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商品与质量 2010年l2月干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 口秦添婴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传统的翻译翻译学研究中,”信、达、雅”被公认为是翻译的标准,即忠实于原丈,译文通顺,文字典关,其中,”信”即”忠实”为翻译的核心。”忠 实”意味着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要忠实于原作的风格。但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学翻译涉及两种文字、两种文化。由于不同语言的文 化背景、风格差异和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文学翻译的绝对忠实是达不到的。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重 点从传统的翻译标准和文学翻译的特点着手,适当加以例子说明,探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必然存在的原因及其应用价值。最后得出总结,即 文学翻译中恰当的创造性叛逆不但不是对忠实原则的违背,反而是对其的完善和补充,并且赋予原作品新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翻译标准信达雅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 传统的翻译标准 ”忠实”一直是传统翻译界的标准。西方提出”忠实”要比中国 一、信达雅”。至此,一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得 以确立。鲁迅继承了”信”、”达”、”雅”的理念,但他把”信”提到前所 早两千多年 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就提到了”忠实的译者”,而中国 则是在唐朝由佛经翻译大师玄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 译标准,即”忠实、通顺”。自l 9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 的”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以来,引起了几代人不断地思索和探 讨。对这三字原则的不同意见的争论,有如”百年战争”,一直延续 至今。我国第一篇谈论翻译的文字首推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 序》,文中提到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主张。东晋时的道安发扬 蹈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力主矜慎,要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 言游字”。六朝的鸠摩罗什提出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 至此、直译、意译和新译三大流派已见雏形。1 894年,马建忠在《拟 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提出”善译”的观点,标志着近代翻译标准已 初见端倪。l 898年,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 蒙思想家严复,集汉唐以来译论之大成,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倡” ● ●-●●● ● ● ● ● ●州忡● 未有的高度。鲁迅主张直译。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 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在主张直译 方面,瞿秋白和鲁迅见解一致。他说:”翻译一除了能够介绍原来的 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 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现代许多翻译家基本上都是直译派。所 谓”直译”是指:原文有的,不能删掉;原文没有的,不能增加。这与译 文的流畅与否无关。鲁迅译的《苦闷的象征》等书,文字就非常流 畅,但仍然是直译。郭沫若一方面说:”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 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 不许走转”;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我知道翻译工作绝不是轻松的事 体,而翻译的文体对于一国的国语或文学的铸造也绝不是无足重轻 的因素。”茅盾更是简洁了当地指出:”翻译文学之应直译,在今日 已没有讨论之必要。”他又说:”’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 ● ● ● ● ● ● ●-●’●● ●.. 外的老年学家均认为适度的性欲要求和性行为的表达都是一种生 理和心理需要,不仅没有害处,相反适当的性生活有助于发挥老年 人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潜在功能,对健康状况产生良好影响,增强整 个生命活力,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是有益的。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原 因,已不必再担心怀孕因此可以无顾虑地从性生活中获得欢乐。但 是许多老年夫妇对自己的生理变化状况和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却 不甚了解,所以有必要对老年人进行性教育。在中国由于过去社会 的封闭和观念上,对性的偏见大多数老年人从未受过性教育,所以 更应该补上这人生的必要一课。以上的一番评论和分析,我们在想 在林林总总的老年工作中,是不是应该赶快加上性教育呢?在我们 沸沸扬扬的性教育工作中,是不是应该普及到老年人呢?尤其是,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么老年人的生活将会很悲惨。 1、老年人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老年人长期受到旧社会的观 念影响,以及过去的传统教育和社会偏见,认为人进入中年后,就应 该对性生活逐渐感到厌倦,”人过40(岁),天过午,50(岁)不同床,6O (岁)不近妇”、”老年人不能再有性生活”、”老年性生活对身体有害” 等,使老年人的性观念、性兴趣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扭曲。甚至认为 老年人的性事肮脏的、可耻的,这是错误的想法。事实上,性是人类 与生俱来的一种正常生理功能,老年人有性的要求和性行为都是正 多。女性到了50岁左右,由于卵巢萎缩、性功能衰退,出现排卵和 月经停止。生殖器官出现退隐性变化:阴道壁变薄或进而萎缩,阴 道变短、变窄,分泌物产生得慢而量少;男性5O岁后,精子逐渐减 少,容易疲劳。知道了生理变化,就不要对这些现象有不安、焦躁、 恐惧等思想负担。可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提高生活质量。