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类型 近大远小 造型·表现 作者 程兴峰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人的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只是在视觉上产生偏差,却能“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观察自然界与生活中常见景物的远近变化、分析和讲解现象产生的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通过学习把有关透视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学生情况: 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五年级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理解力、观察力相对较弱,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透视现象的感知以及切身体验来形成相应的感性经验,把握透视规律,理解透视现象形成的本质。再通过直观演示表现方法,化难为易,将规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 教学方式、手段: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可反复的演示方式,创设利于学生主动发现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进行观察,主动分析并归纳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2. 巧妙运用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近大远小”现象的形成,使抽象的原理直观具象,通俗易懂。 3. 范画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体的运用,使“近大远小”的表现有法可循,直观呈现色彩速写过程,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给予学生技术支持。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具制作材料,水粉、油画棒、有色卡纸等绘画工具。 学生准备:铅笔、水粉色、炫彩棒或油画棒等画材,彩色便利贴纸片、有色卡纸或白色画纸,课前布置准备相应的风景照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教学设计 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 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 3. 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
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师(梳理提问):这些树大小一样肯定没错吧?看来可以肯定树木的尺寸没有变化,可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树却是近大远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图①图② 2. 揭示原理。 师:物体反射的光透过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人的视觉有一定角度,靠得近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视觉角度大,离得远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角度就小,因此,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本身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板书:错觉) 3. 互动游戏。 (1)师:为了让同学们更简单的理解,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臂一前一后,睁开一只眼睛,用你的小手掌遮挡住观察的视线,看看手掌离眼睛的远近与观看的结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你的手会不会真的一大一小?其实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呢,其实很简单,靠眼睛越近,物体越大,离眼睛越远,物体越小。 (2)师:下面考考你们,看下老师这里的两个小朋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看他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形象?(俯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 三、图片观察,验证透视规律,学习表现 1. 跟我找。 师:原来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一找,这些图片中你找到这样的规律了吗?在哪儿? ①大片向日葵。学生很容易发现向日葵花盘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适当引导观察远处山坡上的树木与向日葵的大小比较,得出结论,近大远小适用于所有景物。 ②林荫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路面、树木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等同原理的透视规律。 ③学生在园林中写生的场景。请学生找找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包括人物、墙壁、格窗、长廊、柱子等。)
师:像这样近大远小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明显的例子? 2. 跟我学。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确定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怎样能准确地表现出来呢?先跟老师来看一看透视分析图。带领学生观察示意图,简单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水平面和垂直面近大远小的规律示意线。 3. 跟我画。 师:有了这几个法宝概念,表现一个林荫道就容易多啦。(正立面林荫道) 教师示范:在四开淡绿色卡纸上用蓝色粉笔画出视平线,确定消失点,确定路面宽度透视示意线,确定道路两侧树木的透视示意线。然后迅速的用水粉色(或者炫彩棒)铺出路面、草地天空的大色块。 师:现在谁来帮我在道路两边种上树?请学生上来用大笔调色确定道路两侧树木的位置,画出主干,充分体现垂直面透视示意线的作用,教师帮忙快速表现枝叶,完成风景速写。 师:瞧!一条幽静的林间小路就展现在眼前了,简单吗?现在请同学们在你准备的小卡片纸(或厚的有色便利贴)上,用炫彩棒或彩色笔快速地把你看到的林荫道简单勾勒出来。(时
间要控制好,二至三分钟即可。过程中提醒学生只要画出示意图就可以了。师挑两三幅速度较快且表现准确、画面有明显的纵深感的小纸片放在投影下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二是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原理来帮助绘画,使对透视画面的表现变得更加简单;三是学生补充范画,解决“垂直面”透视表现难点。第一次作业用小纸片做画快捷又易于学生操作,“林荫道”题材容易成功,在检测目标达成度的同时保护了学生的作画热情。 四、作品赏析,巩固透视规律,拓宽视野。 课件展示风景名胜摄影、中外名画、生活中的设计、同学的画四组图片。 第一组:风景名胜摄影(天安门,长城,引导寻找近大远小现象,展示示意图。) 第二组:中外名画(中国画《大漠之舟》,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引导观察不同角度的近大远小的表现。比如油画那幅可以设计提问:这幅画里近大远小的透视线和林荫道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纤夫们在往画面的哪个方向走?画家站在纤夫们的哪一边看到这样的情景?) 第三组:生活中的设计(建筑上的巧妙设计,课本中展示的两例墙画。引领感受近大远小的巧妙利用,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以实例展示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思维)
