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灾害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的应用

来源:爱够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灾害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的应用

作者:霍文琦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4期

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雪灾、地震、暴雨洪灾,一连串的灾害给我国有关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危机传播能力带来一次次巨大的考验。今年的灾害报道中.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已做出了较详实报道的情况下,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就对新媒体的应用作一些扼要的介绍和分析。

危机事件与危机传播的信息需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危机和灾害的关系。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分析“灾害”的定义,我们可知它的“自然发生”既是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同时还具有危害性。 在危机传播领域,“危机”一词已被限定了多种规定性。巴顿(Barton,1993)把危机规定为有这些特性的状态:一是惊奇,二是对重要价值的高度威胁。三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芬克(Fmk,1986)则把危机定义为“在确定的变化逼近时,事件的不确定性或状态”。危机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知性和危害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推知,灾害是危机事件的一种形式,作为危机传播类型之一的灾害报道,成为社会危机管理的重要途径。

在灾害和危机事件出现时,这种“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能够给社会和人们“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急速增加人们的信息需求。从社会学的视角看,面对某种直接或间接威胁而恐慌的人们,通过正式途径不能满足信息需求时,谣言和流言便会伺机盛行。为此,在灾害和危机中,快速高效地传播各种信息变得十分迫切。

为了监督政府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努力把危机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降到最低,作为政府危机传播的中心,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便成为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索。网络、手机媒体的快速、便捷等新技术特征,给我国灾害报道带来一些新特点。

我国在灾害报道中新媒体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互联网、手机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呈现出病毒式扩散的典型特征。

网络媒体——报道充分、有创新

电子地图的应用——MapABC。汶川地震后,来自海南的“雨花石”先生建设了一个和四川大地震有关的公益主题网站(http://www.080512.net),网站与北京图盟联合提供了《四川汶川地震地图(实时更新)》的电子地图,这个具有17个缩放级别的地震灾区地图就成了网站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当我们访问这个地图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图中有许多不同的小图标,鼠标单击小图标便可出现一个播报新闻的小文本框,新闻信息中包含文字和图片信息。尽管本次地震灾区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之大,但是Map的电子地图可从不同的视野角度,既宏观形象又细致入微地展示灾区的全貌。即使是一些新闻报道中提及的边远乡镇,也能在地图上找到准确的位置。同时利用MapABC的地图API,网站主只需很简单的几步操作,就可以把一些地震中最新事件的地点标在地图上,使网友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同时,MapABC的地图API使用了最新的Flash展现技术,在拖动地图或放大缩小视野时,都非常流畅悦目。 网络上社会性媒体的应用:视频、博客、图片。社会性媒体又称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在现阶段的代表如blog、社会性书签、wiki、bbs、digg、tag、pod—cast、图片或视频网站等众多新兴网络传播方式。它的出现为网民的意见表达、传播和合作提供了新的便利。

在今年的灾害和危机报道中,我国社会性媒体的应用在逐渐增加。

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拥有2.28亿用户的迅雷,通过其旗下的迅雷在线(www.xunlei.com)向广大雷友提供赈灾救援的视频信息,利用自己的媒体平台,将最新的灾情及时向广大网民通报。在5月19日至21日的全国哀悼日里,迅雷网站撤掉了所有的娱乐影视视频,打开网页看到的全是关于四川地震的视频资源。

此外,社会性媒体在传统媒体无法发挥作用的危机事件中也有用武之地。谷歌(Google)、百度贴吧、天涯来吧、新浪、网易、搜搜搜吧和一些寻亲博客等,先后开设寻亲信息平台,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传播范围最广、最快捷、最灵活、最经济的一种寻人途径。

四川地震后,我国各公益组织或自己设立或与其他新闻网站联合,启动网上捐款平台,利用互联网优势为灾区捐款。腾讯公司联合中国红十字总会基金计划,启动第一个“5·12地震”网络募捐平台,5月20日14时35分,腾讯网友在线捐赠突破2000万元,创下互联网公益慈善史上最高捐赠纪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机媒体——手机上网和飞信满足危机中的个人信息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逐渐成为人们便捷的交流和通信工具,“拇指经济”和“拇指文化”悄然产生。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截至2007年6月末,手机用户已突破5亿,在手机短信日益增长的数字背后,除了商家津津乐道的“拇指经济”外,也为政府提供了信息发布的新手段。

手机上网。由于受地震影响,震区的语音通信受阻,但无线数据业务却可以畅通,于是手机上网成为信息传递的第一线,增加了手机在灾害和危机中作为传播工具的优势。不少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互通信息,互报平安。

据中国最大手机交友平台天下网的负责人称,汶川地震发生不到3小时,天下网四川论坛就已有1.4万多条发帖.截至5月13日中午,已有数万名手机用户在天下网各城市论坛互报灾情,据天下网总裁王鹏飞介绍,天下网3000万注册用户已经发起救灾援助行动,用户通过“友友搜索”,发动网友加入亲友搜索中来。大量网友还通过手机上天下网通告地震灾情、发布防震知识、开展爱心援助行动。小小手机成为爱心接力的快速通道。此外,不少网站(如新浪网)也设置了手机播报,用户通过手机上网,可以方便24小时关注救灾最新情况。

手机飞信。中国移动公司推出的新业务——手机飞信也在灾害和危机报道中得到了应用,大学校园里不少同学会通过网络免费向手机好友群发飞信传播最新灾情动态,对平时从常规的主流媒体获得信息也是一种补充。

新媒体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强调了传播技术对于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后来许多学者也正是根据传播技术的更迭与推进,将新闻传播的历史划分为口头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等阶段。由此可见,新闻传播依赖甚至仰仗于一定的技术手段。

仅从近现代历史来看,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以至传播理论的发展的事实可见一斑。电报的诞生,产生了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电话普及和电话储存、电话输人播音室等一系列技术,使广播产生了一种新形式——电话直播节目,实现了广播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改写了新闻的定义,以往新闻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CNN使新闻为事件发生同时的报道。推至今日,以上我国在灾害报道中新媒体的应用,归根结底有赖于传播技术的保障。若没有MapABC,何以便利地为读者提供地图新闻?若没有Map技术,何以有手机报的大量信息?

然而,我国的传播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新闻报道在新媒体的某些新技术的应用上也不成规模。例如前文提到的利用电子地图发布新闻。在美国,Coogle地图一经推出就得到新闻媒体广泛应用,2007年10月美国加州的森林大火中,“火灾地图”一周内吸引了350万页面浏览量,而我国本土的MapABC地图多属测试阶段,在新闻上的应用则很少,关于四川地震的地图新闻仅个别网站有。从5月12日到7月1日,网页浏览量仅为173432次,并且主流网站上未见应用。当然,浏览量与网民日常网页搜索习惯有关,但正是技术的不成熟使它的应用不广泛。

新闻报道上对新媒体的应用,不能完全归结于技术的先进程度,空有先进技术,而人们不能对其充分利用,那么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如博客自2002年登陆中国大陆以来,一直蓬勃发展,虽然是免费服务,但新闻媒体的网络报道对其利用却较少。因此,在新闻传播中。尤其是灾害和危机报道中,一方面,我们的新闻界需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新闻工作者要勇于和善于使用新媒体,争取在“内容为王、技术为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另一方面时,还要善于借用“他山之石”,通过和传统媒体及其他各种社会力量的联动合作,在采访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增值、扩大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