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期 金色年华 教育文苑 让学生提问的课才是好的课堂 李磊 (柘城县梁庄中学,河南柘城476200)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个案例.在某市的一次公开课 有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学习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这种能力。老师 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出一个情境场,搭建一个平台,引 上,听课中不光有中方人员,还有外国的教育专家。授课的教师 显然经过精心准备,衣冠楚楚,语言标准,板书规范,课堂环节井 井有条,一切尽在教师的预期下进行。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随着 导学生人情入境,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一定的感知之后,就会 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动机,继而形成问题开始体验学 习,在师生的情感共鸣中完成学生的精神提升,在“感悟…质 疑…讨论”中完成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提问题, 就是让学生在问题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在质疑中完善自己的人 格,在讨论与争执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 最高境界”。 教师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铃声骤响,似乎完美结束 中方人员面露微笑,而外方人员却不以为然,他们质疑道: “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向学生提问题、讲知识,没有看见一个学生提 出问题,并且他们的回答也非常标准,那么,这节课还用上吗?” “这节课还用上吗?”这句话值得每个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 传统上,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技能教育的重视有余.而对基 本的能力一思考,尤其是独立的,有批判性的思考却明显不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 教十多年,我切身感觉到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们提出一个好问题, 二让课堂变得更高效。教师把提问权还给学生,也就随之把 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对知识主动的思考与探究的欲望是 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辨别学生 学习中存在的个性或共性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让学生 乐学,会学,学会,整个过程无论从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的 获得,还是情感态度培养上,都是高效的。避免了对课堂资源的 浪费,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比让他们回答十个问题都难。其原因在于思考能力的缺失,学生 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地发现问题。为了改变这 种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给学生们留一些提问题的时间, 有些问题可以当场给予答案,而有些问题,把握住节奏,再适刚还 给学生。时间久了,发现了这种做法的不少好处。 一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始终都应该是学习 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就是尊重学生的这一自主权。 如果教师把这份应有的尊重还给学生,就会使之成为打造高效课 堂的有效环节。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记得一个学者说过“学 来的是知识,问来的才是学问。”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 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具 (上接第8页) 人单位,就明确标出必须是毕业于“985工程”大学或教育部直属 5.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总体数量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这就从 宏观上市场供求关系来讲的。如果是市场上不需要或少量需求, 而培养机构仍然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大量培养,就必然造成一 部分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或是他们屈就自己,当作本科生使用。 相反,培养单位培养的研究生还不够市场需求,对研究生就业流 动则极为有利。 高校或“211工程”大学的研究生。日本学者曾研究过,认为不同 类型的高校的毕业生对其占有中上层管理职位的机会有不同的 影响。如我国党政机关的中上层职位基本上是由国家名牌大学 的研究生来角逐。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干部队 伍补充与更新的直接来源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就是 指向国家行政部门,它的占有率当然是很高的。现在企业也普遍 认为,一流大学的学生潜能(潜在的训练可能性)比非一流大学的 学生要高。在两个学同样专业的研究生当中,即使他们的能力相 研究生教育对毕业研究生进行成功的流动有着显现的间接 影响,其实,本质上是潜在的直接影响其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动。 因为研究生教育最终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和实施的,有 着很强的现实社会依据性。只是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 问,而社会发展又在不断变化,这样复杂的情况就会产生,原来制 当,但是企业肯定会选择培养学校水平,声望高的那一个。这就 是接受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流动的较直接的影响。 3.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平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同样是“21 1 工程”大学的研究生,由于一个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比另一个所 在培养单位各方面条件都更优越,他就可能比另一个研究生学到 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也就是说他的质量水平更高,那么他就 定的计划几年后可能不适合了。另外在培养的过程中,由于研究 生的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一下子很难根据社会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计划,由此导致多样性复杂性的问题出现。 所以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高层次人才流动)就业流动有着显现 的问接影响和潜在的直接影响。 更容易进行流动。比如北京大学与云南大学,都是“21 1工程”大 学,哪所大学培养的研究生质量水平高,显然可知。 [参考文献】 [1】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1999. 4.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研究生流动的影响。一般来 说,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主要有理论型和实践型人才或基 础型与应用型人才。目前,实践型或应用型人才较好进行流动, 而理论型或基础型人才就偏难。换句话说,在当代,实践型或应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f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用型人才流动空问大,而理论型或基础型人才流动空间则相对较 窄。这可能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 [3】程凯,王卫东/考试社会学概论[M】_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昊铎.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徐焕洲人才管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 《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