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下列四种结果的成因中,属于植物细胞呼吸强度变化的是( ) A.在白天和夜晚的相同时间内,棉苗的吸水量有差异 B.在白天和夜晚的相同时间内,棉苗对的吸收量有差异
+
C.在相同的时间内,棉苗吸收K的量与吸收的量有差异 D.在相同的时间内,棉苗吸收水的量与吸收的量有差异
【答案】B
【解析】白天和晚上,植物吸水量的差异是由蒸腾作用造成的,与细胞呼吸强度无关,故A错误;Ca2+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由于白天和夜晚的温度不同,从而酶的活性不同,呼吸作用的强弱也就不同,故B正确;吸收K+和吸收Ca2+的差异是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造成的,故C错误;吸水是自由扩散,吸收Ca2+是主动运输,它们的差异与细胞呼吸强度无关,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洋葱是中学生物学实验常用材料之一,下图为用洋葱进行实验的部分步骤及某同学在实验中绘制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模式图。(注:只画出洋葱细胞中部分染色体),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提取洋葱叶片(提示:与新鲜菠菜叶片中的色素种类和含量相同)内色素时的研磨步骤,研钵中除了加无水乙醇外,还需加入的化学试剂有 ; 图中②表示同学们制备的符合要求的滤纸条及画出的标准滤液细线,甲同学将该滤纸条放入层析液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上没有出现色素带,用同一层析液做实验的乙同学的滤纸条上色素却分带明显,甲同学实验失败的原因最可能是 。乙同学的滤纸条上色素带呈蓝绿色的色素名称是 。
(2)图中由③~④的主要实验步骤是解离→ → →制片。⑤表示在低倍镜下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时的一个视野,若要在高倍镜下清晰观察到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将装片向 方向移动,使符合要求的细胞位于视野中央,此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 。请按照在细胞周期中出现的时间先后,写出分裂期的细胞进行分裂的顺序 (填字母)。
(3)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用0.3g/mL蔗糖溶液(加一些红墨水)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表皮细胞 部位呈红色。 【答案】(12分)
(1)二氧化硅、碳酸钙(2分);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2分);叶绿素a(2分); (2)漂洗;染色; 右上;1:2:2; A→D→C→B; (3)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
【解析】(1)提取色素还应加入有助于研磨充分的二氧化硅和保护叶绿素的碳酸钙,同样的层析液甲同学实验失败的原因最可能是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色素溶解到了层析液中,蓝绿色的色素是叶绿素a。
(2)制作装片主要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过程,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由图可知该细胞在右上方,显微镜下的像是倒立的故应向右上方移,此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1:2:2,由图可知A染色体散乱在细胞中是有丝分裂前期,D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应是中期,C着丝点分裂移向细胞两极,应是后期,B在细胞的每一极形成了新的细胞核应是末期,E是分裂间期,故分裂期顺序应是A→D→C→B。
(3)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在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会充满外界溶液,而原生质层具有活性不允许红墨水进入原生质层。
【考点】本题考查色素提取和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识别分析能力。
3. 已知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如右下图所示,则下列哪种物质有其相同的运输方式 ( )
A.K B.H2O C.甘油 D.脂肪酸
+
【答案】A
【解析】分析图形该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且需要消耗能量,说明物质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K+是通过主动运输通过细胞膜的,故A正确;H2O是通过自由扩散进行跨膜运输的,故B错误;甘油是通过自由扩散进行跨膜运输的,故C错误;脂肪酸是通过自由扩散进行跨膜运输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 把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离 B.说明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
C.说明蔗糖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 D.此时细胞液浓度较质壁分离前小
【答案】B
【解析】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故A错误;因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收缩较多,从而发生了质壁分离,故B正确;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故C错误;由于细胞失水了,所以此时细胞液浓度较质壁分离前大,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 关于图中序号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示过程都需消耗ATP
B.只有①所示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①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与过程②有关
【答案】B
【解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①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②协助扩散。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B正确。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进入细胞;C错误。氨基酸进入细胞为主动运输,与过程①有关;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6.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情况是( )
【答案】B
【解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细胞液失水浓度逐渐增大,复原细胞液吸水浓度逐渐下降,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7. Na+-K+泵是一种常见的ATP驱动泵(如图所示),是在动物细胞的能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载体,也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
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载体不一定能催化ATP水解,但一定能促进物质的运转
++++++
B.Na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Na和K通过Na-K泵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同
++
D.Na-K泵对维持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该载体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故A错。二者都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都是主动运输,
故B错。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故C错。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Na+浓度,而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K+浓度,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8. 已知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哪种物质有其相同的运输方式
