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理名词
大陆:地球上面积广阔而完整的陆地。
大陆,从地理的意义来说,是指 面积大于格陵兰岛的陆地,且有别于“洲”,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地球上共有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中文名称:岛屿 定义:四面为海水、湖水、河水环绕的陆地。由海水环绕而成的岛,也专称海岛。 岛屿是指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狭小的地域集中2个以上的岛屿,即成“岛屿群”,大规模的岛屿群称作“群岛”或“诸岛”,列状排列的群岛即为“列岛”。 按岛屿的成因可分成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四大类。 地球上大陆和它附近岛屿的总称为大洲. 全球共划分成七个大洲,按其面积大小依次划分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大洲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非洲: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海峡定义:两块陆地(大陆、岛屿、大陆与岛屿)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峡1000多个,其中适宜于航行的海峡约有130多个,交通较繁忙或较重要的只有40多个。船只通过量居首位的海峡是,位于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之间,连接北海和大西洋的英吉利 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日通行船只在5 000艘左右。其次是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洋之间,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人称东南亚的“十字路口”;位于西班牙和摩洛哥之间,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连接波斯湾和阿拉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从霍尔木兹海峡开出的油轮,源源不断地将石油运往欧美各国,被人们称为“西方世界的生命线”。
白令海峡则身兼多职,它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两大洲(亚洲和北美洲)、两个国家(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半岛(阿拉斯加半岛和楚克奇半岛)的分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也从白令海峡的中央通过。
除上述海峡外,世界上较重要的海峡还有:位于我国台湾岛和菲律宾吕宋岛之间,沟
通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巴士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南非和非洲大陆之间,沟通印度洋、亚丁湾和红海的曼德海峡;位于土耳其的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之间,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的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总称),等等。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它们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山地是大陆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广泛。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分布最多。 山地气候特点
1、随高度上升,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减少而增加辐射值。而且向阳面的辐射多于背阴面。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在山顶和山坡都比较缓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趋势;在山谷与盆地这两种变化较剧烈,且春温高于秋温。
4、雨量和雨日一般随高度增加 ,如黄山、泰山,每上升百米,年降水增加约30毫米,雨日增加2.4天 。在一定高度以上,由于气流中含水较少,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叫最大降水高度。
5、迎风坡降水量明显多于背风坡。而且山谷、盆地多夜雨。
6、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山顶、山脊和峡谷风速大,盆地、谷地风速小。山地还有山谷风与焚风现象
丘陵定义:高低起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隆起高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相对起伏在200m以下。丘陵为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中国自北至南主要有辽西丘陵,淮阳丘陵和江南丘陵等。黄土高原上有黄土丘陵。长江中下游河段以南有江南丘陵。辽东,山东两半岛上的丘陵分布也很广。 山脊定义:山脊是由两个坡向相反坡度不一的斜坡相遇组合而成条形脊状延伸的凸形地貌形态。山脊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斜坡的交线,叫做山脊线。 山谷(valley),指两山间低凹而狭窄处,其间多有涧溪流过。 陡崖在地理学上的定义:高度不相等,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陡崖的地形特征:近于垂直的山坡,称为陡崖。
流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称为分水岭,分水岭上最高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即集水区的边界线。处于分水岭最高处的大气降水,以分水线为界分别流向相邻的河系或水系。例如,中国秦岭以南的地面水流向长江水系,秦岭以北的地面水流向黄河水系。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的地区,该地区河流的水量也越丰富。
流域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流域形状、流域高度、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 流域面积: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
是平方公里。这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河流和水量大小及径流的形成过程。
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其大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受到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
流域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流域高度:主要影响降水形式和流域内的气温,进而影响流域的水量变化。
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对冰雪消融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流域根据其中的河流最终是否入海可分为内流区(或内流流域)和外流区(外流流域)。
