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湖泊污染治理困难。本文以最小人工干预和湖区自我循环与净化为设计原则,利用生态浮床农业技术与景观设计结合,在形成农业旅游景观的同时,达到治理星云湖的目的,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景观治理做出探索性的研究。
关键词:富营养化湖泊;生产性景观;景观设计;湖泊治理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星云湖也因此受到污染,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藻类水华的爆发,对沿湖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对湖区环境和人类健康也造成极大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虽然针对此类问题国内外也提出了众多的治理方案和策略,但往往因为投资大、见效慢,对沿湖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大都收效甚微。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能在对富营养化湖泊进行治理时,兼顾沿湖居民利益的综合治理思路。
一、玉溪市江川县星云湖泊项目背景及概况
1、星云湖泊项目背景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星云湖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是沿湖居民依湖而居的重要生活来源和依靠。但随着周边城镇的发展,和湖边农田大量化肥的使用,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排入湖区,使得水中氮磷营养物质不断积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并出现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水体发黑并伴有腥臭,以及沉水植物消亡等方面的问题,严重破坏了城市湖泊的优美景观,降低了沿湖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收入。
2、星云湖现有污染情况及治理现状分析星云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境内,是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的源头湖泊,为半封闭高原断陷型浅水湖。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和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排入湖泊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大幅增加。农民耕作中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造成污染随地表径流大量流入湖中,严重污染了星云湖的水质。此外,沿湖大量网箱鱼类养殖,大规模的饲料喂养使得湖区污染更加严重。这一切使得湖泊富营养化加剧,湖泊自身净化能力降低,水质急剧恶化。1982年星云湖水质是I-II类,到1995年,湖水已经严重退化到了Ⅳ类,近年来已是处于劣V类水质。湖泊水体严重超载,水质急剧恶化,
80文|吕艳玲 李锐 夏冬
水体富营养化异常严重,城市供水功能已经完全丧失。
星云湖区的主要污染源为周围耕地的农业面源污染。农户在施肥上很少考虑投入成本,而注重最大产值,导致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施氮、磷量较大,且施肥盲目性较大,以经验为主,不利于农业与湖水治理和保护的平衡协调发展。还有较多农户从事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污染共同构成星云湖的最大污染源,其排放量和入湖量约占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70%。
在星云湖污染后,当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富营养化进行治理,尝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控制,主要包括截污、清淤、投加化学药品和生态工程等。但因为所采用的方式成本过高、且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险,要彻底改变现状,仍有不小的困难。因而政府提出限制农民耕种的措施,这样又导致农民因为失去耕地而缺乏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在治理星云湖水体污染的同时保障周边居民收入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二、设计理念
本课题从“人与自然共赢”的角度来探索江川县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方法。“富营养化的水体就是农作物最好的肥料”,水生植被不仅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营养平衡和生态平衡方面有显著的功效。首先,利用景观植物生态浮床技术通过湖面农作物的种植来吸收水体富营养;其次,通过水上农场设计让农业生产形成特色景观;最后,通过水上农场维护用房到商业、民宿用房的转变,带动当地水上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星云湖治理除“病根”。
基于生态浮床技术基础与生态景观设计的结合,形成能满足水体治理、农业生产、特色旅游的综合性景观。实现生态建设、景观设计和湖泊景区发展的协调与统一,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沿湖区域居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必备的生态环境基础。
三、方案设计
1、第一阶段:“变废为宝”,利用水上农作物种植,吸收水体富营养
以空心菜为例:空心菜能够很好地适应生长于低浓度养分的星云湖水体环境,并且前期表现为较短的缓苗期(7d),后期则枝叶生长旺盛;在空心菜的6次茎叶收割周期中,其生长量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茎叶生长量较高;空心菜的养分含量主要分配在茎叶,茎叶中总N、总P、总K含量分别为3.43%、0.74%、6.25%;
空心菜对星云湖湖水养分具有较强的吸收净化能力,吸收星云湖湖水中的N、P、K量较高,空心菜的生长量与茎叶养分吸收量和湖水养分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空心菜漂浮种植于星云湖水面,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及显著的生态效益。
用农作物治理污染,利用农场桥干预湖流流向,同时利用生态浮床种植技术使植物吸收水体富营养。当单户种植向有机农场转变时,为农民安置维护用房。此阶段农民收入为农作收入。维护用房加上传统网箱养殖和生态浮床种植的组合后,发展成有机农场组合单元,同时形成水上与水下的可循环生态系统。如图1
图1有机农场的组合方式
2、第二阶段:设计水上农场,形成特色景观
水上景观带来特色旅游体验,水上特色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此时农作收入向旅游收入转变。如图
2
图2水上景观带来特色旅游体验3、第三阶段:利用特色景观,发展旅游经济
图3旅游体验发展旅游经济
随着游客规模逐渐扩大,多个维护用房组成多功能民宿。单个民宿用房面积过小时,通过顶棚设计让维护用房向旅游民宿演变。随着需求的增长,室外交通空间向室内功能空间转变。多个维护用
(下转第46页)
MING RI FENG SHANG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学生选择进入导师工作室以后,从专业造型基础教学到毕业答辩等教学环节都是在导师工作室的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导师工作室的的开放型教学管理模式是为了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生产规模、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流程、企业经营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可以进一步的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室及课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模式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场地规模及学校投入的资金状况而设立。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教学空间。通过实践证明,实验室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吗,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设计空间认识、对材料、对设计流程的掌握更全面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般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设计研究院或者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作为造型基础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的补充。实习实训教材和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以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目标,突出体现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训环节,达到示范与辐射作用,建成开放式的实训基地,保证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建设的需求。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实行校企合作,使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是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有效途径。重点突出实践学校领域特点及作用。
