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有机化学基础练习(附答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高二有机化学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向溴乙烷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可检验溴元素 ②顺-2-丁烯和反-2-丁烯的加氢产物相同 ③苯和溴水混合可制溴苯

④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鉴别苯和甲苯 A.只有①和④ 2.以下实验:

①为检验RX是碘代烷,将RX与NaOH水溶液混合后再加入AgNO3溶液; ②实验室里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40℃制乙烯; ③用锌和稀硝酸反应制取氢气,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④在试管中加入2mL10%的CuSO4溶液,滴入2%的NaOH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至沸腾来检验醛基;

⑤用苯和溴水在Fe催化下可制得溴苯。 其中可能失败的实验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

B.只有②和③

C.只有①和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验证乙炔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验证苯和液溴在FeBr3的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 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乙酸 将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将反应产生的混合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上方,观察是否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加入足量饱和Na2CO3溶液,振荡,静置,分液,取出上层液体 取少量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出现淡黄色沉淀 C.C D.D B C D A.A 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 B.B 4.证明溴乙烷中溴元素的存在,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①加入AgNO3溶液;②加入NaOH水溶液;③加热;

④加入蒸馏水⑤加稀硝酸至酸性;⑥加入加入NaOH醇溶液 A.⑥③⑤①

B.①②③⑤

C.④⑥③①

D.④③①⑤

5.证明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发生的是消去反应,分别设计甲、乙、丙三个实验:(甲)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溴水,溶液颜色很快褪去,(乙)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过量稀硝酸,再滴入AgNO3溶液,有浅黄色沉淀生成,(丙)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颜色褪去。则上述实验可以达到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都不行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溴苯: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加热

B.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先加入浓硫酸,再加苯,最后滴入浓硝酸 C.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入足量生石灰,蒸馏

D.检验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加入NaOH溶液共热,再加AgNO3溶液,观察沉淀颜色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向溴乙烷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充分反应,再加入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证明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

B.实验室制备乙烯时,温度计水银球应该插入浓硫酸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液面以下 C.在乙炔的制备实验中为加快反应速率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

D.制备新制Cu(OH)2悬浊液时,将4~6滴2%的NaOH溶液滴入2mL 2%的CuSO4溶液中,边滴边振荡

8.要检验某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A.加入氯水振荡,观察水层是否有棕红色出现

B.滴入AgNO3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硝酸呈酸性,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加入NaOH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硝酸呈酸性,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9.要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加入新制的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CCl4振荡,观察下层是否变为橙红色 B.加入硝酸银溶液,再加入稀硝酸使溶液呈酸性.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使溶液呈酸性,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10.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A.利用图1所示装置检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 B.利用图2所示装置配置银氨溶液

C.利用图3所示装置证明H2CO3酸性强于苯酚 D.利用图4所示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11.为检验某卤代烃(R—X)中的X元素,有下列实验操作:①加热煮沸;②加入AgNO3溶液;③取少量卤代烃;④加入稀HNO3酸化;⑤加入NaOH水溶液;⑥冷却。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 A.③①⑤⑥④②

B.③②①⑥④⑤

C.③⑤①⑥④②

D.③⑤①⑥②④

12.下列化学实验中的操作、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操作 向甲苯中滴入少量浓溴水,充分振荡,静置 B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量CuSO4溶液并充分混合 C 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混合共热后,再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滴入硝酸银溶液 D 向适量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约5min,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浊液并加热 A.A B.B C.C D.D 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 混合液中无红色沉淀出现 说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溶液中有沉淀析出 现象 下层接近无色 结论 说明甲苯与溴发生了 取代反应 可用CuSO4溶液分离、提纯蛋白质 说明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 13.下列实验中,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A 操作 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加入AgNO3溶液 现象 产生淡黄色沉淀 结论 CH3CH2Br中含有溴原子 B 向KNO3和KOH混合溶液中加入铝粉并加热,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试纸变为蓝色 -NO3被还原为NH3 C 将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140℃所得气体直接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KMnO4溶液褪色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气体一定是乙烯 D 向体积为100m浓度均为0.01molL1NaCl和Na2CrO4的混合溶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砖红色沉淀(Ag2CrO4) 同温下,溶度积常数: KspAgCl<KspAg2CrO4 液中滴加0.01molL1的AgNO3溶液 A.A B.B C.C D.D 14.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A 检验溴乙烷的消去产物 实验装置 B 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中含CO2 C 验证铁的析氢腐蚀 D 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15.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检验CH3CH2Br在NaOH溶液中是否发生水解 B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用稀HNO3酸化,加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沉淀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氧化变质 C 验证Br2的氧化性强于I2 液是否变红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D 验证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 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振荡,可 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 A.A B.B C.C D.D 16.下列实验中,所有可能失败的是( )

