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西方经典作家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34卷第4期2019年8月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Vol.34No.4Aug.2019

论西方经典作家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150080)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要:“死亡”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主题贯穿在西方的文学谱系中,不同的作家都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死

亡意识,这些作家和作品共同组成了一支以“死亡”为书写对象的文学脉络。通过从不同的“死亡”角度切入不同作家的心灵世界,包括歌德进取式的死亡意识,莫里哀之死对普鲁斯特的反讽式死亡观的影响,《哈姆雷特》中呈现出的死亡的欲望,以及卡夫卡带有负罪色彩的死亡观。

关键词:死亡意象;歌德;普鲁斯特;莎士比亚;卡夫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9)04-0051-04

在西方文学的经典传统中,“死亡”作为一个文学主题被很多作家在许多作品中反复地书写和讨论,“死亡”也因此超越了单纯的生活意义而具有了丰富的文学意蕴。由于受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对“死亡”这一主题的书写和表达方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这使得“死亡”在文学作品中拥有了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同时,这些作家和作品又共同构成了文学的经典传统,继而使“死亡”这一主题在一个更为宏观的文学宇宙中形成了一支独特的主题脉络。这个脉络中既包括了每个作家对“死亡”内涵的原创性理解,又包括了作家和作家之间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浸染。因此,通过“死亡”的分析来探讨西方作家的心灵世界是本文的主要内容。现。首先简略描述一下歌德死亡时的情景:1832年德国寒冷的三月,侍者弗雷德利克站在卧室里的小扶手椅旁,他听到双脚踏在毡鞋里的歌德在喃喃呓语中忽然喊出“给我更多的灯吧”,而后歌德辞世于这幢他居住了整整五十年的小楼。之所以要提到侍者弗雷德利克,是因为他的身份和那时他所站的位置使他听到了歌德最后的遗言并向世人讲述了出来,而这句遗言在人们的传颂中成为了一个只属于歌德的话语符号。“当两个早已被人认识的因素之间的替换关系的可能性被人所知时,符号[1]才能存在”,也就是说,这句遗言在人们的反复讲述中成为了一个可以指称歌德之死的符号并在人们的认识领域里恒久存在了下来。“灯”即意味着光明和启迪,也意味着知识和真理。这句遗言所形成的话语符号中渗透了歌德迷狂沉浸的精神特质和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浮士德》以隐喻的方式讲述了歌德一生的追求和经历。主人公浮士德在死亡来临时说出了那句“你[2]580真美啊,请停一停”。这句话先于作者之死存在于一、歌德进取式的死亡意识

歌德经常作为一位作家而被大家所熟知,同时他也是一位一生都在探索的植物学家。他曾提出“原型植物”的假想,试图证明所有的现代植物都是从同一种原始植物进化而来的。虽然这个假想最终并没有被证实,但是这种“浮士德式”的近乎迷狂的沉浸于求索知识和真理的精神贯穿了歌德一生,也体现在了他的遗言和他的著作中。(一)进取精神在歌德之死中的体现歌德的进取精神首先体现在他的现实死亡中。如果我们把歌德的死亡作为一个事件来审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话语符号的形成和一个预言的实诗的叙述中,却又在后来呼应了歌德的那句遗言“给我更多的灯吧”。因此,浮士德之死拥有了预言歌德之死的效果,沉浸迷狂的心灵世界在这两者的呼应之中得到迸发。(二)进取精神在欧福良之死中的隐喻在《浮士德》中,歌德以欧福良形象为隐喻重写了诗人拜伦的死亡。高歌自由主义的拜伦与歌德有相同的进取精神。拜伦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天生跛脚[收稿日期]2019-04-28

[作者简介]李金鸣(1993—),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51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使之性情敏感。纵然家境败落,他却从小生长于闲散享乐的贵族式的生活环境中,然而他在某种程度上厌弃这样的生活,使得他积极投身革命,并作了一次漫长艰险的东方旅行。拜伦在诗歌中创造了一系列以自己为原型的英雄,这些英雄形象无不昂扬着斗志与进取的精神。然而现实中拜伦并没有得到慷慨悲壮的牺牲。虽然死亡来临时他也曾说着“前进,前进,要勇敢”,但他年轻的生命却因遇雨受寒和放血治疗而消散,留下了未完成的作品《唐璜》。歌德在《浮士德》中对欧福良的形象作了浪漫主义式的书写。欧福良从出生后便拥有不断跳跃的能力,但他不满足于只是跳跃,他不顾父亲浮士德和母亲海伦的劝阻而奋力飞上天空,最后坠落在父母的脚边而消失。欧福良死前大喊着“向前向前,奔赴痛苦牺牲”[2]497,这是歌德在创作中回应拜伦的遗言。歌德在作品中重述了拜伦的死亡,使拜伦之死得以在文学作品中拥有了沉浸迷狂式的进取精神。同时,在欧福良之死中歌德也映射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他将自身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投入了欧福良的形象中。二、反讽式的死亡

