过度聚集,将迅速增加城市化成本,降低城市化的聚集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要素就会停止继
人与社会
续进入城市,工业生产力就会为自己寻找新的发展场所,在城市之外形成新的发展中心。这些新兴的地区经济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对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形成新的吸引力,引导城市人口离开城市,向城市之外的地区进发,形成逆城市化的特征。
在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地区明显衰退,富裕的人为了寻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到郊区或者农村定居,城市的需求市场分散,而且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在广大的农村,有了越来越广泛的产品市场需求。与农村相比,城市由于土地价格昂贵,劳动力工资高,使得城市工业的生产环境越来越恶劣,生产效益日益低下。经过工业生产力改造之后的农村,成了更为有利的发展场所。整个城市的发展相对停滞。
在逆城市化时期,农村将得到进一步极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商业与服务业转向农村新市场,它们在农村找到了新的发展前景,工业生产力向农村回归的过程中,通常寻找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及基本建设基础的农村集镇作为落脚点。这些小城镇既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市场需求和建设基础,能满足工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些小城镇又没有城市过度膨胀的!城市病∀,有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村与小城镇的发展,将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最终,农村也将具有城市社会特征,从而形成统一的城市化社会整体。
从城市化的演进趋势可以看到:在把握城市化过程时,我们既要尊重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必须结合自己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特征,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才有可能使这一过程健康顺利地发展。
在我国,有一部分人对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内在必然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城市化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是可以完全人为
自主控制的过程,认为城市化发展可以完全按照人类理性化的要求,展现出最符合人类愿望的发展过程。希望中国的城市化能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希望完全抛弃城市化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弊病,仅仅保留这一过程给人们的发展利益,飞跃其中一个或几个发展阶段,直接获得最终的、最佳的发展结果。
事实上,这种设想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种种障碍,城市化过程首先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是一个客观的阶段,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表现也是客观必然表现,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也许并不符合人类的利益要求,但是只要从总体上进行着城市化发展,那么这一过程中一些现象就是无论人们是否情愿都不得不接受的现象。所以在城市化发展中,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城市化阶段性发展的客观性,承认这些过程有着自我承继的内在逻辑。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加以认识、区分,认清哪一些是城市化过程中肯定要出现的,哪一些是接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自然条件作用的特殊现象。对于那些必然现象,人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扬其优势,限制其弊端的作用程度;对于一些特殊现象,或者说城市化过程的相对性表现,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作用的更大的领域,各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在各不相同的国内国际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战略,促进城市化过程,或这一过程的某一阶段更快地发展,尽可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回避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使城市化过程健康顺利地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杨沛英
∃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