①为检验RX是碘代烷,将RX与NaOH水溶液混合加热后再加入AgNO3溶液

②为检验Fe(NO3)2样品是否变质,取少量样品溶于稀硫酸,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证明样品已变质

③用锌和稀硝酸反应制取氢气,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④实验室制备硝基苯,加入试剂的顺序为:先加入浓硝酸,再滴加苯,最后滴加浓硫酸 ⑤用苯和溴水在FeBr3催化下可制得溴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

C.②③④

D.③⑤

17.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存在的实验步骤、操作和顺序正确的是( ) ①加入AgNO3溶液 ②加入NaOH溶液 ③加入适量HNO3 ④加热煮沸一段时间 ⑤冷却 A.②④⑤③①

B.①②④

C.②④①

D.②④⑤①

18.下列液体中,滴入水中会出现分层现象,但在滴入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时分层现象会逐渐消失的是( ) A.溴乙烷

B.己烷

C.苯

D.苯乙烯

19.下列有关物质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

A.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B.溴乙烷的电子式:D.丙烯的键线式:

C.2-氯丙烷的结构简式:CH3CHClCH3

20.为了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以下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①加AgNO3溶液 酸性

A.②①③⑤ B.②④⑤③ C.②③⑤① D.②①⑤③

②加NaOH溶液

③加热 ④加蒸馏水

⑤加硝酸至溶液显

21.有关溴乙烷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溴乙烷不溶于水,能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B.溴乙烷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可生成乙醇

C.在溴乙烷中滴入AgNO3溶液,立即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D.溴乙烷通常用乙烷与液溴直接反应来制取

22.为证明溴乙烷中溴元素的存在,现有以下操作:①加入硝酸银溶液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③加热④加入蒸馏水⑤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⑥加入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下列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操作步骤,其中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⑤

B.④③⑤①

C.④⑥③①

D.②③⑤①

23. 1—溴丙烷和2—溴丙烷分别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两反应( ) A.产物相同,反应类型相同 C.碳氢键断裂的位置相同

B.产物不同,反应类型不同 D.碳溴键断裂的位置相同

24.下列化合物中,既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 CHCl

3B.

C.

D.

25.在三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水,分别加入3mL的乙酸、乙酸乙酯和溴乙烷。如图所示,三支试管①②③依次是( )

A.乙酸、乙酸乙酯和溴乙烷 B.溴乙烷、乙酸和乙酸乙酯 C.乙酸乙酯、乙酸和溴乙烷 D.乙酸乙酯、溴乙烷和乙酸

26.氯仿可作麻醉剂,但常因保存不当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物质光气(COCl2),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CHC3l+O2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HCl溶液 D.H2O

27.有关溴乙烷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溴乙烷难溶于水,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B.溴乙烷与NaOH的水溶液共热可生成乙烯

C.将溴乙烷滴入AgNO3溶液中,立即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D.实验室通常用乙烯与溴水反应来制取溴乙烷

28.溴乙烷与氢氧化钾溶液共热,既可生成乙烯又可生成乙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乙烯的条件是氢氧化钾的水溶液 B.生成乙醇的条件是氢氧化钾的水溶液 C.生成乙烯的条件是在170℃下进行 D.生成乙醇的条件是氢氧化钾的醇溶液

29.下列化合物中既可以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又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CH3Cl

2COCl。为防止事故发生,在使用前需检验氯仿是否变2l+2HCB.