老 年期要按照自己的特点来达到性生活和谐,不能同年轻时相比,也 不能仅仅追求达到性高潮,更多的是互相爱抚,而不是强烈地发泄。 老年夫妻的性生活,不能等同于性交,更多的是感情上的依恋,情感 交流是老年人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柱。 3、老年人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不管是日常处事还是对待 性生活这一问题,老年夫妻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来对待, 要具有自我调适能力,保持有节制、和谐的性生活,但应该是重情不 重欲。对老年人来说,性生活不能滥无节制。有的人认为自己年龄 虽大,但仍精神旺盛,性能力维持不变,以性欲强、性要求频繁来显 示自己不老。从而导致体力消耗过大,抵抗力下降,反而使性功能 衰退,使健康受到影响;相反,如果过早地停止性生活,反而会使性 器官萎缩。在生活中,老年人要注意养成好的清洁习惯,一切以健 康为中心。 4、社会各界应该给与老年人这一群体足够的人文关怀 政府 常的生理、心理现象。老年男女部应当破除这种神秘感、性不洁感、 性罪恶感、性亵渎感、性卑下感等种种压抑心理。要知道性生活是 人的权利,也是人之自然本色,”食、色、性也。.,-l生活动既然足伴随 部门提供必要的设施保障老年人能够接受正规的性教育。通过性 教育旨在消除老年人对于晚年性生活的自卑感和羞耻感,使他们了 解保持性功能的必要条件以及如何创造这些条件,从而使老年伴侣 人一生的正常生理活动,它就不会因退休而停止。性生活的幸福是 家庭中夫妻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长寿的因素之一。 因此,没有道理对此感到内疚和羞耻。对老年人来讲,特别是老年 妇女,不应强压自己的性要求,充分认识到老年人有性的要求并不 是丑事和坏,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要防止”衰败心理”,只有树 立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尽情地去享受性爱的乐趣。 2、老年人要了解自身的性生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 身体的结构与功能都不可避免地发生衰退,性功能也不例外。进入 老年后,性功能逐渐减退、性欲降低是普遍的生理现象。但是,性观念、性兴趣和性能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总的来看,男性性功能减 生活得更幸福,更有乐趣,对老年人的性教育渠道除了与成年性教 育相似的途径之外,还可通过老年人活动站、老年大学、敬老院等工 作来进行。 注释: ①黄建南、白皋:老年幸福万宝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2006,第50页. 作者简介:陈国柱(1976-),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师范大学08 级人口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口政策和社会发展;娄- ̄I!I (1985-),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师范大学08级人口学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人口伦理学。 退较女性晚,身体一向健康者,比体弱多病的人性功能减退要慢得 ll8 20l0年12 权威。20世纪5O年代,傅雷提出了”神似学”:”以效果而论,翻译 应象临画一样,所求不在。形l1以而在 申l1 。在此基础上,钱钟书 于6O年代又提出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化境说”.把作品从一国 的矛盾,语言之间的矛盾,译者自身的素质和原作者之间的矛盾,译 者的语言个性与原作者的语言个性之间的矛盾等等。每个译者都 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带着自身的偏见来理解作品的。译者所 处的文化范式、审美标准、文化价值取向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的产物。其次,译者个人的世界观、文学观念、个人阅历、艺术修养、 情感体验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复杂因素 共同作用加之译者主体素质各不相同,创造性叛逆也就成为必然。 译者一般都通过自身的因素,积极发挥和运用主观能动性,对原作 在文字、结构、内容及美学效果等层面进行阐释和重新建构。然而,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处在”忠实”与”叛逆”两难的尴尬境地 中。其实,忠实和叛逆并非是两个极端。”忠实”与”叛逆”构成了翻 译的双重性格,愚笨的”忠诚”可能会导向”叛逆”,而巧妙的”叛逆”可 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引出生硬牵 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从本质 上看,以上两种理论都不过是严复翻译标准的延伸,二者只是从不 同的角度强调”忠实”这个翻译标准。纵观中国的翻译史,译界对翻 译的标准虽不断的标新立异,但始终都以”忠实”为蓝本,以”忠实” 为基调,视”忠实”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总是用”忠实”与否这个标尺 去衡量所有的翻译,翻译界似乎也形成了一种共识一翻译就是”要 把原作的内容确切地完全表达出来,无改变或歪曲的现象,无增添 或删削的现象,无遗漏或阉割的现象”。译作必须忠实于原作,否 则就不算是翻译,起码不是好的翻译。以”忠实”为本成为了传统翻 译思想的主流,传统的文学翻译也不例外。”因此,可以说,在近现 代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准则。 二、文学翻译 什么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特殊语言传达信息的方式。它 能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 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进一 步精辟地阐述到:”文学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 异,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 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 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 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地再现出来,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工作 上的创造性,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 实地复制出来”。