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包含的书法价值。
晴山堂法帖 书法 价值
何侠斋
将此后的研究成果奉献出来,供学界同仁分享。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
极高的书法价值。本文通过《晴山堂法帖》的内容,具体地分析其
它比较好地保存了书法作品的原貌,能看出书家的精神,因此具有
是以书写者的真迹直接勾摹上石,又请碑刻高手镌刻而成的,所以
杰出的文学家,文章写得极好,他的书法也很可观。(3)由于法帖
出的四大画家之一,其书法的造诣也相当高。又如,宋濂,是明初
掩盖,但是其书法的成就也相当高。比如,倪瓒,是我国元代最杰
的政治人物的真迹。这些人在书法方面的名气被其他方面的名气所
道周等。(2)它还收集并保存了一批元明大文学家、大画家和著名
广、宋克、沈度、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米万锺、张瑞图、黄
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手迹被收入《晴山堂法帖》的有:杨维桢、宋
存了一大批元、明著名书法家的真迹。这些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
山堂”碑刻群,亲身感受到《晴山堂法帖》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现
今年五月笔者专程赴江阴郊区的徐霞客故居,瞻仰了名闻遐迩的“晴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它收集并保
万锺、张瑞图、黄道周等。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物的真迹。这些人在书法方面的名气被其他方面的名气所掩盖,
其次,它还收集并保存了一批元明大文学家、大画家和著名的政治
的有:杨维桢、宋广、宋克、沈度、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米
家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手迹被收入《晴山堂法帖》
首先,它收集并保存了一大批元、明著名书法家的真迹。这些书法
次较高,刊刻工艺较精,结果,出乎汇刻者的初衷,给我们留下了
溪何世太摹勒上石,藏于晴山堂内。由于其收罗范围较广,作者层
诗文墨迹。徐霞客在旅游的同时用了十三年时间收集整理后,请梁
书法大家用隶、楷、行、草书为徐霞客及其先世所题赠的九十四篇
世的徐霞客为庆母寿,以《秋圃晨机图》为中心,广请四方名士的
经,皆能文好学,弱冠中举,英年夭亡,时人惜之;最后是第十七
场,一搏金榜题名,时人咏之;第十二世祖徐元献、第十三世祖徐
十一世祖徐颐以重金延请四方名士为子孙授业,问津科举,角逐科
耀,隐迹农村,诗书自娱,出谷赈灾,进鞍马助边,时人赞之;第
羌人,功成身退,时人高之;第十世祖徐忞家称素封,不以财富炫
涉及的内容有:徐霞客第九世祖徐麒以白衣应诏,出使西蜀,招抚
大寿汇刻的。其初衷是为了彰显徐氏家族历代创造的荣耀,故帖中
《晴山堂法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为庆祝母亲八十
题咏之作。《晴山堂法帖》汇集了明代二六三年间,由八十八位诗文
一座内涵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
价值:
后作书。
的创造精神。
文章写得极好,他的书法也很可观。
一、杨维桢诗《题倪云林本中书室图•小凤遐飞碧玉京》
《晴山堂法帖》刊出的杨维桢书法,是杨配合好友倪云林创作的一
一反元代所崇尚的魏晋风韵,走险绝之路,同样反映了他在书法上
索靖。这一路字个性比较突出,也比较引人注目。他在楷书上也下
执教,与钱惟善、陆居仁、倪云林、顾瑛等隐士名流饮酒赋诗,醉
富春山,徙钱塘,隐入江湖。后应松江同知顾逊之邀,入松江府学
诸暨人。曾考取进士,修过宋、辽、金史。元末农民起义时,避地
以下,我们通过《晴山堂法帖》的内容,具体地分析其包含的书法
刻而成的,所以它比较好地保存了书法作品的原貌,能看出书家的
第三,由于法帖是以书写者的真迹直接勾摹上石,又请碑刻高手镌
但是其书法的成就也相当高。比如,倪瓒,是我国元代最杰出的四
过很大功夫,曾刻意模仿唐代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刚峭之态,
杨维桢(1296年—1370年)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浙江
