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作者:姜文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
摘要: 文章提出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4个阶段,亦即由“方城—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结构”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沈阳;空间结构;演变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沈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特点,从最初的传统内城外郭的方城--双中心结构的形成--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的探索与形成。这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提高沈阳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土地资源最大优化配置,为沈阳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十字大街”到“内城外廓”加“井”字形的方城
早在7200年之前,沈阳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秦汉时期,开始在浑河以北建设城邑,经历辽、金、元、明等时期的不断完善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以 “十字大街”方城为雏形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
盛京时期,沈阳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内城外郭”加“井”字形路网的传统城市空间形态。1898 年的沈阳,作为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中心,继续延续老城的发展,形成象征皇权,以步行五里为范围的城市。 2 双中心结构到板块拼接
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和统治,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并于1903年将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日本,后日本将其该段铁路更名为满洲铁路。1927年随着沈哈、沈大、沈吉、京沈铁路的建设和沈阳站满铁附属地和部分商埠开发,给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组团跳跃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用地在铁路导向下跳出旧城,形成了以传统旧城中心与沈阳站中心并存的双中心城空间格局。这时期的主要规划是1931年编制的《奉天都邑计划》(1938-1953 年),是由伪满洲国政府、日本方面和关东军三方共同编制,旨在解决城市无限扩展建设,这是沈阳第一个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完整的总体规划。确定规划区面积400平方公里,规划期末人口150万,采用网状放射路网,明确功能分区,提出用环状绿带隔离建成区。
这段时期,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各功能组团用地迅速填满,此时还开发了铁西工业区并大力开发大东北工业区,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末沈阳各个板块基本建设形成(表2.1)。
表 2.1 建国前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传统城市 清末明初 军阀统治 日伪满洲
单中心五里步行城 组团跳跃式发展的铁路导向城市 满铁附属用地和商埠区建设,城市规模逐渐壮大 一心两翼,带形发展 3 从“板块”结构外延到“圈层”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利用强度的提高、规划管理中的过失,原有沈阳’板块”结构被打破,呈现出城市无限蔓延的圈层式发展。
建国后,为适应沈阳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沈阳编制了《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1956-1985),强调城市单一生产性功能,这一定程度上为城市无限蔓延的圈层式发展创造了条件。规划期限为30年,人口200万,对工业进行整体安排,道路和市政统一建设,受“大跃进”影响,其实施性收到阻碍,根本上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不大。
80年代再次编制《沈阳城市总体规划》(1979-2000),通过规划建设区等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城市规模,提出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注重环境保护,还首次提出城市跨过浑河发展的设想,但因对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的判断失误,加之城市管理方面的欠缺,城市规模不断被突破,城市“圈层”结构进一步形成。 4 “一城、六轴、四带”多中心空间结多中心探索与形成
沈阳城市面临土地稀缺、发展那空间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及经济转型等问题,为解决问题,政府于1994年开始编制城市总规,1996年完成。规划确定中心城区范围1150平方公里,为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提出“分散组团式”中心城区用地结构。还提出建设卫星城的设想,形成“中心城、卫星城、小城镇”三级体系,建设“点—轴”发展模式,这从根本上提出解决城市圈层式发展问题。
沈阳在96年总规指导下的十几年发展过程中,规模迅速扩大,沈阳的城市建成区已经拓展到浑河以南、三环以为地区。在规划设计中,受经济发展和地租等影响,大学城、各类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区和工业产业等从中心区转移到城市二、三环之间,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城市蔓延带来了新的机会。
伴随国家住房市场化政策出台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沈阳环形放射道路的建设,一方面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和区域联系的便捷,另一方面更加剧了城市的无序蔓延。规划中强调浑南、沈北等地区的开发建设,试图向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转变。
2007年建设部批复新一轮沈阳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87%,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为710平方公里。依托城镇发展带,强化交通和基础设施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引导产业、人口的合理布局,构建 “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构建“一城、六轴、四带”的布局结构。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依托复合交通走廊形成沈大、沈山、沈本、沈铁、沈抚和沈阜六条城镇发展轴。四带:指辽河生态景观带,浑河生态城市带,蒲河生态城镇带和沙河生态城镇带。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 4.1 沈阳市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重点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形成沈抚、辽中、新民、法库、康平、新城子、空港、胡台和永安等9个新城。
本轮规划(图4.1)明确提出了城市未来由单中心集聚发展向多中心可持续发展空间转变的目标,最终实现“一城、六轴、四带”的空间布局结构。
总体而言,沈阳的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方城—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结构”的过程,尽管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概念早已经提出并作出了相应的措施,但沈阳城市空间拓展仍然表现为单中心圈层蔓延的状态。研究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为优化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提供依据,对于解决沈阳城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说 参考文献:
1、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2、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3、张建军.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7 4、范瑛,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J」,天府新论,20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