C.

D.

30、能发生消去反应,且生成物中存在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B.

C. D.CH 3Cl

31.卤代烃能够发生反应2CH3CH2Br+2Na→CH2CH2CH2CH3+2NaBr,下列有机物中可合成环丙烷的是( )

A.CH3CH2CH2Br B.CH3CHBrCH2Br C.BrCH2CH2CH2Br D.CH3CH2CHBr2

32.由CH3CH2CH2Br制备CH3CH(OH)CH2OH,依次(从左至右)发生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反应类型

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

应 消去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

应 消去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

应 氧化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

反应条件

NaOH醇溶液/加热、NaOH水溶液/加热、常

温 NaOH水溶液/加热、常温、NaOH醇溶液/加

热 NaOH醇溶液/加热、常温、NaOH水溶液/加

热 加热、NaOH醇溶液/加热、NaOH水溶液/加

A.A B.B C.C D.D 33.按图示装置,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A.装置甲用于检验溴乙烷的消去产物

B.装置乙用于测定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的结构式

C.装置丙用于提取I2的CCl4溶液中的I2 D.装置丁用于除去甲烷中的乙烯

34.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种有机物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中加入NaOH的醇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硝酸呈酸性,再滴入AgNO3溶液,均有沉淀生成

B.甲中加入NaOH的水溶液共热,再滴入AgNO3溶液,可检验该物质中含有的卤素原子

C.乙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两种烯烃

D.丙与NaOH的水溶液共热,反应后生成的醇能被氧化为醛 二、多选题

35.己烷雌酚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NaOH水溶液中加热,化合物X可发生消去反应 B.在一定条件,化合物Y可与HCHO发生缩聚反应 C.用FeCl3溶液可鉴别化合物X和Y D.化合物Y中不含有手性碳原子

三、填空题

36.为测定某卤代烃的组成,某同学设计实验如下:① 量取该卤代烃液体11.4mL,加入适量NaOH溶液,加热反应至液体不分层;② 冷却后用稀硝酸酸化,再加入过量硝酸银溶液;③ 过滤,洗涤沉淀2~3次;④ 将沉淀干燥后称重。 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②中加入过量硝酸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若②中生成的沉淀为淡黄色,则该卤代烃中的卤原子是______________。

(4)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37.6g,又测得卤代烃的密度为1.65g·mL-1,其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94倍。则该卤代烃分子中含有___个卤原子。

(5)写出该卤代烃可能的结构简式和名称:______________。 37.(1)某有机物的结构表示为(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草酸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把浓硝酸、浓硫酸和甲苯混合加热制备T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溴乙烷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烃A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0.57%,在某温度下V L该烃的蒸气质量是相同状况下V L H2质量的53倍,则烃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若烃A分子中含有苯环,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38.一定量的某卤代烃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896mL,同时得到溶液100mL。取出10mL溶液先用HNO3,酸化后再加入HNO3溶液直到不再产生白色沉淀为止,用去0.1mol·L AgNO3溶液40mL;所得气体完全燃烧时消耗O2 0.18mol。试确定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名称为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

,其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溴乙烷在不同溶剂中与NaOH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某同学依据溴乙烷的性质,用如图所示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略)验证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操作Ⅰ:在试管中加入5mL1mol·L-1 NaOH溶液和5mL溴乙烷,振荡。 实验操作Ⅱ:将试管如图固定后,水浴加热。

(1)用水浴加热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试管口安装一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到_______现象时,表明溴乙烷与NaOH溶液已完全反应。 (3)鉴定生成物中乙醇的结构,可用的波谱是______________。

(4)为证明溴乙烷在NaOH乙醇溶液中发生的是消去反应,在你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需要检验的是___________,检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说明所用的试剂、简单的实验操作及预测产生的实验现象)。

40.某液态卤代烷RX(R是烷基,X是卤素原子)的密度是a g/cm。该RX可以跟稀碱溶液发生水解反应生成ROH(能跟水互溶)和HX。为了测定RX的相对分子质量,拟定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确量取该卤代烷b mL,放入锥形瓶中。

