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内 教 学 参 考 书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
习题集
周 乐 主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
1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
朗贝—比耳定律:
电子跃迁:
发色团:
助色团:
深色移动(红移或深移):
浅色移动(浅移或青移):
浓色效应:
浅色效应:
R带:
K带:
溶剂效应:
溶剂校正:
最大吸收:
端基吸收:
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
波数:
2
官能团区:
指纹区:
压片法:
薄膜法:
倍频:
振动偶合:
组合频:
费米共振:
核磁共振谱:
磁性核:
Zeeman能级:
化学位移:
屏蔽效应:
去屏蔽效应:
TMS:
磁各向异性:
交换反应:
溶剂效应:
自旋偶合:
3
自旋裂分:
偶合常数:
n+1规律:
化学等价:
磁等价:
磁全同:
化学位移试剂:
自旋去偶:
Overhauser效应(NOE):
连续波法(CW):
脉冲傅立叶变换法(PFT):
宽带去偶:
偏共振去偶:
门控去偶:
选择去偶:
远程偶合:
分子离子:
同位素离子:
碎片离子:
4
亚稳离子:
多电荷离子:
分子离子的氮素规律:
简单裂解:
复杂裂解:
α裂解:
i裂解:
γ-H裂解(Mclafferty重排或麦氏重排):
逆狄尔斯阿尔德(Retro-Diels Alder fragmentation, 简称RDA)重排裂解:
二、 填空题
1.紫外可见光一般可分为三个区: (100-200mµ), (200-400mµ), (400-800mµ)。
2.有机物的电子跃迁主要有 、 、 和 。它们的能量由大是 。
到
小
的
次
序
3.极性溶剂一般使 带浅移/兰移,使 深移/红移。 4.共轭基团数目越多, 越大, 也就越大。
5
5.共轭体系中的碳—碳单键有顺式和反式之分,一般 式异构体比 式的吸收波长短,且ε要小,这是由于 引起的。
6.分子的运动包括 、 、 、 、 和 等
7.伸缩运动(υ)是改变 的振动。包含有 振动(υs)和 伸缩振 动(υas)。弯曲振动(δ)是指键长不变而 改变的振动。包括有 、 、 和 等。
8.官能团区和指纹区的范围分别是 cm-1和 cm-1 9.IR测定方法主要有 、 和 。 10.当其吸收了红外光跃迁到激发态时,导致分子的 发生变化和 增加。
11.根据胡克定律推导出的分子的振动方程式为 ,其中k为 ,单位g/s2,其值的大小与化学键结合的牢固程度成正比。μ为 。
12.对同一种化学键而言,诱导效应如果导致其极性变大,其牢固程度将 ,振动频率也将随之 。相反,诱导效应如果导致极性 ,则相应的振动频率将 。
13.由于共轭效应一般导致单双键的平均化,使双键的牢固性 ,使单键的牢固性 。因此,对双键来说,共轭一般导致双键的振动吸收向 波数方向移动。P-π共轭效应也会产生上述同样的作用。
14.当环中张力增加时,环内各键 ,故环内化学键的振动频率 ,环外突出的化学键 ,故其振动频率 。
15.氢键的存在导致分子间的缔合,导致O—H键的共价性 ,离子性 ,结果常使伸缩振动频率 ,谱带 。
16.偶极距变化越大,谱带强度强度 。基团的偶极距与结构的对成性有关,对称性愈强,振动时偶极距变化越 ,吸收谱带越 。
17.气态物质的光谱因无缔合作用,故吸收带较 。固体和液体如有缔合作用,则吸
收带 。固体的光谱一般比液体的峰 ,但峰数 ,这是由于 振动的偶合引起的。
18.理想的IR其吸收曲线的基线在透光率 以上,大部分透光率在
范围,最强谱带透光率在 ,否则,图谱就容易失真。厚度太厚,谱带 ,因为少量杂质会被放大成大峰。
6
19.CH3和CH2的伸缩振动位于2800-3000 cm-1之间,接近3000 cm-1,弯曲振动在 和 附近。有4个或4个以上的CH2相连时总是在 附近有一个弱的吸收峰。 20.一般来说,羰基化合物的C=O伸缩振动频率大小次序如下:
。
21.醛类:C=O伸缩振动通常在1725,共轭则位移到1695-1665,α位有吸电基团如卤素取代时,则向高波数位移,在1755附近。νCH在 和 呈双峰,位置比烃基的δCH低,强度不大,但很特征。
