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考试A
卷(开卷)
学习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考试注意事项:
独立完成,学习体会雷同成绩0分;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应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谈谈学习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体会。(50分)
1、发展历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应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 3、体会
通过综合系统学习,我充分发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适合自己特色的道路,通过不断的探索我们坚持的“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的底气。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各族人民凝聚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去啊年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提出“三个自信”,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这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
二、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谈谈学习体会(50分)
:(一)对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理解: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人均资源有限,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人口素质低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较低,唯有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有效解决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诸多问题和矛盾,才能充分实现地区发展差异缩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实行先富带动后富,造成全国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同时,在近年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因此,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而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各地区实际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化、渐进式、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的城镇化。它不仅要具有中国特色,而且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城镇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农村和城镇出发,立足现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为指导,彻彻底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化道路,实现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协调发展,进而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学习体会如下: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国各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多是建立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然而这种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众多弊端,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对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不重视;其次是忽视城镇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消耗土地、能源等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再次是生产、生活和生态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城镇工业用地偏多、效率低下,居住、生活休闲和生态用地偏少;最后是城乡分割,尤其在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隔离政策,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和互动融合发展;由于在现阶段我国走的是粗放型城镇化,造成城乡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此解决传统城镇化道路带来的各种弊端。
我参考相关资料认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走生态型城镇化道路。确立新的城镇生态观,实行绿色发展战略,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建立绿色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企业和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良好人居环境。
二是走多样化型城镇化道路。有序发展大、中、小城市,建立各级城市具备的辐射范
围和城市功能,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各级城市优势,突出中小城镇的特色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的多样型城镇化格局。 三是走渐进式城镇化道路。在进行城镇化道路建设时,一定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文化素质、风俗习惯,积极营造符合本地区发展模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合理有序流动,科学把握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节奏,有效控制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新型户籍制度,稳健中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