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现象分析
作者:杨晓华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24期
摘要: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对整个大学生活乃至将来职业生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方法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新生表现出许多的心理适应不良,不同程度地出现学业紧张、心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频繁违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对该现象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Abstract:Whether college freshmen can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ollege life will exert a deep influence on their later study and career, most freshmen are lack of the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eeling at a loss when faced with new environ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a result, the heavy weight on their mind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their normal study and lif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adaptive obstacles among freshmen.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障碍;成因
Key words:freshmen;adaptation obstacles;causes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59-02 0引言
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改善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大一新生由于全新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人际关系难以适应,自我评价失调、失去奋斗目标等原因导致焦虑、失落、自卑、迷茫等心理,从而产生各种适应障碍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因此,应重视对一年级大学生心理的分析研究。 1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的主要表现
1.1 生活适应不良现在的新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跨进大学校门之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上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能力很低。所以大学生活的学生独立性,对于有些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变迁。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对新生活方式难以适应,产生负担感、压力感和恋旧感。因而产生孤独情绪、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等,这些情绪的长期影响会诱发认知水平下降、习惯性无助、自我意识障碍等心理问题。因而在较长时间内不能适应和习惯独立生活,出现了种种困难和烦恼。 1.2 学习适应不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1 不适应大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专业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大学教师注重讲重点、难点、思路和方法,更多的是要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教学课程设置与课任教师安排上,大学的课程数量多且内容杂,任课教师常因课程而变化;教学场所与教学时间安排上,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且教学时间安排灵活。大学的学习方式是以自我监控与指导为主,而高中是以成人监控、指导的学习方式为主。面对差异,要求学生在进人大学后,应尽快适应这一系列变化,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2.2 缺乏学习目标新生大多以考取大学为目标,而且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推动下向这一目标冲刺的,学习上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入学后原有的目标已经实现,而新的目标没有及时确立。许多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在失去了奋斗方向和外界推力后,如果没有新的学习动机,以往学习上的被动心理明显表现出来,很难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出现了徘徊和迷茫心理,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
1.2.3 专业认识的困惑因为志愿填写或调剂,部分大学生进校后,发现所学非所爱。此外,部分新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不安所学,这种对所读专业片面认识所产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缺乏学习动力。
1.2.4 评价标准不适应中学阶段,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素质高低的主要指标;而进入大学后,专业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好坏优劣的唯一指标,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自身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进入大学后,在强手如林的新生集体里,部分学生昔日良好的自我感觉和优越感已荡然无存,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感到学习优势丧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感到烦恼和不安,产生不自信甚至自卑,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的学生。
1.3 人际关系的变迁与重新构建而导致的人际适应不良大学的人际关系模式与高中阶段是不同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同学互动相对频繁。人际关系都要自己去处理,因此人际关系的维系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技巧来解决突发性事件和日常的同学情谊与师生关系。这种技巧的获得,对大一学生而言,是一种能力发展上的困惑。高中阶段,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相处的技巧没有得到锻炼。加之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与他人相处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因民族、语言、家庭背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性格、兴趣爱好的差异,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远离父母而产生的情感孤独,一旦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
1.4 由于环境变迁而产生的适应不良大学的环境完全不同于中学。在大学,学生经济上表现为相对的“对立”性,开始独立支配较多的现金,有了经济上的自主性;大学校园里的生活学习环境宽松,不再充满紧张备考的紧迫感,表现为丰富多彩;行为方式更加多样。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自我管理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新生刚入学后,多数人会对新的环境产生强烈的陌生感、不适感和排异感,加之进入大学是可预期的事件,大学生往往带着较高期望进入新环境,对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抱有不切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际的幻想,而期望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差异。当发现大学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想象的有较大差距时,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挫折感,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从而影响了情绪的稳定。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使部分学生产生极、厌学,严重影响今后的学习、发展。
1.5 心理上的不适应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时期,其心理状态仍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而产生心理不适应。
1.5.1 空虚心理大学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自己支配,有的新生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同时,由于对大学的环境和特点不甚了解,不知道如何立足于自身的条件和遵循发展的规律发展自己,很难确定未来的理想和目标,加之学习动机又缺乏,因此很多新生进校后不久,就感到无聊,于是整天无所事事,便产生了空虚心理。
1.5.2 失落与自卑心理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时的优等生,他们听惯了周围人的赞扬和肯定,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往往有过高的估价。但到了大学,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甚至于在知识面、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还不如别人,有些学生因而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失落与自卑心理。同时,由于自我地位、工作方式改变也会导致自卑感与压力感。高中阶段因学习优秀担任过学生干部,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进入大学后,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心理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和压力。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问题,强烈的优越感就转变为自卑心理。另外,部分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新生,由于家庭贫富悬殊、城乡差异客观存在、生活不和谐等因素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倾向,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2导致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一新生的人格特点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大多未曾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人格发展不完善,具有激进、偏激、心浮气躁、爱走极端的人格特点,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缺陷,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中小学时期已成形。大一新生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然而在心理方面未必达到成熟的程度。在情绪体验方面,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刺激常有各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和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在行动的自我调控方面,由于心理和经验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不成熟。大一新生往往我行我素、以偏概全,自我调控能力欠缺,情绪具有冲动性、爆发性和两极性,好走极端。个体人格发展不完善较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2.2 地域文化的差异地域文化由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构成。当新生带着既定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思想观念进入陌生的大学时,地域文化的差异就成了经常的冲突点。新生对其它地域文化缺乏了解,对地域文化的冲突缺乏心理准备,会诱发地域文化冲突。另一方面,大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在语言风格、说话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价值观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而大学生如果出现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而又无法接纳他人时,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问题,导致新生进入陌生环境后的不适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3 自我认知与思维模式误区人对困难和挫折的感觉不在于所遭受应激事件,而在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观念和态度。大学生处于心理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时期,其自我意识常有矛盾的状况。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心理行为系统尚不完善,自我价值取向单一,行为和心理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系统尚不完备,往往缺乏对自己能力和适应水平的客观认识,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2.4 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社会支持是影响新生适应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要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需要有一个来自于多方面的心理支持系统。新生入校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父母且与同学的关系尚未建立。这时,尤其需要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但是高校扩招后,学校和老师无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来自教师的支持急剧下降。这种状况使得新生在最需要社会支持的时候处于社会支持的相对薄弱时期,导致学生产生孤独、恐俱、焦虑等消极情绪,难以适应高校生活。
2.5 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每个人在脱离自己熟悉的人际环境进入陌生的人际环境后,都会有一个适应期。由于社会特定的文化和早期社会教化,导致新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够成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加之大学新生个性突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及青年期所特有的“心理闭锁”,导致大学新生不同程度的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范雪.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93-94. [2]何建忠.对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与学习困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228-229.
[3]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