22.酸酐的羰基振动最为特征,一般在1820和1780出现两个强峰,彼此相差60,对直链酸酐来说, 波数的峰较强,二元羧酸的分子内酸酐 波数的峰较强。
23.在原子、分子体系内,下列基本粒子的运动会产生闭合的电流圈和相应的磁场场: ; ; ;
。如果分子内的电子都是成对的,则 和 的磁矩都相互抵消,因而分子是抗磁性的。
24.与电子相似,质子或中子也是可以成对。凡是具有偶数质子和偶数中子的核,其核自旋量子数为零,没有 。凡是两者当中一种是奇数,或者都是奇数,则它们的核自旋量子数不为零,这种核具有 ,在外磁场中将有不同的 。只有这样的核才具备核磁共振的的基本条件,当然就是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
25.磁性核在外界磁场中的自旋状态数目(能级数目)取决于核的 ,等于(2I+1),这些能级称为核的 能级。各种能级分别用 (m)来表示,所有能级的m值分别为+I,I-1,…,I-2,-I。如果没有外界磁场,这些能级将是简并的。不同的磁性核,可能具有不同的 值。
26.分子中氢核磁共振发生的基本条件是 。可以看出,共振频率除了与核的本身特性有关外,还与外界磁场的强度及核外电子密度有关,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外界磁场强度下,同一磁核的共振频率还是不同的。
27.IUPAC规定,将标准物TSM的δ值定为 ,凡是δ为正值的表示在 边, 负值的表示在 边。也就是说左边表示低场、 屏蔽,右边表示高场、 屏蔽。早期的化学位移用 表示,它和δ之间的关系为 。
28.吸电子诱导效应降低核外电子对磁性核的 作用,导致其核磁共振向低场移动(δ增大)。磁性核周围的电负性基团越多,其屏蔽作用越 。与电负性基团越远,受到电负性基团的影响越小。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别具有强烈的 作用和 作用。 29.氢键的形成导致氢核周围的电子密度 ,使化学位移向 场移动。几乎所有
的活泼氢的值范围都较宽,位置常不固定,易于干扰其他质子的鉴定,故实验室常用
7
把可交换的氢交换掉,这样活泼氢的NMR信号就 。用这种方法可鉴别活泼氢的存在。但分子内氢键的活泼氢不易与 交换。
30.如果分子内的两个质子在空间上相距太近,则其电子云相互排斥,导致质子周围电子密度 ,其化学位移移向 场。这种效应的大小随核间距的增大而迅速 。 31.按偶合核在分子中的相对位置,可将H—H偶合分为 、 及 三类。分别用 表示。其中 是最常见而且最有用的一种偶合常数。
32.3JHH是二面角的函数,当二面角等于 ,3JHH值最大,当二面角等于 时,3JHH值较大,当二面角等于 ,3JHH值最小。
33.有电负性基团存在时, 3JHH变 。当键长缩短时,3JHH变 。 34.对于芳环上的质子而言,Jo、Jm、Jp的大小顺序为 。
35.烷烃碳、烯烃或芳香烃碳及羰基碳的化学位移范围分别是 、 、 。
36.低分辨质谱确定分子式的方法是利用分子离子峰的同位素丰度比结合查找 表来完成。
三、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紫外光谱在选择溶剂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有机物的电子跃迁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3.极性溶剂一般使n→π*带浅移/兰移,使π→π*深移/红移,为什么?
4.紫外光谱在结构测定方面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8
5.下列符号在红外光谱中分别表示什么ν、δ、2δ、vs、s、mw、vm、v、sh。
6.红外光谱在有机物结构鉴定中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7.简述同一分子中的氢核为什么会具有不同的化学位移?
8.为什么增加外界磁场强度能够提高NMR的分辨率?
9.TMS作为NMR的标准物质有什么优缺点?
10. 为什么炔氢的化学位移较烯烃氢的化学位移在高场?
