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摘要:佛教在中国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面对新世界的中国经济状况蒸蒸日上与国民道德水平层次不齐的现状,佛教应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字:佛教发展思考
佛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并于公元67年即东汉时期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之后佛教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底蕴日益深厚,在中国历史特定的时期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必定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儒佛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了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源远流长的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从三教关系中来认识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佛教非常懂得“入乡随俗”的重要性,而且它本身也具有适应环境的内在机制,因此,在它传入中国以后,就十分注意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人们常说,佛教自传入始,就开始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思想理论上看,佛教的中国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佛教的道化和儒化,而外来佛教的道化和儒化最早则是通过佛经的翻译表现出来的。
近代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陆迈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格局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也必然为佛教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并改变着佛教的存在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与宗教并不对立,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市场经济形成中在道德领域带来的负面代价只是暂时的过渡现象,“现代化本身产生的问题会增长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乃是减轻现代化带来压力的一种可能方式。”1进入九十年代后,佛教在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除了继续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无私援助外,正在崛起的大陆民族工商业者也开始投资佛教事业,并给予佛教界虽为数不多但意义深远的资助。 寺院经济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由企业集团在房地产开发、旅游业、殡葬业等经济实体中,恢复或新建作为企业中相对独立的寺庙,然后赠予僧团,或与僧团形成一种互补互利的关系。甚至在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也热衷于进行盖庙造像活动。上述行为对佛教可能带来的世俗化倾向及与僧争利等弊端,但这一事实也说明: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已经敏锐地感受到因佛教的发展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佛教从根本上来说,要解决的间题就是人的问题,也就是人的贪、 瞋 、痴和生老病死等各种烦恼与痛苦。如果没有这些问题,佛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1
( 德 )苏为德:《现代化和宗教的辩证法》,《世界宗教资料》1992年第四期。
1
佛陀诞生于人间、成道于人间、教化于人间,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解决人生的迷惑与痛苦。就算在当今社会,佛教也发挥着很大的最用,尤其是对人们行为举止的引导规范,最用尤为明显。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所指出的:\"宗教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如此看来,佛教不能离开现实而独立存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了两千年的佛教,面临着重新定位与整合,去选择适应自己存在的方式与方法。如此,才能使国家与佛教显得相得益彰。应当说,这是佛教的当务之急。只有如此,佛教才能更好地生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人群。
参考文献:
1.《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洪修平,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释恒清主编 《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1995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