湖泊定义: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潟湖、人工湖等。按湖水盐度高低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严格区分湖泊、池塘、沼泽、河流以及其他非海洋水体的定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然而,一般可以认为,河流运动比较快;沼泽内生长着大量的草、树或灌木;池塘比湖泊小。 全球湖泊淡水总量为125,000立方公里(30,000立方哩),大约4/5的淡水储存在40个大湖中。尽管湖泊遍布全世界,但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大陆的湖泊水量就占世界湖水总量的70%,而其余的大陆湖泊较少。 河流定义: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地表或地下长条状槽形洼地流动的水流。 通常是指陆地河流,即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世界不少著名河流像长江、亚马逊河都是这样流动的。河流一般是在高山地方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般的终点。 每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河源是指河流的发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泽或是冰川,各河河源情况不尽一样。河口是河流的终点,即河流汇入海洋、其他河流(例如支流汇入干流)、湖泊、沼泽或其他水体的地方。在干旱的沙漠区,有些河流河水沿途消耗于渗漏和蒸发,最后消失在沙漠中除河源和河口外。每一条河流根据水文和河谷地形特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比降大,流速大,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中游比降和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刷、淤积都不严重,但河流侧蚀有所发展,河槽多为粗砂。下游比降平缓,流速较小,但流量大,淤积占优势,多浅滩或沙洲,河槽多细砂或淤泥。通常大江大河在入海处都会分多条入海,形成河口三角洲。通常把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补给外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外流流域。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之中的这类河称为内流河,补给内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内流流域。我国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63.76%。为沟通不同河流、水系与海洋,发展水上交通运输而开挖的人工河道称为运河,
也称渠。
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这里的河流多而且长,夏季容易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100~80/100。秦岭和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河流结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断流。西北内陆河较少,一些地方为无流区。这里的河流水源不丰,,沿途多沙漠和戈壁,蒸发和渗漏严重,很多河流成为季节性河道。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该地区的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地形、地质条件对河流的流向、流程、水系特征及河床的比降等起制约作用。河流流域内的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河流的流量、水位变化、冰情等影响很大。土质和植被的状况又影响河流的含沙量。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河流的含沙量,既受土质状况、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又受气候因素的影响;降水强度不同,冲刷侵蚀的能力就不同,因此在土质植被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暴雨中心区域的河段含沙量就相应较大。
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河流暴露在地表,河水取用方便,是人类可依赖的最主要的淡水资源,也是可更新的能源。 我国多数河流,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河流,补给水源主要靠雨水。降水地区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影响到我国的河网密度也具有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规律。由于降水有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影响到河流年内及年际的径流量变化大。我国的
大河多为东西流向,而锋面雨带的推移也具有纬向方向延伸的特点,使河流易形成全流域同时进入汛期。 西部干旱地区内流河的补给水源主要靠永久冰雪融水,气温高低直接影响到径流量的大小。北方河流的补给水源中有季节性冰雪融水,河流一般有春汛。河流冰封时间的长短也由气温决定,在由低纬向高纬流向的河段,由于气温的变化,还会出现凌汛。 地形因素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分为三个阶梯,在阶梯上及分界线处成为河流发源地带。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发源于第二阶梯东缘的有黑龙江、辽河、海河、滦河、西江等;发源于第三阶梯的长白山地、山东丘陵、闽浙丘陵等地的有鸭绿江、图们江、钱塘江、闽江等。当河流流经阶梯分界线时,形成落差,水力资源丰富。
土质、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如黄土土质疏松,颗粒很细,耐冲性能差,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又少,因此凡是发源或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含沙量都大。而南方及东北山区的河流,由于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
人工开挖河道,裁弯取直改变原有河道,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改变径流的分布,以及修筑堤坝等都是例子。
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对自然资源,可分类如下: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两大类,其中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可再生自然资源
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太阳辐射、风)、水资源、地热资源(地热与温泉)、水力、海潮。
可更新自然资源
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生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
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前者如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矿周期往往以数百万年计;后者如土壤资源,其形成周期虽较矿产资源短,但与消费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缓慢的。对这类自然资源,应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这类资源形成周期漫长。
地理位置: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气候: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温度带。影响中国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洋流、地形及大气环流。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寒潮、台风、梅雨是中国重要的天气现象,他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征象。
气候特征一般说降水、气温及其组合。
例如: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特征是中年温和多雨。
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 结冰期,流速,水能,补给类型等
。 原 因
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由降水决定的。夏季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也大。
汛期长短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产生凌汛现象的河流必须是有结冰期,且由低纬流向高纬,同时水量较大(凌汛是由洪水泛滥引起的自然灾害)。内流河一般不产生凌汛现象,因为内流河水量小,冬季有枯水期。
含沙量大小
外流河含沙量是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而内流河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
有无结冰期 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最低月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
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水能资源是否丰富 取决于流量和水位落差
补给类型
基本都有地下水补给,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冰川融水补给,冬季有降雪,积雪春季融化补给河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