11.NMR低级谱的偶合裂分规律是什么?
9
12.一级图谱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常见的有哪些自旋偶合系统?
13.高级谱的条件是什么,其谱图具有哪些特点?常见的有哪些自旋偶合系统?
14.可能形成AB2系统和ABX系统的结构分别具有哪些?
15.13CNMR的优点是什么?
16.宽带去偶和偏共振去偶有和不同,分别具有什么应用价值。
17.拿到一张13CNMR,首先要对谱图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电子轰击电离源和化学电离源的工作原理分别是什么?分别具有什么优缺点?
19.分子离子峰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寻找和确定分子离子峰?
10
20.分子离子峰和结构之间具有哪些关系?
21.在低分辨质谱中,如何利用同位素离子确定分子式?
22.亚稳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具有什么特征和用途?
23.与碎片离子强度有关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碎片离子强度的?
24.α裂解和i裂解的机理和碎片离子各有什么特点?
谱图解析练习题
11
1 下面四个图分别是1-己炔(1-hexyne)的波谱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请找出IR中所有炔键的主要特征吸收峰;
(2)如果让你比较1-己炔(1-hexyne)和3-己炔(3-hexyne)的IR图谱,你能否确定出哪个图谱是1-己炔,哪个是3-己炔,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从低场到高场5组峰的化学位移(δ,ppm)分别为 2.18(t)、1.931(s)、1.52(m)、1.41(m)、0.92(t)
(3)H-1的吸收峰是哪一个,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4)H-6和H-3的吸收峰分别是哪一个,为什么?
12
上图为宽带去偶谱。从低场到高场6组峰的化学位移(δ,ppm)分别为
84.65、68.13、30.72、21.95、18.18、13.59
(5) δC-1和δC-2分别是哪个峰?比较二者的化学位移值,你发现炔碳化学位移有什么规律?
(6) 请预测C-3、C-4、C-5、C-6的吸收峰分别是哪个?说出你的理由。
(7)请你解释m/z 67、41、42离子的来历,并写出其裂解过程。
13
2 下面四个图分别是2-丁烯酸甲酯(methyl crotonate)的IR、1H NMR、13C NMR及MS,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找出IR中所有C=C双键及酯键的主要特征吸收峰;
(2)从IR中你能够判断出分子中有无饱和C-H键存在,其主要特征吸收是哪个?
从低场到高场4组峰的化学位移(δ,ppm)分别为
6.90 (d, J=15.5 Hz)、5.76(m)、3.67 (s)、1.88(d, J=6.85 Hz)
(3)H-2和H-3的吸收峰分别是哪一个,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14
(4)分子中有两个甲基,它们的吸收峰分别是哪一个?说明你的理由。
上图为宽带去偶谱。从低场到高场6组峰的化学位移(δ,ppm)分别为
167.03、144.74、122.58、51.33、17.93
(5)C=O和C=C中的C吸收分别对应于哪个峰?说明C=C双键两个C吸收峰的认定理由。
(6)分子中两个甲基C的吸收峰分别对应于哪个吸收峰,并说明你的理由。
(8)请解释m/z 85,69,41的来历,并写出其裂解过程。
15
(9)m/z100是分子的离子峰,说说这个峰具有哪些分子离峰的特征。
(10)在上述4个图谱中,哪两个图谱中显示出了反式双键的特征吸收,它们分别是什么?
3 下面是乙酸苯酯和苯甲酸甲酯的波谱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苯甲酸甲酯MS
乙酸苯酯MS
(1)比较二者的MS,根据酯类的裂解规律和各自的分子结构,预测两个分子可能
16
出现的特征离子,并从各自的谱图中将其找出来。
苯甲酸甲酯13C NMR宽带去偶谱
从低场到高场6组峰的化学位移(δ,ppm)分别为 167.04、132.90、130.25、129.60、128.37、52.01
乙酸苯酯13C NMR宽带去偶谱
从低场到高场6组峰的化学位移(δ,ppm)分别为 169.25;150.94;129.45;125.80;121.64;20.98
17
(2)比较二者的引起差异的原因。
13C NMR,找出二者的主要差异峰,它们分别代表哪个C,分析
苯甲酸甲酯1H NMR δ8.028;7.26~7.65;3.886
(3)上图仅给出了苯甲酸甲酯的1H NMR,请你预测一下,乙酸苯酯的1H NMR与苯甲酸甲酯1H NMR的主要区别可能是什么?乙酸苯酯的δCH3大约在什么位置?