然而,文学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字和两种文化,那么, 文学翻译应该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高度统一,而”统一的结果就 是译文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 有时,译者为了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的感 受,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求得整体上的表 达效果,对原文的某些细节进行了必要的改动,所以”译文总有失真 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与此同时, 解构主义通过大量的实践解构了文学作品原意的”确定性”,既然文 学作品的原意是”不确定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原文做到”亦步 亦趋”,所以,译者苦苦经营着的”忠实王国”,经过一般努力之后,没 想到却收获了”背离”的苦果。由此可见,文学翻译为了追求整体的 表达效果而不得已作出一定地牺牲,文学译作的绝对忠实性只能是 译者苦苦追求无限接近却永远也达不到的理想目标。难怪英国2O 世纪翻译理论家J0hn.E Pos ate感叹忠实原则作为真正的翻译美 德”为世人所公认,却不为世人所遵循”。 三、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不是世人不原意遵循”忠实”, 而是没法遵循。因为有太多的因素困扰着忠实地再现原文学作品, 这为成功引入创造性叛逆铺平了道路。最早提出”创造性叛逆“这 一概念的是罗伯特·埃斯卡皮。他在1961年撰写的经典著作《文 学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叛逆”》中指出:”创造性叛逆给原作注入了新 的生命”。他还在自己的名著《文学社会学》中进一步提出:”翻译总 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 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 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创造性叛逆不是违背”忠实”这个 原则,而是将”忠实”进行完美地演绎,赋予原作更强的生命力。在 中国,谢天振是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引入传统译论的第一人。 他在《译介学》中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 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文学翻译中的叛 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 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此后,许钧、孙致礼、杨武能、袁莉 等都从比较文学研究角度对此加以研究,并不断地进行丰富和深 化,他们更多地注重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译者主体的创造性叛逆的 问题。因为,在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两种文化之间 能会显出”忠诚”。中外文学翻译史上不乏叛逆成功的译作。如《圣 经》的翻译就是一个充满创造叛逆的翻译。从口头的相传到各种 语言的译本,从第一本英译本到”钦定本”,无一不是后者对前者的 创造、丰富和发展。又如严复译介《天演论》,在文体上进行了叛逆 性的改造,因为严复明确其读者群是士大夫阶层的人们,于是在文 体上使用古雅典丽、气势恢弘的桐城派古文来翻译原作,完全符合 当时处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士大夫的接受心理的,从而引起了轰动, 为当时的中国传播西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不懂外文的 林纾,在他人的口述之下完成翻译的。我们不难想象肯定有不少翻 译难免不忠实于原作,然而,他却成功地用古文翻译了170余种欧 美等国的小说。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深远的影 响,得到了世人的广泛尊敬 ”创造性叛逆”的介入为文学翻译工作 者们跨越文化的羁绊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叛逆式”翻译 是一种超越”忠实”模式羁绊而”忠实”再现原文的”忠实”翻译策略。 其主要目的是跨越那些无法用”忠实”策略逾越的”文化语言障碍”, 是一种与”忠实”策略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忠实”翻译策略。只 有”叛逆性地翻译”,其译文才能不负原文”神形”,再现文学翻译的初 衷。我们要有必要深入研究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及其 应用价值,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孜孜不倦地探 索。 四、总结 理论上来说,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标准,即即忠实于原文, 译文通顺,文字典美。尤其是”信”一重视原文是最高准则。但在实 际翻译工作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由于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 体,有其特定的艺术境界和给读者提供的美感。所以它的翻译不 是自然的机械的将原语言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要将原作品 的精神、风貌、思想、艺术境界用另一种文学语言形式完美地表现 出来。因此,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创造性手段来满足文学 翻译的要求,创造性叛逆就是文学翻译者的手段。根据上文可知, 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违背”忠实”这个原则,还是将”忠实”进行完美 地演绎,赋予原作更强的生命力,延长原作的生命。其实忠实和叛 逆并非是两个极端。”忠实”与”叛逆”构成了翻译的双重性格,愚笨 的”忠诚”可能会导向”叛逆”,而巧妙的”叛逆”可能会显出”忠诚”。因 此,在翻译实践中,不仅要遵循翻译原则,它能指导翻译的方向。但 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适当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且是必需 要的,它会使译文更好地再现原文、”忠实”原文。翻译界对文学翻 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深入研究势必会对翻译事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翻译的质量将会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书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钱钟书.林纾的翻译fA】.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l984. 【3】许钧.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秦添婴,女,汉,安徽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 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l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