②在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稀NaOH溶液,塞上带有长玻璃管的塞子,加热,发生反应。

③反应完成后,冷却溶液,加稀HNO3酸化,滴加AgNO3溶液,得白色沉淀。 ④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重,得到c g固体。 完成下面问题:

1.装置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步骤④中,洗涤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沉淀物上吸附的 离子。 3.该卤代烷中所含卤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4. 该卤代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5.如果在步骤③中加入HNO3的量不足,没有将溶液酸化,则步骤④中测得的c值(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1.为确定某卤代烃分子中所含卤素原子的种类,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a.取少量该卤代烃液体; b.加入过量NaOH溶液,加热; c.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化; d.加入AgNO3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①步骤b的目的是__________;②步骤c的目的是__________。

2.若加入AgNO3溶液时产生的沉淀为淡黄色,则此卤代烃中卤素原子是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能否向该卤代烃中直接加入AgNO3溶液以确定卤素原子的种类?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

42.某学习小组探究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并验证产物。实验原理:

3

CH3CH2Br+NaOHCH2=CH2↑+NaBr+H2O

实验过程:组装如图所示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向烧瓶中注入10mL溴乙烷和15mL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微热,观察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酸性KMnO4溶液颜色褪去。

1.甲同学认为酸性KMnO4溶液颜色褪去说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而乙同学却认为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

2.丙同学认为只要对实验装置进行适当改进,即可避免对乙烯气体检验的干扰,改进方法:__________

改进实验装置后,再次进行实验,却又发现小试管中溶液颜色褪色不明显。该小组再次查阅资料,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资料一:溴乙烷于55℃时,在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的百分比为99%,而消去反应产物仅为1%。

资料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比较适宜的反应温度为90~110℃,在该范围,温度越高,产生乙烯的速率越快。

资料三:溴乙烷的沸点:38.2℃。

3.结合资料一、二可知,丙同学改进实验装置后,溶液颜色褪色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结合资料二、三,你认为还应该在实验装置中增加的两种仪器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43.一氯甲烷(CH3Cl)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温下它是无色有毒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

CCl4等有机浓剂。

1.甲组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模拟催化法制备和收集一氯甲烷。

①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 , a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室干燥ZnCl2晶体制备无水ZnCl2的方法

是 。 ③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 。

1④若将收集到的CH3Cl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用过量的V1mL、c1molL NaOH溶液充分吸收。现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c2molL盐酸标准溶液对吸收液进行返滴定,最终消耗

1V2mL盐酸。则所收集CH3Cl的物质的量为 mol。

(已知: 2CH3Cl3O22CO22H2O2HCl)

2.为探究CH3Cl与CH4分子稳定性的差别,乙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CH3Cl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①将甲组装置制备的CH3Cl气体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如果观察到溶液中 ,则说明CH3Cl比CH4分子稳定性弱。 ②实验过程中还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气体和一种无色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3.丙组同学选用甲组A、B装置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检验CH3Cl中的氯元素。

①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_________。

②D中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试剂是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通入一段时间的CH3Cl气体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实验现象,能证明CH3Cl中含有氯元素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44.实验室制备溴乙烷(C2H5Br)的方法为: NaBr + H2SO4 = NaHSO4 + HBr C2H5OH + HBrC2H5Br + H2O 其中可能会发生副反应:

2HBr + H2SO4(浓) = Br2 ↑+ SO2↑ + 2H2O

制取的装置和步骤如图(已知溴乙烷的沸点38.4℃,不溶于水):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图所示的U形管和大烧杯中加入冰水;

②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 95%乙醇、28mL 78%浓硫酸,然后加入研细的13g溴化钠和几粒碎瓷片; ③小心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时若温度过高,可看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该气体分子式为__________,同时生成的无色气体分子式为__________。

2.为了更好的控制温度,除用图示的小火加热外,更好的加热方式为__________。

3.反应结束后,U形管内粗制的C2H5Br呈棕黄色。为了除去粗产品中的杂质,可以选择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 A.NaOH溶液 B.H2O C.Na2SO3溶液 D.CCl4