18
(4)比较乙酸苯酯与苯甲酸甲酯的IR,找出可区别二者的主要吸收峰,并说明这些峰产生差异的原因。
4 分析图谱,回答问题
乙酸乙酯的MS
19
2-丁酮的MS
(1)根据分子结构和裂解规律,预测上述两种化合物的特征碎片离子,并从各自的图谱中找出来。
乙酸乙酯的13C NMR宽带去偶谱 171.08;60.44;21.00;14.28
20
2-丁酮的13C NMR宽带去偶谱 209.28;36.87;29.43;7.87
(2)比较上面二图,找出其主要差别,并说明引起差异的原因。
乙酸乙酯的1H NMR
1.196(t, J=7.13 Hz);4.047(q, J=7.13 Hz);1.941(s)
21
2-丁酮的1H NMR
2.449(q); 2.139(s); 1.058(t)
(3)比较上面二图,找出其主要差别,并说明引起差异的原因。
22
(4)比较上面二图,找差别,并说明引起差异的原因。
5 下面是正丁醛的波谱图,请根据谱图回答问题。
正丁醛的MS
(1)写出分子离子裂解成m/z 71、57、43、44、29碎片离子的机理,其中哪些属于α裂解,哪些裂解属于σ裂解?碎片离子44和分子离子72均为偶数,由此可知碎片离子44一定是由何种裂解方式产生的?
23
(2) 离子峰m/z 29可能由哪两种离子共同产生?离子峰m/z 43可能由哪两种离子共同产生?
(3)比较正丁醛和2-丁酮的MS,二者有哪些异同点?
正丁醛的IR
(4)吸收峰3436 cm-1可能是由什么产生的,这种峰一般具有什么特点?
(5)比较正丁醛和2-丁酮的IR,二者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δ202.80; 45.82; 15.69; 13.71
正丁醛的13C NMR
(6)比较正丁醛和2-丁酮的13C NMR,二者的最主要的差异有哪些?
24
δ9.764;2.37;1.64;0.97
正丁醛的1H NMR
(7)根据上图,请对正丁醛分子中的各种H进行归属(又称表征),并说明H-2和H-3归属的理由。
(8)比较正丁醛和2-丁酮的1H NMR,二者的最主要的差异有哪些?
6 下面是正丁胺和正丁醇的波谱图,请根据谱图回答问题。
正丁胺的MS
(1) 请说明上图中m/z 30是通过哪种裂解机理产生的?写出其裂解过程。
25
正丁醇的MS
(2)正丁醇的MS中有无M?请解释m/z 56、41、43、31的来历。碎片离子56和分子离子74均为偶数,由此可知碎片离子56一定是由何种裂解方式产生的?
+
δ41.96;36.07;20.08;13.94
正丁胺的13C NMR
26
δ62.30;34.89;19.09;13.92
正丁醇的13C NMR
(3)对正丁胺和正丁醇的13C NMR分别进行表征,比较二者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δ2.680;1.77(NH2);1.43;1.33;0.92
正丁胺的1H NMR
27
δ3.626;2.24(OH);1.53;1.39;0.94
正丁醇的1H NMR
(4)对正丁胺和正丁醇的1H NMR分别进行表征,比较二者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正丁胺的IR
28
正丁醇的IR
(5)比较正丁胺和正丁醇的IR,二者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6)根据正丁醇的IR的哪个吸收峰可知正丁醇存在分子间氢键?该峰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7 看图回答问题
29
(1)上面MS中主要碎片离子的质量都是奇数, 那么由此可知分子离子的质量应该为奇数还是偶数? m/z 43可能是什么离子?
tttqsq
(2)上面的图是某化合物的偏共振去偶谱,从图中可知分子中存在几种类型的C?每种C上各连接有几个H?