普鲁斯特是二十世纪法国意识流小说家,他在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中多次提到自己在家庭的熏陶下自童年起便常常阅读莫里哀的作品。莫里哀是法国十八世纪重要的古典主义戏剧家,他曾为了戏剧事业而放弃了世袭的贵族权力,创立了“光耀剧团”。但是剧团的发展始终不景气,最终莫里哀身患重病却因穷困无法医治,只能带病登台,卒于舞台之上。普鲁斯特熟知其生平与作品,因此他的心灵世界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莫里哀之死的影响,分析《追忆似水年华》可以反观这种影响。(一)莫里哀之死的反讽性我们首先来简略分析一下莫里哀之死。莫里哀在舞台上喊出了夸张的台词“我敢发誓”[3],然后咯血而亡。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场演出,当时他出演的恰恰是喜剧《无病呻吟》。重病的演员、没病找病的角色、好笑的台词、气管破裂的鲜血一同构成了十分庄严可怕又十分滑稽可笑的对比。台下的观众把莫里哀的剧烈的咳嗽看作是精湛的演技,爆发出阵阵掌声与笑声,直到鲜血溅落在舞台的地板上他们才意识到这不再只是表演。莫里哀在鲜血中重重地倒下,这一刻戏与现实的界限混淆,舞台上的鲜血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符号,使观众在喜剧氛围的笼罩下看清了真实的死亡。反讽不仅是指真实与表象的对立,更是指一种带有严肃性的伪装和幽默[4]。从这个层面上看,莫里哀之死可以成为一个隐喻人生荒诞性的意象,因为从莫里哀之死中我们可以看到严肃的死亡也能伴随着滑52

2019年第4期(总第140期)

稽的错位,生命也仿佛一场荒诞不经的演出,而演出之下是疏离和悲凉。莫里哀在舞台上突然倒下死亡的时候,旁观者们正沉浸在观看喜剧的笑声之中,而对于突如其来的悲剧旁观者们在反差中仍感到惶惑。这样反讽意味的场景在普鲁斯特的心灵世界中悄悄地渗透着影响,使普鲁斯特的心灵对死亡产生了某种荒诞的态度。(二)普鲁斯特的死亡意识普鲁斯特自童年起就患有严重的哮喘,这种与莫里哀的肺炎极为相似的疾病在他的生命里形成了一种暗示,使他渐渐地把莫里哀之死的荒诞变成了自己心灵世界的底色。首先,在疾病的影响下普鲁斯特就时常怀着濒死的预感。他在《追忆似水年华·重现旧时光》中有一段对生命充满了颓丧与失落的描述,作者看到贡布雷教堂的时候便联想到死亡,使人感到死亡意识在普鲁斯特身上如影随形:我回到楼上的卧室时忧虑地想,我一次也没有去看过贡布雷的教堂,这座教堂仿佛是在淡紫色窗子里的绿树丛中等待着我。我心里想道:改年再去吧,要是我没死的话”,除了我的死亡,我没有看到其他的障碍,也没有想到教堂的死亡,我感到教堂应该在我死后长期存在下去,就像它在我出生之前曾长期存在一样[5]2012。其次,他从不相信医学界能治好自己,他时常会像莫里哀一样去嘲笑虚伪世俗的大夫们。在普鲁斯特的心中,死亡不过是病人和那个终将他拉去另一个世界的天神的搏斗,医生只是一个“受审的仆人”,一个死亡之外的他者[5]917。最后,在作品中那些被拉远了距离的或者充满了反讽意味的场景总是会使普鲁斯特联想到莫里哀:外祖母和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相遇的那天她们的动作和手势;迪欧拉富瓦大夫来为外祖母确认死亡时女仆的禀报;以及盖尔产特亲王府邸里的高谈阔论的声音。这些场景都在作者的记忆里蒙着隔膜与荒诞,仿佛莫里哀的喜剧中的场景,充满了滑稽的伪装。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展现出一种透着反讽意味的死亡意识。自幼熟知莫里哀的他患有和莫里哀类似的肺病,死亡的预感一直与他相伴,他将自我变成了生命与死亡的旁观者,在记录生命的流转的同时又时常跳出生活的琐屑,冷漠地看待终将化为孤独的表象。三、哈姆雷特式的死亡