要进一步制得纯净的C2H5Br,可用水洗,然后加入无水CaCl2,再进行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 4.下列几项实验步骤,为了检验溴乙烷中溴元素,取出少量溴乙烷产品,而后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加热

②加入AgNO3溶液 ③加入稀HNO3酸化 ④加入NaOH水溶液 ⑤冷却

A.④①③⑤② B.④③①⑤② C.④③②①⑤ D.④②①③⑤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2.答案:A

解析:为检验RX是碘代烷,将RX与NaOH水溶液混合后,需先加过量稀硝酸酸化后再加入AgNO3溶液,① 错误;实验室里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迅速升温至170℃ 制乙烯,② 错误;锌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没有氢气生成,③ 错误;使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醛基的方法:在试管中加入2mL10%的NaOH溶液,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至沸腾,④ 错误;用苯和液溴在Fe催化下可制得溴苯,⑤ 错误。 3.答案:C

解析:制取的乙炔气体中混有硫化氢等,H2S具有还原性,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在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前应该先除去硫化氢等杂质气体,故A错误;溴易挥发,生成的HBr中含有溴,溴和硝酸银溶液也能发生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错误;和碳酸钠溶液能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且能和乙酸反应生成可于水的乙酸钠,所以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故C正确;溴离子的检验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碱性条件下,硝酸银和氢氧根离反应生成Ag2O沉淀,会干扰溴元素的检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错误。 4.答案:A

解析:因溴乙烷与硝酸银不反应,则水解或消去反应后,加硝酸至酸性,再加硝酸银观察是否生成浅黄色沉淀可检验,则操作顺序为②③⑤①或⑥③⑤①,故选A. 5.答案:D

解析:溴乙烷水解反应:C2H5Br+NaOH应:CH3CH2Br+NaOH

-

C2H5OH+NaBr;消去反

CH2=CH2↑+NaBr+H2O,即无论发生的是水解反应还是消去反应,混合液里面

都有Br。甲同学未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稀硝酸中和NaOH,过量的NaOH可与溴水反应使溶液颜色很快褪去,A不正确;乙同学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稀硝酸中和NaOH,然后再滴入AgNO3溶液,若有浅

-黄色沉淀生成,可证明混合液里含有Br,但不能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B不正确;酸性KMnO4溶液可以

和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其褪色,C不正确。 6.答案:C

解析:应用液溴,否则不反应,A错误;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且密度较大,应先加入浓硝酸,再加入浓硫酸,待混酸冷却后加入苯中,否则导致酸液飞溅,B错误;乙酸与生石灰反应生成醋酸钙,醋酸钙属于离子化合物,沸点比乙醇高,再采用蒸馏法即可得到纯净的乙醇,C正确;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水解后应先加入稀硝酸酸化,以防止生成Ag2O黑色沉淀而干扰卤原子的检验,D错误。 7.答案:B 解析: 8.答案:C

解析:A. 氯水与溴乙烷不反应,不能检验,故A错误; B. 溴乙烷不能电离出溴离子,加AgNO3溶液不反应,故B错误;

C. 加入NaOH溶液,加热,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溴化钠和醇,冷却,加入稀HNO3酸化后加入AgNO3溶液,溴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淡黄色不溶于硝酸的溴化银沉淀,故C正确;

D. 没有加硝酸中和多余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硝酸银能反应生成沉淀,产生干扰,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溴乙烷中不存在溴离子,不能与氯水反应,故A错误;溴乙烷中不存在溴离子,加硝酸银溶液不反应,故B错误;加入NaOH溶液共热,溴乙烷水解生成溴离子,冷却后的溶液呈碱性,NaOH与硝酸银反应会干扰对Br-的检验,应先加酸使溶液呈酸性,故C错误;加入NaOH溶液共热,溴乙烷水解生成溴离子,冷却后加入稀硝酸使溶液呈酸性,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可检验Br-,故D正确。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B