(3)δ60~70 ppm的C可能连接有什么杂原子?δ170.9 ppm的C可能是什么C? δ20.9 和15.1 ppm的C是否连接杂原子?
30
(4)上图是某化合物的1H NMR,由δ2.087(s,3H)和1.222(t, 3H)可知分子中分别存在什么样的结构单元?
(5)由δ4.22(t, 2H)可知分子中存在什么样的结构单元?结合δ3.63(t, 2H)和3.55(t, 2H)及上述(4)题的推断,你能断定分子中可能存在什么样的结构单元吗?
(6)根据上面的IR,请分析分子中是否存在C=O?该化合物是酯、醛,还是羧酸或酰胺?其依据是什么?
(7)综合以上6个问题的分析,请写出该化合物的结构式,并回答MS中是否出现分子离子峰?根据你所确定的分子结构,分析它可能产生那些特征碎片离子?MS中是否出现了这些特征离子峰?
31
8 看图回答问题
(1)下面的MS中哪个峰最有可能是分子离子峰?为什么?分子中含有奇数N还是偶数N或不含N?
(2) 下图中的M/(M+1)=100∶9,查Beynon表可知可能的分子式有哪些?
(3)该化合物在乙醇中UV吸收为:λmax 237(εmax 17200),λmax 268(εmax 750).根据上述数据可判断分子中可能存在什么结构单元?
(4)下图是化合物的IR,由图中的2229 cm-1吸收峰可知分子中存在什么官能团?有关苯环的吸收峰有哪些?从那些吸收峰可知苯环的的取代情况?
32
(5)下图是化合物的13C NMR,由图可知分子中存在几种类型的C?其中不饱和C有几类?饱和C有几类?
(6)根据下图中显示的C原子种类少于分子中含有的C原子数,请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7)结合以上6个问题的分析,请写出该化合物的结构及MS中主要碎片的裂解机理.
33
9 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m/z 150是否是分子离子峰?为什么?
(2)若m/z 150是分子离子峰,那么m/z 135的出现表明分子中存在什么结构单元?m/z 77、78峰的存在说明分子中可能存在什么结构单元?
(3)m/z 43离子峰的存在可说明分子中可能存在什么结构单元?
3.85(s,3H) 2.58(s,3H) 7.42(m,1H) 6.94(m,2H) 7.71(m,1H)
34
(4)上图中δ6.9~7.8 ppm之间出现的吸收峰可能是什么类型的质子吸收?此处总共有4个质子又说明了什么?
(5)上图中在δ3.85和2.58 ppm处各有1个单峰,每个峰均含有3个磁全同质子,这说明分子中存在2个什么结构单元?从化学位移的大小,请判断与δ3.85和2.58 ppm的质子相连的C可能与什么杂原子或基团相连?
133.69;130.26;128.28;120.50;111.73; 31.76 158.99 55.45 199.49
(6)从上面的13C NMR宽带去偶谱,可知分子中存在多少种类型的C?其中不饱和C有几种?饱和C又有几种?分别是哪些峰?
(7)δ199.49是什么C?δ55.45的C可能与什么杂原子相连?双键C若与O相连,其化学位移一般位于160 ppm附近,根据上图中δ158.99峰并结合δ110~135 ppm出现的5个峰,推测分子中可能存在什么结构单元?
35
(8)上面的IR中那些吸收峰可证明分子中有苯环存在?你能看出分子中是否存在饱和C-H键吗?相对来说,分子含有的饱和C-H键是多还是少?
(9)请从IR中找出所有酯键的相关吸收?
(10)从上图能否确定苯环的取代情况?与苯环取代情况有关的吸收峰是哪些?
36
2003—2004年度本科《有机波谱技术》考试试题(A卷)
一、选择填空: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写到括号内(每空2分,共30分)
1、电子的能级跃迁有σ→σ*、π→π*、n→π*和n→σ*四种类型,它们吸收的紫外光波长由长到短的一般顺序为( )。
A. σ→σ>π→π>n→π>n→σ
****
B. n→π>n→σ>π→π>σ→σ
****
C. n→π>π→π>n→σ>σ→σ
****
D. π→π>n→π>n→σ>σ→σ
*
*
*
*
2、下面哪一种参数能够更科学地反映物质的吸光能力?( )
A. 吸光度A B. 最大吸收波长λ
max C. 摩尔消光系数ε
3、下面是紫外吸收光谱的λ
max
范围和相应的ε
max
,哪一种情况表明分子中
存在两个双键的共轭体系( )?哪一种情况表明是R带吸收( )?哪一种情况表明分子中存在苯环或杂环芳烃( )?