国内当代的比较文学学者梁工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体现了一种“终极关注”的意识,即对“存在还是不存在”的思考,这是个超越了个人和时代局限的命题,是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6]。笔者认为,这种“终极关注”的引发点一方面来自宗教思考,另一方面便是莎士比亚心灵世界中的死“算了,李金鸣论西方经典作家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亡意识。二十世纪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提出哈姆雷特身上具备一种死亡的欲望,也就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死本能,他通过死亡回归到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中[7]。笔者认为哈姆雷特的死亡欲望正与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终极关注”是相结合的。首先,哈姆雷特的死亡欲望体现在他在一开始就已经想到过自杀这个细节中。在王后的婚礼之后他说出一段关于自杀的独白,表明了他已厌倦了陈腐人世: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不曾制定的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8]26其次,当老国王的鬼魂对他显灵以后,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死亡必然要与复仇的时刻结合在一起,他慢慢接近国王和王后内心的隐秘,慢慢设计复仇的圈套,也慢慢走向着他自己的死亡。哈姆雷特在疯癫中不停地讲述着自己的死亡,仿佛被死亡来临前的光笼罩着失去了生气,他不停地思考着生存与毁灭的意义,用疯话向他人传递着关于自己准备死亡的消息。(在花园里)波洛涅斯:“您要走进里面去吗,殿下?”哈姆雷特:“走进我的坟墓里去?”波洛涅斯:“殿下,我要向您告别了。”哈姆雷特:“但愿我也能够向我的生命告别,但愿我也能够向我的生命告别,但愿我也能够向我的生命告别。”哈姆雷特(在与朝臣们交谈时):“那么世界末日快要到了……丹麦是一所牢狱……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什么?”[8]86-89在复仇之前哈姆雷特用癫狂的话语张扬着自己的死亡,他沉浸在主动走向死亡的迷幻中,却没有人可以听得懂他的话。他孤独地讲述着自己的命运,咀嚼着死亡的欲望,受困在内心的监牢里。他随随便便就杀死了无辜的老臣波洛涅斯,尽管那是他的爱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奥菲莉亚也因此丧生水中,而哈姆雷特并没有丝毫痛苦的反应,他的无动于衷和他对生命与情感的冷漠表明死亡的欲望在驱使掌控着他。最后,哈姆雷特只有一次讲起关于生命里曾经的美好记忆的话,这是他在思考“存在与不存在”的命题时的一次退却。他在坟墓中抱起那个曾爱他如子的老弄臣郁利克的骷髅,悲伤地回忆道:“他曾经把我负在背上一千次;……这儿本来有两片嘴唇,我不知吻过它们多少次。”[8]237郁利克在哈姆雷特的童年里担任了一位亲切慈爱的父亲的角色,对于哈姆雷特而言老国王更近于一种使他压抑却无力对抗的权威而非他真正的父亲,但他必须执行老国王的意志为其复仇。当哈姆雷特想起这些回忆时便对死亡有了退却,但是当他放下回忆后又马上被死亡的欲望笼罩了。他开始重新对霍拉旭讲起死亡,但霍拉旭无法理解他的话,依然把他当作疯癫。尽管哈姆雷特的死亡被极力张扬却仍不被任何人知晓,他在疯言疯语中构想着自己的死亡,在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思考着“存在与不存在”的意义,莎士比亚的哲学思想也尽在其中。四、被嫉妒的死亡