显然是受到其前辈书法家康里子山的影响,并远法汉晋时期的张芝、
杨维桢的书法主要是行草书和楷书。其行草多掺入章草笔法和结体,
精神,因此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它不像同时期有些刻帖辗转翻刻,
大画家之一,其书法颇有造诣。又如,宋濂,是明初杰出的文学家,
原作的精神面貌荡然无存。
二、倪瓒诗《题本中书室图•问字惭荒老》
一帧小行楷要志气平和得多。也许是应好友的约请,不便潦草吧。
不过,比起他的个性特别鲜明的《真镜庵募缘疏卷》等名帖来,这
数不多。但就在这不多的字数中,随处流露出他的鲜明个性,如第
幅本中书室图,为徐霞客的先祖徐本中书写的,为一帧小行楷,字
如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俗尘。”明徐渭云:“瓒书从交了许多道士、和尚。
倪云林工山水,后世将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是楷中带行的小字,则越老越见苍润。后世对他的书法评价颇高,
论其书法,中岁以前书风比较挺拔,中岁以后转而渗入柔润。特别
他与张雨、黄公望、王蒙、杨维桢等隐逸文人名士相与往还,还结
遂决定游走江湖,并于道、佛中寻求解脱。在长期漂泊的生涯中,
倪瓒(1306—1374年),号云林子、云林生,世称倪云林,无锡人,
山水画“元四家”之一。他目睹元末官府腐败,社会动荡,家道中落,
一行“与”写成了异体字,“云”上部的“雨”右边有意扩展,造成不平衡。
三、宋濂诗《送徐生•文辞又睹古西京》
拉长,确实有晋人意蕴,还带有一点八分书的味道。
隶入。辄在锺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字体为小行楷,写得风神潇洒,不拘一格,横画及撇、捺往往有意
《晴山堂法帖》所刊倪书有十四行,一百五十多字,开头为一首五
言诗,其后为长跋,记述为徐本中起名字及绘“本中书室图”的缘由。
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他的《跋鲜于枢杜
,取法唐宋,著作甚丰。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
客,在书画中寻求寄托。
四、宋克诗《送徐本中•千岩月照使车行》
貌。这也许是书史上不著其名的原因之一吧。
,认为只有中锋用笔,合乎法度的书法才能在神韵上胜人一筹。
。明初文学家。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
爱。”从传承上说,则是元人书法的余绪,其脉络是:赵孟頫——康
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
里子山——危素、饶介——宋克。宋克最为擅长的书体是小楷、章
宋克的书法,从源头上说是取法魏晋,吴宽在《跋宋仲温墨迹》中
在元末混乱之世一展抱负。但战乱中的宋克未能得志,于是闭门谢
少时博习群书之余,喜习武广交,闭门研研韬略,学习兵书,期望
工整,不见草率马虎,始终受理性控制,因而难以充分体现个人面
赵,但较赵字萧散,介于赵与鲜于之间,虽然是行草书,书写极端
款前夹了两行行书,能看出受到赵孟頫和鲜于枢的影响,圆熟不及
峻洁,书风清古,行笔又极其潇洒,是属于二王一路的行草书,落
《晴山堂法帖》所刊宋濂书法为七十岁以后所写,法度严谨而风神
写道:“其书出魏晋,深得锺、王之法,故笔墨精妙,而风度翩翩可
甫行次昭陵诗卷》提出了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见解:“笔意圆而神韵胜”
宋克(1327年—1387年),字仲温、克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宋濂的书名历来被文名所掩,故书法史上不见有宋濂书法的记载。
五、沈度诗《题退庵•幽居俯寥廓》
人,他为皇帝写字,必须要排除个人的情趣。
而更多的得之于钟繇,被清翁方纲推为“有明一代小楷第一”。
的喜爱和推重固然是主要原因,其本人的书法素养也不可忽视。
其用笔精到,结构秀丽,分行布白一丝不苟,确实能给人以美的享绝,楷中带行,楷书字形较扁,类似钟繇。行书字形较长,类《兰《晴山堂法帖》所载宋克书迹,仅为两行,加一个落款。是一首七孟頫,达到了章草复苏以来的最高水平。他以章草糅入狂草而创造亭序》,特别是其中的“是”、“每”、“过”三字,可见其对古人法帖用功了一种个性鲜明的书风。他的小楷则远离赵孟頫,直接出自锺、王,
的影子,但其气息近俗,与一般文人的清趣有别。因为他是御用文