A. 220~250nm, εmax约104 B. B. 270~350nm, εmax10~100
C. 250~300nm有精细结构,εmax约103 ,且在200nm附近有强吸收 D. 210nm以上检测不到吸收带
4、对于由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X-Y)来说,下列哪些情况会能够引起共价键的振动频率向高波数移动?( )
A. mA+mB增大 B. mA×mB增大
mmBmmBC. A增大 D. A减小
mAmBmAmB5、下列哪个范围代表叁键区?( )
A. 4000~2500 cm-1 B. 2500~2000 cm-1 C. 2000~1500 cm-1 D. 1500~400 cm-1
6、下面是一些基团的红外吸收峰,哪种情况表明是分子中可能存在甲基和/或亚甲基?( )哪种情况表明是分子中可能存在C≡C-H?( )
37
A. 2962±10 cm-1(s);2872±10(s);1450±10(m);1380~1370(s) B. B. 3080 cm-1 (m或s);2975(m);1645(m);990(s);910(s) C. 3300 cm-1(m-s);2140~2100 cm-1 (υ) D. 3600~3300 cm-1(s);1050~1150 cm-1
7、下列哪几种结构可能会组成ABX系统( )? 哪几种结构可能会组成AB2系统?( )
A.CHCH2B.RC.CHCHCHD.RRRNR
8、下面是不同质子的化学位移,哪个为醛基质子的吸收( )?哪个甲基质子的吸收( )?
A. 9.5 ppm B. 0.8 ppm C. 7.3 ppm D. 11.8 ppm
9、苯甲酸正丙酯13C宽带去偶谱上最多可出现多少吸收峰?( )
A. 7个 B. 8 个 C. 9个 D. 10 个
10、下面正确的描述是( )。
A. 依据双键上的3JHH可以判断双键的几何构型。
B. 依据苯环上3JHH、4JHH和5JHH可以判断苯环取代基的相对位置。 C. 依据D-吡喃葡萄糖的端基H的3JHH可以判断端基碳的构型。 D. 活泼氢(如OH)形成氢键将导致其H的δ向低场移动。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1. 对紫外光谱而言,极性溶剂一般使 带浅移/兰移,使 带深移/红移。 共轭基团数目越多,λ
max越 ,强度也就越 。
2.IR测定方法主要有 、 和 。化学键的伸缩运动(υ)是改变 的振动,而弯曲振动(δ)是改变 的振动。氢键的形成常导致O—H伸缩振动频率变 ,谱带 。
38
3。如果分子内的两个质子在空间上相距太近,则其电子云相互排斥,导致质子周围电子密度变 ,其化学位移移向 场。这种效应随核间距的增大而迅速 。 4. 在红外光谱中,羰基伸缩振动的波数一般在1700 cm-1附近,羟基(有氢键存在时)的伸缩振动波数则在 cm-1附近,端基炔C—H的伸缩振动波数在 cm-1附近。
5、在13C NMR中有三个吸收峰,其化学位移分别是23、132和190ppm,那么它们对应的碳原子类型分别是 、 和 。 6.吸电子诱导效应降低核外电子对磁性核的 作用,导致其核磁共振向低场移动(δ增大)。磁性核周围的电负性基团越多,其屏蔽作用越 。与电负性基团越远,受到电负性基团的影响越小。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别具有强烈的 作用和 作用。 7.对有机分子来说,当分子中含有奇数个N原子时,其分子量必为 数;一个分子能够发生麦氏重排裂解的结构条件是,具有一个双键,同时在双键的 位含有H。
三、根据谱图,推断结构,请写出推断过程(20分)
39
δ(ppm):171.09;66.10;22.14;20.91;10.41
40
(ppm):4.023(2H,t);2.050(3H,s);1.65(2H,m);0.95(3H,t)41
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