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捷克的表现主义作家。他在幼年时曾经有两个弟弟,可是他的弟弟们都很小就离世了。卡夫卡的母亲是个极少对孩子表露情感的人,唯有两个弟弟的死使母亲表露出了极大的痛苦。卡夫卡感受到了母亲的痛苦,他从未得到过母亲这么多的情感,因此他怀着嫉妒的心情把这一切理解为死亡使弟弟们得到母爱。既然死亡才可以被爱,那么活着的人就是没有资格也不可能被爱的,因此他甚至认为自己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过错。由于爱的缺失,卡夫卡嫉妒弟弟们的死亡,这种嫉妒导致他产生了对于生命的过错感,在卡夫卡的心灵世界中人只有通过死亡才能从从负罪感中解脱。(一)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卡夫卡及其文本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幼年时期的经验很难被遗忘,它们仍被保留储存下来,被潜意识所吸收,无法正常显示出来。但在特定情境下,这种童年经验可以从潜意识中流露出来,通过梦境来呈现”[9]。卡夫卡以写作的方式进入这种梦境,希望释放自己童年时由于弟弟之死所蒙上的压抑,他的作品就像是一种晦暗的潜意识世界,充满了梦的编码与掩饰,需要深入了解卡夫卡的过往才能破译他的文本世界。短篇小说《一场梦》在结尾描述道:约瑟夫·K跌入坟墓的深渊,他看清了艺术家正在墓碑上刻着自己的名字,他被这景象所陶醉,便醒过来了[10]164。在《判决》的结尾,父亲咒骂道“你原本是个无辜的孩子,其实却更是个魔鬼!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就判你溺死”,格奥尔格便急匆匆地跑出去,奔向河水,紧握在栏杆上轻声说“亲爱的双亲,我一直都是爱你们的”,然后松手落了下去[10]39-40。这些晦涩难懂的文本就如同一个个来自卡夫卡的童年经历的噩梦,由于嫉妒弟弟们因死亡而得到了爱,卡夫卡在潜意识里认为他的双亲希望他会死。死亡的魅影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对死亡的恐惧又使他矛盾痛苦,因此他在文字中一次次地走向了令他陶醉的死亡,用文字来弥补他所认为的活下来便是有罪的痛苦。(二)从负罪感与死亡意识的角度解析《饥饿艺术家》卡夫卡的名篇《饥饿艺术家》常被认为是作者对艺术的致敬。饥饿艺术家拒绝进食直至饿死,这究竟53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是表现作者对艺术的敬意,还是隐喻了作者的童年情结?饥饿从来不是一种艺术也不应该被当作一种表演,饥饿是一种严酷的自我惩罚,就像卡夫卡希望通过不断的自我惩罚来换取他不抱任何希望的双亲的慈爱。在卡夫卡的心灵世界中死亡是这个惩罚唯一的终点,正如同只有死亡才是饥饿艺术的顶点一样。饥饿艺术家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惹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10]192吃得饱饱的。”如果卡夫卡能够消解童年时对弟2019年第4期(总第140期)

姆雷特》中讲述了关于死亡的欲望,同时也表达作者对“终极关注”的思考;卡夫卡在作品中注入了来自童年的怀有负罪感的死亡意识。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总结了部分西方作家与作品,尚不足以形成完备的以“死亡”为主题的全部文学脉络。[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词与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62.[2]歌德.歌德精选集——浮士德:上、下[M].杨武能,译.石家

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

[3]莫里哀.莫里哀戏剧全集4[M].肖熹光,译.北京:文化艺术

出版社,1999:420.

[4]马可云.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J].绍兴文理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3):62-66.

[5]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南京:译林出版社,[6]梁工.莎士比亚戏剧的终极关注[J].外国文学研究,2007

(1):96-103.

[7]陈越.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J].世界电影,[8]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

社,2008.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张堂会,译.北京:北京出版

社,2007:69.

[10]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叶廷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15.1996(2):191.2012.

弟们的死亡的嫉妒,使他不再认为活下来是一种罪过,那么他也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享受着生命。《饥饿艺术家》的创作时期正是卡夫卡患上严重的肺结核无法进食甚至无法喝水的时期。那时的卡夫卡住在疗养院里给双亲写信,在信中他表示希望父母能来看他,这封信在语言上多了不少的亲近感。他大概还是希望在死亡来临之际会有他的父母陪伴身边,弥补他一生缺失的爱。五、结语

死亡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话题,因为终结的存在才使得过程的意义升华。从死亡的维度上反观作家与作品可以探索更深的文学意蕴。歌德以欧福良为喻体重述了拜伦之死,同时映射了作家自己对真理与美的迷狂沉浸式的追求;莫里哀的舞台之死渗透了生命荒诞与悲凉,这种感觉渗透进了普鲁斯特的意识中,构成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精神底色;莎士比亚在《哈TheConsciousnessof

DeathintheWorksofWesternClassicWriters

LIJinming

(schoolofLiterature,HeilongjiangUniversity,Haerbin,Heilongjiang150080,China)

Abstract:“Death”,aneternalliterarytheme,runsthroughthepedigreeofWesternliterature.Differentwritersembodytheirownuniquesenseofdeathintheirworks.Thesewritersandworkstogetherforma“death’asawritingobject.ThispaperattemptstoentertheMolière’sdeathonProust’sironydeathview,thedeathinstinctinHamlet,andKafka’sguiltyofdeathview.

Keywords:Deathimagery;Goethe;Proust;Shakespeare;Kafka

spiritualworldofdifferentwritersfromtheperspectiveof“death”,includingGoethe’saggressivedeathconsciousness,theinfluenceof

(责任编辑:戴宇)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