解析:检验溴离子应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否则OH会干扰检验,故应水解后冷却、加酸至酸性,再加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沉淀,A错误A1、硝酸根离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B正确;乙醇易挥发,乙醇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不能说明有乙烯生成,C错误;向体积为100mL、浓度均为0.01molL1NaCl和Na2Cr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0.01molL-1的AgNO3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砖红色沉淀Ag2CrO4,由于AgCl和(Ag2CrO4)的大小,D错误。 Ag2CrO4的组成形式不同,能比较KspAgCl和Ksp14.答案:D

解析:A项,用水洗气时应该长管进短管出;B项,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有CO2和SO2,品红溶液只可以检验SO2,无法除去SO2,而SO2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无

法检验是否有CO2生成;C项,析氢腐蚀发生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下,而食盐水呈中性,铁在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D项,铁氰化钾溶液与Fe2+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若无蓝色沉淀生成,则可以证明铁棒受保护,即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15.答案:B

解析:将Fe(NO3)2溶于稀硫酸后,Fe2+会被氧化成Fe3+,故无论Fe(NO3)2是否变质,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都会变红,B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 17.答案:A

解析:题考査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

在溴乙烷分子中存在的是溴原子,直接加入AgNO3溶液不能鉴别,而溴乙烷的取代反应产物中有

Br,但取代反应的条件是强碱的水溶液、加热,故反应之后检验Br时首先要加入HNO3,然后加入

AgNO3溶液。

18.答案:A

解析:B、C、D项:不与热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故错。故选A。 19.答案:C

解析:乙炔分子是直线形分子,A错误;溴乙烷的电子式中溴原子周围应有8个电子,B 错误;丙烯的键线式为A ,D错误。 20.答案:C

解析: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时,应通过溴乙烷在碱性水溶液中水解得到溴离子,但反应后溶液显碱性,故需加入足量硝酸使溶液变为酸性,再加AgNO3溶液检验,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21.答案:A

解析: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 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共热发生取代反应(水解反应)生成乙醇,两个反应的条件不同,其反应的类型和产物均不相同,不能混淆;溴乙烷不溶于水,也不能在水中电离出Br-,因而不能与 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Br沉淀;由于乙烷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时,其取代是逐步的,反应生成的各种溴代物中溴乙烷的量很少,且无法分离,因此实验室里并不采用乙烷的溴代反应来制取溴乙烷,而是用乙烯与溴化氢加成来制取溴乙烷。 22.答案:D

解析:证明溴乙烷中溴元素的存在,先发生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③加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NaBr,再发生⑤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最后①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则证明含溴元素,即操作顺序为②③⑤①,D正确;正确选项D。 23.答案:A

解析:1 - 溴丙焼和2 - 溴丙烷分别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都发生消去反应,1 - 溴丙烷反应的方程

式为CH3CH2CH2Br+NaOHCH3CH=CH2+NaBr+H2O,反应断裂1号C的C-Br键和2

号C的C-H键。2 - 溴丙烷反应的方程式为醇

CH3CHBrCH3+NaOHCH3CH=CH2+NaBr+H2O,反应断裂1号C的C-H键和2号C的

C-Br键。

24.答案:B 解析:

25.答案:C

解析:在三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水,分别加入3mL的乙酸、乙酸乙酯和溴乙烷,乙酸易溶于水不分层,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比水轻,溴乙烷不溶于水,比水重,如图所示,三支试管①②③依次是乙酸乙酯、乙酸、溴乙烷, 故选:C 26.答案:B

解析:由于氯仿变质时会产生HCl,所以检验是否有HCl存在即可检验氯仿是否变质,A、C、D项无法检验是否存在HCl。

27.答案:A

解析:溴乙烷与NaOH的水溶液共热发生水解反应(属取代反应)生成乙醇,溴乙烷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两者反应的条件不同,其反应的类型和产物也不同,不能混淆;溴乙烷难溶于水,也不能在水中电离出Br,将其滴入AgNO3溶液中,不发生反应,也无明显现象;乙烯与溴水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在实验室中通常用乙烯与溴化氢反应来制取溴乙烷。 28.答案:B

解析:溴乙烷与氢氧化钾的醇溶液共热反应生成乙烯,A项错误;溴乙烷与氢氧化钾的水溶液共热反应生成乙醇,B项正确,D项错误;乙醇与浓硫酸在170℃下反应生成乙烯,C项错误。 29.答案:D 解析:

-

答案: 30、

解析: B项中生成物有 31.答案:C 解析: 32.答案:C

二种.