实践教学能力目标,掌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艺术造型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掌握艺术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
政策和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四、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建设目标1、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团队建设下设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团队。加强与设计协会、设计联合会、各设计企业的联系,聘请设计行业专家、设计企业专家与本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大艺术设计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与内容。建设政治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理念功底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的“双师”素质的“三功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以艺术设计专业带头人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成以专业名师、专业骨干教师、现场专家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团队;建成以科研骨干为核心力量的科研团队。
健全艺术设计专业组织管理体系。首先系部围绕艺术设计专业,结合社会需求而细化、拓宽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完善专业教研机构。拟建立3个工作室和1个研究院,即艺术设计工作室、造型基础工作室室、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研究院。其次,加强系部管理力量,将配齐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教辅人员,保证人员数量、结构合理。建立专业扶着人制度,由各专业负责人带领各教研室的教师扶着课程安排、教材开发和组织、教研教改、落实教学环节。然后由学校主管领导会同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学质量的监督,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引进和培养,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和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过硬的教师团队。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设目标。拟构建以艺术设计行业技能评定机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专家、设计行业协会专家、设计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家指导委员会。
2、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课程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造型基础流程为导向”、以造型基础现场典型的真实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努力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合一、知识与能力一
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宁邵强,穆荣兵.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J]桂林: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8
[2]丁继军,俞一青,杨列军.创意产业语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演变[D]长沙:2007年长沙年会既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3]刘凯面对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2007年长沙年会既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设
开展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服装设计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不断提高科研水平。要求每人每年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每两到三年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五、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其宗旨在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强化其对造型不同形式表现的理解能力以及设计能力,对未来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获得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式下,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推行模块化教学和造型主题教学法结合的教学,形成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独有的教学特色,以适应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组织专业教师与现场专家共同开发主干课程的校本教材教材、并编制与之配套的实习实训指导书、教师教学指导书和学生学习指导书,完成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课程体系。
3、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科研团队建
艺 术 设 计(上接第80页)
房可组合成水上市场,也可以形成水上商业休闲区,此时农民收入来源完全转型为旅游服务收入。
四、小结
每个地区都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降水、风向等自然因素造就了其独特的区域特征,并且形成了其特有的规律性。这就引导我们采取何种自然循环对富营养性湖泊提出治理思路,且
兼具生态性、功能性、经济性的方式,为当前富营养湖泊的治理困境尽微薄之力。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简介:吕艳玲(1991~),女,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照明设计。
参考文献
[1]杨绍聪,吕艳玲,沐婵,张艳军,钱荣青,李晓亮,李泉清.空心菜对入星云湖河水的净化及其生物产出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34(2):370-376
[2]秦洁,吴献花,吴斌,等.星云湖浮游植物和水环境特征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6):46-50.
[3]孙鹏.人工湿地技术在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探讨[D].青岛大学,2013.
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