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汉大学工学部北广场为例
王竞永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调查法、资料分析法、实地观察法、现场测量与探查法等。 高校公共设施是校园环境中的重要元素、是校园空间规摘要:
划的重要因子,与师生在校园中的活动与感受密切相关。本文2.1问卷调查
本次研究通过发放纸质问卷与投放网络电子问卷,进行了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对武汉大学
两次针对武汉大学师生的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样本396份。问工学部北广场公共设施的设计与使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
卷主要探讨研究范围内公共设施满意度以及师生对公共设施出设计改造建议。
的需求及改进意见,相关数据如表1、表2所示。高校公共设施;公共设施设计关键词:环境行为学;
表 1 武汉大学工学部北广场公共设施满意度
1.研究背景
1.1 环境行为学理论概述。环境行为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着眼于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来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行为学理论认为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1],通过深入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联与渗透,环境行为学对改善城市环境、指导空间环境规划着积极的作用[2]。
1.2 高校公共设施概述。高校的公共设施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园中师生的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是连接人与校园环境的纽带[3]。与一般的城市公共设施相较,高校公共设施具有使用人群年轻化、使用需求系统化、使用方式个性化、使用环境契合化等特点[4]。
表 2 武汉大学工学部北广场公共设施需求分析1.3 研究意义。随着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建设规模不
断扩大,高校师生对于高校公共设施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忽视对使用者环境行为的研究,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利用率较低等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本文应用环境行为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高校公共设施的设计与使用情况,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主要研究方法
依据使用后评价理论[5],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
的位置。
服务区内的休息区是一个很好的展示高速公路沿线人文历史的主要场所,建设要求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功能完善,可以设置观景台、雕塑、园艺等艺术小品,既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又要融入到周边的环境中,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
3.4隧道洞口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与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结合,为了更好的在隧道洞口展现地域文化和视觉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提取、重构当地的文化元素,包括不同民族的礼节、建筑、装饰纹样以及历史文化典故等,展示当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及摆脱的以往隧道洞口设计时呆板、单调的模式,也增强了该地区的可识别性,更是弘扬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
以地域文化作为设计背景,提取当地特色鲜明、具有强烈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满足使用者的同时,融入的地域文化元素使隧道洞口的文脉特征更加明显,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3.5收费站的地域风格设计
在收费站的造型风格上主要以地方风格为主,即当地的地域风格为主,主要采用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在设计中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收费站,对当地传统的建筑元素进行提取和重构,以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以外的需求,在融入地域文化元
素的同时还要注重绿色建筑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使该建筑独具特色。
高速公路作为省市之间的连接纽带,同时也应作为经济、结语:
文化之间的纽带,将地域文化融入甘肃高速公路景观中,为驾乘人员提供一个优质的服务,更加愉悦的行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景观设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参考文献
[1]顾晓峰,地域文化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北杭瑞高速公路文化景观为例[J].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14(2)
[2]林显峰,符锌砂,黄吕强,融合地域文化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2008(2)
[3]杨彩艳,融合地域人文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M].长安大学.2012
[4]高庆,陈一,基于地域文化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研究[J].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2013.9
作者简介:汪云萍,1993年,女,汉族,籍贯:甘肃,硕士,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交通景观设计。
GLOBAL CITYGEOGRAPHY241
园林景观·GARDEN LANDSCAPE
2.2实地调研
在访谈讨论、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挖掘师生对武汉大学工学部北广场周边环境中公共设施感受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调研与现场探查。实地调研主要关注于场地内现状公共设施的分布、设计,观察课间高峰期与授课时段内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结合前期问卷调研所反馈的数据信息,进一步为公共设施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提供依据。3.分析研究
3.1 公共设施设计与使用现状分析
在本次研究范围内(如图1所示)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景观花廊、休憩坐凳、桌椅、路灯、垃圾桶等,较集中分布于广场边缘、广场周边树林内、教学楼周边道路旁及图书馆前。通过调研与研究,发现武汉大学工学部北广场公共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使用率较低、点位布设不均匀、数量与尺寸不合理、维护状况较差等。图 1 研究范围示意图
3.2 高校公共设施设计改造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高校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建立在师生在环境中的使用需求与主观感受上,从公共设施的布设、尺寸、外观与维护等层面,综合考虑、细致优化,实现高校公共施设与校园环境和师生需求的一致与融合。
3.2.1 高校公共设施布设
高校公共设施的布设应从校园整体空间上进行宏观的把控,公共设施布设的选点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服务半径、服务人群分布、主要使用时段与设施周边环境,尽量将公共设施布设在使用人群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区域,避免过于大疏大密、
242城市地理
过于偏僻分散布设,从而实现高校公共设施的充分利用。
3.2.2 高校公共设施尺寸与外观
高校公共设施的设计在尺寸与外观上应充分考量使用人群的特性,针对使用人群的特点、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实现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化。在考虑高校师生需求与感受的基础上对公共设施的间距、高度、宽度、密度等进行针对性的人性化设计,在保证设施舒适度与便捷性的基础上满足师生的使用需求。高校公共设施在外观上应尽量考虑统一化、整体化的设计,以期实现公共设施与校园环境的融合。
3.2.3 高校公共设施维护
本次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公共设施缺乏有效的维护,较多设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设施周边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可达性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设施的使用率与师生的心理感受。高校公共设施在材质上宜采用较为耐用、耐磨损的材料,并进行防水、防腐等处理,降低设施的维护成本,保证高校公共设施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
结语:
校园空间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校公共设施的质量。通过环境行为学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地展开实地研究,对高校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高校公共设施设计于使用的改善策略,对于高质量、高水平校园环境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提升高校公共设施质量、对高校公共设施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是改善高校环境、塑造宜学、宜居、宜交流的开放式校园空间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 建筑学报, 2008(2):30-33.
[2]温荣玢. 论环境行为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J]. 山西建筑, 2011, 37(25):22-23.
[3]张颖, 林皎皎. 校园公共设施服务满意度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5(2):103-107.[4]聂茜, 贾云萍. 基于系统论的大学校园公共设施设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8):3-5.
[5]韩静, 胡绍学. 温故而知新--使用后评价(POE)方法简介[J]. 建筑学报, 2006(1):80-82.
作者简介:王竞永,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
划与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