解析:由CH3CH2CH2Br制取CH3CH(OH)CH2OH,可用逆推法判断:CH3CHOHCH2OH→CH3CHBrCH2Br→CH3CH=CH2→CH3CH2CH2Br,

则CH3CH2CH2Br应首先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H3CH=CH2,需要的条件是NaOH的醇溶液、加热,CH3CH=C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BrCH2Br,常温下即可发生反应,CH3CHBrCH2Br发生水解反应可生成1,2﹣丙二醇,需要条件是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加热, 故选C. 33.答案:B

解析:挥发的乙醇也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而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干扰乙烯的检验,A项错误; 钠与乙醇反应生成氢气,与醚不反应,则图中装置可测定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的结构式,B项正确;

I2在CCI4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H2O中的溶解度,不能用H2O萃取CCI4中的I2,C项错误; 乙烯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引入新杂质, D项错误。 34.答案:D 解析:

35.答案:BC

解析:A、X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发生的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发生消去是氢氧化钠的醇溶液,故错误;

B、由于酚羟基的影响是苯环邻位和对位上的氢变得活泼, Y含有酚羟基和A醛基发生缩聚反应,故正确;

C、X中不含酚羟基, Y中含有酚羟基,可以用FeCl3区分,故正确;

D、手性碳原子指碳原子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Y中“CH”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此碳原子是手性碳原子,故D错误。

36.答案:(1)中和卤代烃水解产生的氢卤酸,使水解趋于完全 (2)使卤离子完全沉淀 (3)Br (4)2

(5)CH2BrCH2Br(1,2-二溴乙烷),CH3CHBr2(1,1-二溴乙烷)

解析:(1)卤代烃水解产物之一是氢卤酸,加入适量NaOH溶液可以和氢卤酸反应,促进卤代烃的水解,使水解趋于完全。

(2)根据反应Ag++X-=AgX↓,加入过量AgNO3溶液可以使卤离子完全沉淀。 (3)生成的淡黄色沉淀为AgBr,故卤原子为Br。

(4)M(卤代烃)=94×2g·mol-1=188g·mol-1,m(卤代烃)=11.4rnL×l.65g·mL-1=18.81g,n(卤代径)≈0.1mol,n(AgBr)=

37.6g=0.2mol,则1个卤代烃分子中含有2个溴原子。

188gmol1(5)1mol该卤代烃中C和H元素的总质量为188g-160g=28g,则分子式为C2H4Br2,写出结构简式即可。

37.答案:(1)5-甲基-2-庚烯

(2)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CH3CH2Br+NaOH(3)C8H10 、

CH2=CH2↑+NaBr+H2O 、

解析:

38.答案:CH3CH2CH2Cl或

; 1-氯丙烷或2-氯丙烷

-

解析:该有机物与NaOH的醇溶液作用发生的是消去反应,白色沉淀是AgCl,则该有机物是氯代烃。经计算可知,消去反应生成的气态烃与100mL溶液中所含Cl的物质的量相等,均为0.04mol,说明该氯代烃是一氯代烃;所得的烃与其燃烧时所消耗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4:0.18=2:9。根据CxHy+(x+

y)O24xCO2+

yyH2O,有1:x2:9,整理得4x+y=18,因为x、y都是正整数,再结合

42烃的分子组成可得x=3,y=6,相应的烃为C3H6,则原卤代烃的分子式为C3H7Cl。

39.答案:(1)便于控制温度;减少溴乙烷的损失 (2)试管内溶液静置后不分层 (3)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氢谱)

(4)乙烯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盛有水的试管,再通入盛有酸性KMnO4溶液的试管,酸性KMnO4溶液褪色(或直接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解析:(1)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反应生成乙醇与溴化钠,而溴乙烷沸点低,易挥发,采用水浴加热以便控制温度,在试管口安装长导管以减少溴乙烷的损失。