姿态婉丽,虽亦能窥及唐代虞世南、元代赵孟頫小楷那种平和简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均为小楷书。其小楷净洁匀称,笔画工稳而
字以自课,又令左右内侍书之。沈度书法在明前期百年不衰,帝王
的代表人物。直到弘治时,明孝宗仍然十分喜爱沈度笔迹,日临百
诏简能书者入翰林,沈度因此中选,并受到成祖的特别宠爱,凡金
草、狂草及狂草与章草的糅合体。宋克的章草源自赵孟頫又超过赵
版玉册等必命其书,由此而名出诸士之右,一路升迁,成为“台阁体”
《晴山堂法帖》汇集的沈度书迹,正是其代表性的书体——小楷书。
沈度以楷书名世,传世的《敬斋箴》、《李愿归盘谷序》、《自不弃书》
沈度(1367年—1434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成祖即位后,
之深。
故而不像通常写“台阁体”那么拘谨,最后第二行的一个“然”字,下
受。也许这篇作品是私人之间的互相酬答,书写时精神比较放松,
笔端坐而逝”。
调得很好。这是一种超水平的发挥。
六、文征明赞《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内翰徐公像赞》
了上面“犬”的一撇,别具一种趣味,但又与整篇书法的严谨规整协
壁”),苏州人。少怀大志,但自二十六岁起,至五十三岁止,十赴
一丝不苟,充分体现了他小楷功力。二是徐公像赞,为唐隶,写得
征明重书的徐君墓志铭,共四十五行,每行二十二字,从头到尾,
《晴山堂法帖》收入的文征明书迹有两通,一是由李东阳撰写、文
智永笔法,结构严谨,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
隶都下过很大功夫,最为人称道的是小楷。其小楷清劲秀雅,深得
六年得归故里。从此不再做官,沉浸于翰墨之中,成为一名职业书
后授翰林院待诏。但他受不了官场恶浊之气,三次上疏乞归。嘉靖
应天府乡试,皆不中第。后由工部尚书李克诚推荐,经吏部考试之
面四点写成了一横,而且缩在了左下角,右下角留出大片空白,给
足,而且越老写得越好,九十岁时为他人作墓志铭,书未竟,而“置
文征明(1470年—1559年),初名壁(《晴山堂法帖》目录著为“文
画家。他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门四才子”。以诗、书、
文征明书法,并不追踪时人,而是从宋元上溯晋唐。他正、草、行、
画专长论,祝枝山之书、唐寅之画、徐祯卿之诗,皆在文征明之上,
而独文征明三者兼善。
十分工致,但缺少汉隶那种古朴感、金石气。
正文第一行的“而”字,两横并不平行,完全是《兰亭序》的写法。
保持楷书基本面貌的同时,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些行草书的意味,如
笔道就显得略粗些。一路写来,笔致粗粗细细,字体婀娜多姿,在
虽然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其书法并不刻意求工,而是一种自
《晴山堂法帖》收入的祝允明书迹为稍带行意的小楷,可以看出,
他又能狂草,渲染大笔,泼墨淋漓,奔腾跳荡,尽情地发挥内心的
晋风韵跃然纸上,特别是如钟繇《宣示表》一路的古朴风格,他写
祝枝山的书风趋于两极化,一方面,他能写极醇古端严的小楷,魏
自己却名落孙山。后来虽然做过短时间的小官,但最终以仕途失意
德六年,他五十六岁时,与儿子一同赴京会试,儿子得中进士,而
沉浸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一直不顺。正
又与唐寅、文征明等一批吴门才子相唱和,书画往来,评论题跋,
外祖父徐有贞的熏陶,在书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年时期
第二行的“何”字“可”部草化了,第二行最后一字“之”则完全是草书。
然心态下的书写,标题之后的第一行开头二字“山立”由于蘸墨较多,
郁勃之气,可以与历史上著名的狂草书家张旭、怀素、黄山谷比肩。
来得心应手,在宋元时代无人能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另一方面,
祝允明(1460年—1526年),号枝山,苏州人,从小受到祖父祝颢、
转而醉心艺术。
七、祝允明赞《中翰徐公赞》
这就比一味求工的“台阁体”格调高多了。
”充分肯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八、张瑞图诗《观秋圃晨机图•种豆秋堂下》
白,然后再旁边加盖名章,在章法上也显示出独到之处。
