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会考复习要点

来源:爱够旅游网
高中会考要点解读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册)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比较中英两国,可以得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出超”与“入超”;鸦片走私的目的、危害;禁烟运动(目的、时间、措施、意义)。 3.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起止时间、标志。

4.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识记、理解) 5.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大变化(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结论 6.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借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时间、总体情况);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经济上。 (二)太平天国运动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金田起义(1851)—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正式建立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土地分配原则,产品分配原则,目的。评价:性质、意义、未实行的原因。 3.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北伐、西征、东征的目的,全盛的标志。 4。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斗争

天京变乱(时间、原因、概况),领导核心的重建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标志,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启示,历史功绩。 5.新思朝的萌发(原因、核心)

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名称、思想内容、意义)。 农民阶级: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1859,内容(理解)、性质、评价(从正反两面)。 (三)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

1.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阶级属性和主张;顽固派的阶级属性和主张。 2.洋务运动的兴起

目的 、兴起时间、口号,四项内容,破产标志,失败原因 3.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时间、地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其原因 5.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间、地点(外商企业)、特点。 (四)甲午中日战争

1. 背景、经过:导火线,爆发 ;平壤、黄海战役的主要将领;

日军旅顺屠杀;威海战役;失败原因。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内容及危害;时代特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国干辽的原因及结果 (五)戊戌变法

1.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民族危机深重;( 时间、背景、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及其传播(时间、特点、代表作;影响) 2.维新运动的兴起:公车上书

3.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 内容、实质、意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区别维、洋两派异同) 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5。百日维新: 年代、内容(主要是理解其中的不足)、意义 6。戊戌变法的失败、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性质及意义;失败原因及历史结论。 (六)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义和团运动

历史背景和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根本原因)、教会活动猖獗(直接原因)。 兴起:1899年、山东赵三多, “扶清灭洋”的口号及分析。 发展:出东---京津地区(注意清政府政策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失败:主、客观原因;性质与意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主要国家;时间;进程、瓦德西。 3.《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2

时间、内容及危害、影响。 (七)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1.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时间、地点、性质、意义、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核心、不足)。 2.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内容(与洋务派同顽固派论战相区别);意义。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和保路运动 主要起义的时间及领导人。 4.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起义胜利的社会原因,时间、地点,意义。 5.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性质和评价。 6.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清王朝的结束(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标志。 7.辛亥革命的功绩

性质;功绩和历史意义。 (八)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时间、标志、性质。 2.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三都督事件----二次革命(失败原因及结果)。 3.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袁世凯称帝五步曲;反袁斗争,护国运动(时间、地点、结果)。 4.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民族工业兴起的主要原因和时间及基本情况,短暂的原因,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两大思潮,民族工业的特征和深远影响。 (九)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兴起的背景、时间和标志;主要内容(三提倡三反对,两大口号) ; 2.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表现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及其文章)。 3.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和经过

3

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爆发:导火线、时间、地点、主要力量。 发展:主力和地点的变化。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初步胜利:罢免、释放、拒签; 性质和历史意义。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党的建立 : 中共“一大”(时间、地点),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二大”的中心内容和历史功绩、意义。 (十)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1.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合作的原因与条件;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功绩和不足之处。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主要内容和意义 3.黄埔军校的建立、特点和意义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的原因、内容;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广东根据地的巩固。 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北伐胜利进军:目的、对象、主要战场。

工农运动的发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

帝国主义的干涉和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注意时间,历史背景)。 6.国民革命的失败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年代、人物)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年代、人物、标志?)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 册)

(十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 工农武装起义和井冈山的星火

南昌起义的年代、意义;八七会议的内容、意义。

文家市决策和三湾改编的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注意“国民革命军”、“工农革命军”与“工农红军”相区别,“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4

2. 土地革命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土地革命的政策、路线 ;

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时间、首都、领导人)。 3.日本大举侵华

“九一八”事变:年代、结果。 4.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及主要领导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冯玉祥、吉鸿昌组织的察哈 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蔡廷锴、李济深在福建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5.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实施原因、注意与不抵抗政策的比较

6. 红军的反“围剿”(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 7. 红军的战略转移

长征的原因,起止的时间、标志;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西安事变标志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一二·九”运动

背景:华北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年代、地点、发动者、意义。 10.西安事变

背景和根本原因:华北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发动时间、人物;不同派别的主张,和平解决的意义。 (十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七七”事变 (事变的时间、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通电---蒋介石庐山谈话---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自卫宣言---红军的改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时间和标志。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战役时间,意义)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包括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洛川会议;陕甘宁边区和延安;《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意义。 4.汪伪政权的建立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汪伪政权建立的背景、性质;日本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几个方面。

5

5.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原因、标志。

积极反共: 皖南事变:经过、中共的方针和措施,国内外的反应。 消极抗日: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豫湘桂战役的地位、失败原因。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6.共产党坚持抗战

百团大战:目的、指挥者、意义。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反扫荡斗争,“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

交息的土地政策;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

7.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 (九)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美国对华基本政策;蒋介石的旗号和方针;和谈阴谋。

重庆谈判:中共的目的、三大口号;结果(成就和问题),意义。 政治协商会议:焦点问题、结果及意义。 2.全面内战的爆发

时间、解放军主要作战方法、粉碎敌人进攻的两个阶段和主要战役。 3.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战略反攻的时间、标志,意义; 三大战役的名称、战果、意义、胜利原因。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背景、内容、意义。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间、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心内容:建立新中国。

具体内容: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人民政府、确定首都及国旗、代国歌。 2.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国领土

3. 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6

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基本解放的时间、标志) 抗美援朝(背景、时间、目的、意义) 土地改革(时间、目的、政策、意义) 镇压反革命(时间、意义) 三反五反(时间、内容、意义) 4.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严峻的经济形势;三方面措施及其具体内容、意义。 5.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内涵、完成意义。

6.“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7.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时间、性质)

(十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注意区别哪些有益,哪些有误) 1. 探索的开始(《论十大关系》 2. 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3.整风(时间、目的、内容)---反右派斗争(原因)----反右扩大化(原因、影响)4.三面红旗(时间、评价)

北戴河会议;“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

5.反右倾斗争(与反右派斗争区别),三年经济困难(主客观分析原因) 6.七千人大会

1960年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7.十年建设的突出成就 (一弹两钢三油田,包兰兰新成昆线) (十二)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 文革的背景,导火线与开始

2. “全面夺权”,“二月抗争”,“九一三”事件 3.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攴顿国民经济 措施和实质,经济建设暄成绩和原因 4.“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

“四五”运动的实质和作用;粉碎“四人帮”的时间、意义。 (十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意义)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

时间、内容、意义。拨乱反正 3.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实质和目的,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内容 4.对外开放

✀初设立的嚛个经济特区; 新格局。 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䴚主义理论) 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夦(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十四)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 含义、意义、运用。 2.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1. 建国之初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 建国之初的外交成就 与17国的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日内瓦会议(时间、意义)

万隆会议(时间、“求同存异”的方针) 3. 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时间、标志); 中日关系正常化

联大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 时间、意义)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