(2)溴乙烷不溶于水,开始溶液分层,产物乙醇、溴化钠都溶于水,当观察到试管内溶液静置后不分层的现象时,表明溴乙烷与NaOH溶液已完全反应。

(3)乙醇分子结构中有三种等效氢原子,它们的比为3:2:1,可用核磁共振氢谱检测,也可用红外光谱检测。

(4)无论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还是消去反应,溶液中都会产生Br-,但生成的有机物不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会生成乙烯,所以应检验生成的乙烯;可根据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褪色的现象来检验乙烯,为避免乙醇的干扰,可以采用洗气装置,观察到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且有气泡产生,或溴水褪色即可。

40.答案:1.防止卤代烷挥发(或冷凝回流); 2.Ag、Na和NO3 3.氯; 得到的沉淀是白色的; 4.

+

+

143.5ab c5.A

解析:1.因R-X的熔沸点较低,加热时易挥发,所以装置中的长导管的作用是防止卤代烷挥发(或答冷凝回流)。

2.R-OH虽然能与水互溶,但难以电离,所以沉淀AgX上吸附的离子只能是Na、NO3和过量的Ag。 3.因所得卤代银AgX沉淀是白色的,所以该卤代烷中所含卤素的名称是氯元素。 4. R-Cl ~ AgCl

M 143.5 ag·cm×b mL c g

-3

+

+

M143.5143.5ab ,Magcm-3bmLcgc5.若加入的酸不足,则步骤④所得的固体中还会混有Ag2O,使其质量c偏大

41.答案:1.促进水解的进行; 中和过量的NaOH; 2.Br; 3.不能; 卤代烃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出卤素离子

解析:1.①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完全水解,所以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中和卤代烃水解产生的卤化氢,使水解完全。

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有剩余的NaOH,加入稀硝酸是为了中和过量的NaOH,使溶液呈酸性,防止过量的NaOH对后续实验产生影响。

2.若生成的沉淀为淡黄色,则该沉淀为AgBr,所以在该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是Br。

3.卤代烃为非电解质,在水中不能电离出卤素离子,所以不能直接加入AgNO3溶液进行检验,应先使其发生水解反应(或消去反应)生成卤素离子后再进行检验。 42.答案:1.乙醇易挥发,挥发出来的乙醇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在小试管之前增加一个盛有冷水的洗气瓶; 3.反应温度较

低; CH3CH2Br+NaOHCH3CH2OH+NaBr

4.冷凝管(或者较长的导气管); 量程为200℃的温度计

解析:1.因为乙醇具有挥发性,所以从反应装置中逸出的气体除了生成的乙烯外还有挥发出来的乙醇,乙烯和乙醇都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不能说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生成乙烯。 2.根据1中的分析,只要在通入酸性KMnO4溶液之前除去乙醇就可以证明生成了乙烯,除去乙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入水中洗气,而且此方法不会影响乙烯的检验。

3.根据改进实验装置后,溶液颜色褪色不明显,说明生成的乙烯量很少,结合资料一,溴乙烷于55℃时,在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的百分比为99%,而消去反应产物仅为1%,所以原因应该是反应温度较低,主要发生了取代反应。

4.根据资料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比较适宜的反应温度为90~110℃,在该范围,温度越高,产生乙烯的速率越快,说明要产生乙烯需要控制温度在90~110℃,故需要一个量程为200℃的温度计,再根据资料三:溴乙烷的沸点:38.2℃,所以在制得的乙烯中会含有溴乙烷气体杂质,需要冷凝回流,故需要冷凝管。

43.答案:1.①圆底烧瓶 ; CH3OH②在HCl气流中小心加热 ③除去HCl气体和CH3OH ④

3cV10 cV1122HCl (浓)

CH3Cl↑H2O

2.①紫色褪去 ②10CH3Cl14MnO442H1?0CO25Cl214Mn236H2O

3.F、D、G; F中无白色沉淀生成,D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

44.答案:1.Br2; SO2

2.水浴加热; 3.C; 分液; 4.A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