第四组:同学的画(《门前的路》《小巷深深》,从奇妙利用回到表现目标,明确今天的作画内容)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再次寻找不同角度的近大远小,感受透视规律的无处不在;典型图例的欣赏变枯燥规律为奇妙利用,激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
五、作业要求,表现近大远小,评价总结
1. 提出作业要求。
(1)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2)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色或者炫彩棒、油画棒。 2. 绘画题材参考。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在生活常见的景象,可以给你们的画面作一些参考。
3. 展示与评价。
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展,师生共同点评,侧重画面的纵深感、景物的正确透视。对角度不单一、色彩表现大胆有层次,特别是在近大远小的基础上还表现出“近清远糊”的作品要善于发现并加以褒赞,给学生正确的色彩表现方向的指引。
六、课后拓展,巧做近大远小,玩玩看看
教具展示:书本“小实验”之二的图例做成的陀螺,放到投影下捻转观察。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好玩吗?这是书上的图形,另一个图形转起来更好玩。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课后试着画一画,把它也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会给我们呈现什么奇妙的现象。
另外,今天我们学习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请同学们充分地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观察和写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要养成随时写生的好习惯。 作业要求 本课设计有两次学生作业。 第一次作业:在小纸片(便利贴)上用彩色笔迅速的画出《林荫道》的透视示意图。 第二次作业:用色彩表现一幅风景画,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画出纵深感。 教与学的评价 教学预设的顺利实施一定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教师对于教学框架与目标达成的情况要有充分的预设,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流畅的沟通,才能足够细心地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习得。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理解能力、兴趣与注意、学习条件、教师的性格倾向、教学风格。 学习表现与点评,体现教学重点目标的分层递进与达成检测。关注孩子们在过程中的主动探索与表达,不仅是绘画效果,更重要的是主动尝试的态度与自觉生成。 反思和总结 1. 在对透视主题的学习中,学生的实践体验尤为重要。透视现象在平时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学生很容易忽略这一视觉现象,更不会提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因此,视觉形象的直观呈现很重要,需要感性认知上自然的情感铺垫,并且巧妙不露痕迹地进行理性的转换。如果过多采用讲授法,不仅晦涩难懂且枯燥乏味。 2. 教师要吃透教材,站在编者的角度审视教材安排的图文内容,解读教材力图解密的学科语言,制定恰当的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最终呈现必须是学科性的视觉形象。 3. 作品的评价应侧重对“纵深感”的体现和用色的泼辣奔放,不要把透视规律的掌握目标过度拔高和理论化。 不同教学策略设计 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去观察,这样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
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课前准备
搜集中国山水画中有近景、中景、远景的作品资料。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展示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副色彩照片和一副中国山水画。 问题:
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欣赏比较后回答问题。彩照再现了生活中的景色。中国山水画用中国人传统的工具和材料——生宣纸、毛笔、墨、水、色表现了生活中的景色,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欣赏评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小组合作学习。 三、授新课
欣赏教材中画家的作品,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沈周的作品描绘的是冬天的景色,齐白石的作品表现的是春天。 相同点:
两幅作品都是中国山水画,都有近景、中景、远景,都画有树、山、桥、房屋和人。 不同点:
沈周的作品是水墨表现,齐白石的作品是用墨表现后又着色。沈周作品用淡墨画水和天空,齐白石作品的水和天空是留白处理。沈周作品除近景有树,中景也有树,房屋也有7间之多,齐白石作品中景没有画树,房屋只有1间。沈周的作品有点苔,齐白石作品没有。
(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两幅作品中的树、房、桥、船、及沈周作品的远山都是用中锋表现的。山石的擦染及齐白石的近景土坡,远山,染墨、色用侧锋表现。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喜欢沈周作品的古朴典雅,喜欢齐白石作品的生动鲜活。 (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四、解决教学重、难点,绘制近景
复习第8册第七课《用彩墨画鸟》中学过的中锋、侧锋用笔方法。教师示范画近景(提示用浓墨),结合教材中学生作业及教师、学生课前准备的山水画,提示学生近景除画树、石,也可画建筑房屋、亭、桥等。
学生尝试在生宣纸上用浓墨画近景。可 结合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景致进行绘画表现,为下一步绘画中景、远景做准备。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在实践中的自学能力。 五、继续在实践中创新,绘中景: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学生创作
七、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八、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课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要让学生了解近实远虚、近浓远淡,再分析墨汁的成分中有骨胶,浓墨时不洇,稀释后要特别控制水分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由于班级的孩子比较多,中国画所需的工具又很多,生宣纸又不能太小,因此,桌子显得不够大。学生作画时显得非常局促。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参考教材中的作品或学生作业临摹、组合。教师也要多加强示范。教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山水画》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斐斐课件园!/JiaoAn/MeiShuJAX/85044.html
以下为赞助商广告
阅读:12468 次
教案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教案:
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花鸟画》教案及教学反思
下一篇教案: 没有了
本文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