九、董其昌墓铭《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儒人合葬墓志铭》
与冲突,抛弃历来被奉为书法戒律的“藏头护尾”,以笔锋的大胆袒
气完神足,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其落款,“果亭山人
书法突飞猛进。董其昌长期生活于家乡松江,继承了历史上江南文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松江人,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
格的行楷书,行笔刚狠,字形横撑,字距密,行距宽,大开大合,
《晴山堂法帖》中的张书《观秋圃晨机图诗》即为体现张瑞图风
纵势的笔法。这不仅是单一的技巧变化,更主要是审美观念上的转
侧之锋大翻大折,因而突出了横向的动态,一变历代书家以圆转取
露和强烈的表现意识为后人一开眼界。他用笔最明显的特点是以偏
张瑞图的书风反叛于传统的温文尔雅之旨,强调激烈、尖锐的跳荡
魏党败后,张瑞图因同党入狱三年,后赎为民,返归故里,遂学佛
权,张瑞图因畏于权势投靠魏党,魏忠贤的生祠碑文,多出其手。
张瑞图(1570年—1641年),晋江人。为官期间正值魏忠贤宦官擅
瑞图书”七个字,另起一行,且跌落几格居于行中,周围留下大片空
学问虽佳,却因字写得差而被主考官故意降为二等。自此发奋临池,
变。清人梁巘说,这是“力矫积习,独标骨气,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求道,寄兴诗文书画。
得益彰,表现得十分淡雅和秀气。
法的艺术思想,以强烈的开派意识奠定了云间书派的基础。
“自撰为极”,避同求异,以势为主,自出新意,透露出浩逸、奇崛
前以血书表明心迹,慷慨就义。他与徐霞客相互倾慕,结下了很深
到江西征兵,力图北伐恢复大明。在婺源与清军交战时被俘,临刑
曾因触犯帝怒,被降职入狱,流放广西。南明首都南京失陷后,他
之气。观其墨法,淡逸清秀,淡而不薄,光华四溢。书法与文章相
于发笔处便提得起,随倒随起,笔锋始终在点画之中。观其结构,
人合葬墓志铭》一共九十五行,一千多字,为行草书。观其用笔,
收入《晴山堂法帖》的董其昌撰并书的《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儒
的当口,所以在整体上其书法艺术的水品要高于吴门书派,其影响
枝山置之眼角。由于取法高古,又加松江书派崛起于吴门书派衰落
然后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繇《宣示表》、《力命
人的秀雅书风;又因为身居高位,以他特有的影响力,张扬文人书
十、黄道周《书徐振之诗》、《灯下依韵和徐振之诗》、《赠徐霞客•天
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偕俗流”,为弹劾魏忠贤上疏十三次,
黄道周(1585年—1646年),漳州人,幼年刻苦读书,入仕后“以文
的友谊,《晴山堂法帖》收录的黄道周书法之多,就是最好的证明。
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明、祝
董其昌书法,据他的自述,初师颜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
下骏马骑不得》
力一直延续到清的前期。
得陈宿诺,为之道故,不觉成篇。崇祯三年二月既望,漳海石人黄
书,字体倾斜,字间结密,行间宽绰,特色鲜明。在最后的跋语中
有奇崛之气,可以看出是从钟繇小楷中变化出来的。后一则为行草
度的评价,然后再抄录自己的五首和诗。所用的书体是楷书,但富
唱和诗。黄道周首先抄录了徐霞客的五首诗,并以跋语对其做了高
收入《晴山堂法帖》的黄道周书法有《书徐振之诗》、《灯下依韵和
乱世颠沛的情态来,既与文、董诸公的舒畅文雅决然有别,也与徐
学风气下的明代书坛可谓独树一帜。其力量感与压迫感似乎反映出
恹笔习惯,结构不外拓以求佻达,也不求柔润以图妍媚,在同是帖
精警,使后人不得不叹其卓绝。他作书如戈戟森厉,极强调紧迫的
黄道周是晚明四大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在行草书和小楷方面的
徐振之诗》、《赠徐霞客•天下骏马骑不得》三则。前两则为徐、黄的
道周急就章”更为我们记载了这两位旷世奇人交往情深的一段佳话。
写道:“徐霞客携小舟追余至丹阳,感念昔日万里造膝,今复依然,
渭式的粗放豪迈拉开了距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