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制约辣椒丰产的一大障碍。辣椒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病毒病、黄萎病、疫病、炭疽病、软腐病、菌核病、灰霉病、绵疫病、疮痂病和青枯病等12种浸染性病害;沤根、脐腐病、日烧病等3种生理病害;蚜虫、烟青虫和棉铃虫等3种虫害。
(一)病毒病
1、症状 植株矮化、叶片深绿、皱缩、蕨叶状;或呈叶脉失绿变黄的花叶;果实有凹陷褐色条斑。是造成三落(落花、落果、落叶)的主要原因。
2、病原及发病规律
由病毒侵染引起,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主要是通过昆虫传播(蚜虫)。
3、防治 清除辣椒地周围杂草。全生育期都要重视防治蚜虫。发病前要用病毒净原液500-6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喷雾,7-10天喷一遍,连喷3次。秋茬辣椒还要特别注意遮阴防雨及前期灌水降温。
(二)黄萎病
1、症状 病菌在土壤里从根部伤口侵入。植株半边叶片中午天热时萎蔫,逐渐变黄。也有整株萎蔫枯黄而死,维管束褐色的。
2、防治 每亩用50%多菌灵1.5公斤,定植时按1:50配成药土穴施。缓苗后用曹达根萎停800-1000倍液叶面喷雾,盛果期发现病株后用该浓度灌根;每株用药液0.3公斤,隔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
(三)疫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幼苗发病时,在茎基部出现水浸状暗绿色软腐、苗倒伏。叶片病斑暗绿色、病健分界明显,扩展快。湿度大时病部可见到白霉。病叶干后变为褐色。果实病斑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干燥 后变为褐色而枯缩。潮湿时,病果上密生灰绿色霉状物。30℃高温和高湿易发病。气温适宜,降雨量大,排水不良,最适本病发生。一般5月份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发病盛期。
2、防治 种植适宜的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定植缓苗后打1-2次霜行(72%代森锰锌·霜脲氰),每袋3桶水;发病初期可用58%甲霜灵锰锌,每袋4桶水,或35%霜霉威5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8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四)炭疽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果实表面初生水浸状黄褐色病斑,扩大成长园形或不规则形,凹陷,有稍隆起的同心轮纹,病斑边缘红褐色。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浅红色粘稠物质。干燥时,病斑常干缩,呈膜状。破裂穿孔。分生孢子藉雨水、昆虫等传播,从伤口侵入 。病菌生长发育温度12-33度,最适温度27度,相对湿度95%左右。相对湿度低于70%,即使温度适宜,也不易发病。果实手日灼伤的易发病。
2、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发病期喷60%素然(多·锰锌)500-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5000-60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盐3000-40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五)灰霉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幼苗初期子叶先端变黄后扩展到幼茎,缢缩变细、折倒。茎初期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后变褐色至灰白色,病斑扩展到绕茎一周时,其上端枝叶萎蔫枯死,潮湿时病部表面长有灰色霉状物。果实被害后,病部变为灰白色,软腐,后期在被害果的果、花托、果柄上也长出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一般在15-20度低温下易形成。早春多雨潮湿或生长期间低温受冻,均有利于发病。
2、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通风降湿,防冻保温。春茬辣椒在发病初期用灰行(腐霉利)或速克灵、嘧霉胺1000倍液,重点喷果。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六)绵疫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主要危害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水渍状园斑,以后逐渐扩大,最后遍及整个果实。病部稍凹陷,呈黄褐色到暗褐色。高湿时病部产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状物。病菌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秋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2、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防止秋后积雨,及时除病果。雨季来临之前,用甲基硫菌灵600倍液喷雾预防,发病初期用霜霉威盐酸盐800倍液喷雾。
(七)菌核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在苗期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变为棕褐色。潮湿时长出白棉絮状菌丝,软腐。若干燥茎部收缩呈立枯状而死。成株期在茎部呈水浸状、稍凹陷的淡褐色病斑,后于灰白色。绕茎一周后向上下扩展。潮湿时生有白色棉絮状物,但不同于辣椒绵疫病的是果内形成黑色菌核。
2、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排湿。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药剂防治同灰霉病。
(八)青枯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从株高30厘米开始叶片萎蔫下垂,夜间暂时恢复,以后全株枯死。近地面茎内(维管束)变为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粘液溢出。病菌从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扩展。病菌生长发育温度10—41度,最适温度30—37度。土温在20度以上,病菌开始活动;25度时活动最盛。多雨、潮湿或久旱大雨,天气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最易诱发青枯病。
2、防治 植株进入结果初期之后用500--600倍乙酸铜或1500--20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喷雾,发病初期用奥爽(20%中生菌素)一袋20克兑水30斤喷雾。
(九)疮痂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又称细菌性斑点病。叶上初呈水浸状黄绿色小斑点后为不规则形,边缘隆起暗褐色,中间凹下淡褐色,表面粗糙。叶缘、叶尖变黄、干枯脱落。茎上病斑为木栓化隆起呈纵裂疮痂状。果上病斑初起小黑点后变为直径1-3毫米稍隆起的园形或长园形黑色的疮痂状病斑,病斑边缘有裂口。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液溢出。病菌生长发育最
低温度5度,最适温度27—30,最高40度。田间温度在20度以上和阴雨天气,病害发生严重。
2、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用20%乙酸铜400--500倍液;或细菌角斑净800--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十)软腐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主要危害果实。初在果实上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逐渐变褐色,随后果实腐烂发臭。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再土中越冬,辣椒生长期间,藉昆虫、雨水、灌溉水等传播,从伤口侵入。危害茎杆的,多从整枝伤口侵入;危害果实的,主要从害虫的蛀孔侵入。
2、 药防同疮痂病。重点喷果实脐部。还要和消灭烟青虫、棉铃虫相结合,防止果实出现伤口。
(十一)日烧病与脐腐病
1、症状 日烧病:果实向阳面被太阳晒成灰白色或浅黄白色革质状,病部表皮变薄,组织坏死发硬,后期也可长出灰黑色霉层而腐烂。脐腐病:在果实脐部,变褐凹陷干枯成角质,有时病部上长有黑色霉层。主要由缺钙而引起。
2、发病规律 由强烈阳光照射引起的生理病害。与天气干热,或雨后天晴等气候因子也有关系。脐腐病主要是因为植株生长期间水分供应失调引起的。一般多在雨后接着干旱,或前期灌水过多,后期不灌水,发病重。
3、防治 这二种病均属生理病害,靠打农药是不行的。要合理密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来防治日烧病。进入七、八月还可以用遮阳网覆盖遮阴。实行根外追肥,如用硝酸钙400--600倍液,在座果期喷洒,隔15天1次,连续2-3次来防脐腐病。
本栏撰稿 骆文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