A.K B.H2O C.甘油 D.脂肪酸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是丛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ATP提供能量,此种运输方式是是主动运输,K属于主动运输。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9. (10分)如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生物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这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 相对应([ ]中填“甲”或“乙”,下同)。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
+
(3)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心脏对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对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 ] 的活性。
(4)柽柳是泌盐植物,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根据下列实验设计进行证明。 ①实验步骤
+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K的溶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 。 c.一段时间后测定 。 ②实验结论:
+
a.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 。
+
b.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 乙组(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则说明 。
【答案】(1)甲 磷脂分子 (2)被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3)乙 载体蛋白 (4)①b.抑制细胞呼
+
吸 c.两组植株根系对K的吸收速率 ②a.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b.大于 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析】(1)细胞膜含有甲磷脂,根据相似相容原料,故脂质小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2)②途径需要细胞膜载体蛋白协助,不需要ATP,为协助扩散。(3)细胞膜不同离子和分子的载体
种类不同,故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乙载体蛋白活性,影响心脏对Ca2+的吸收。(4)①b.根据实验目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是是否需要ATP,故ATP(细胞呼吸条件)为自变量,吸收速率为因变量。故甲组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抑
++
制细胞呼吸。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K的吸收速率。②a. 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
+
率相同,说明都不需要ATP,为被动运输。b.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大于乙组,则说明需要ATP,为主动运输。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和实验设计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力。
10. 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活,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物质交换。下列对图中物质出入细胞的两种
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协助扩散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B.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的转运速率与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 C.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需要转运蛋白的帮助
D.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将物质从浓度高一侧转运到浓度低一侧,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被转运物质浓度较小时协助扩散的转运速率高,但是超过一定浓度后,自由扩散的转运速率高,故A错误;自由扩散的转运速率与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而协助扩散则不是,还与载体的数量有关,故B错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故C错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都不消耗能量,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 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下图。若将处于b浓度
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先增后减
【答案】B
【解析】在保持细胞存活的状态下,萝卜条放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渗透失水,且蔗糖溶液越大,失水越快,萝卜条的质量将越小。从图像中可知,在b 条件下,萝卜条已经失水,再入到较低浓度a的溶液中,细胞会吸收一定时的水分,故体积会有所增大,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2. 如下图所示,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细胞色素c(相对分子质量1.3万道尔顿的蛋白质)的水溶液(红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经过一段时
间后,实验结果是
A.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B.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C.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答案】D
【解析】水分子能够透过半透膜进行扩散,而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图中半透膜的a侧溶液浓度大于b侧溶液浓度,所以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b侧向a侧扩散的速度大于由a侧向b侧扩散的速度,最终表现出a侧液面高于b侧液面。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所以a侧为红色,b侧仍为无色。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3. 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进行分析,下列叙述中不能得到证实的是 A.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处于生活状态
C.细胞液和周围溶液的关系 D.溶质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答案】D
【解析】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水分子自由通过,蔗糖等不能通过,A可以证实;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前提是活细胞,即细胞处于生活状态,B可以证实;要实现这一过程莫两侧即细胞液和周围溶液要有浓度差,C可以证实;此过程探究的是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D不能证实;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 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答案】C
【解析】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液泡中水分流失,液泡变小,紫色加深,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是无色的,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发生分离,C符合,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 下列能使ADP含量增加的过程是 A.胆固醇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B.乙醇被吸收进入胃上皮细胞
+
C.K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D.人体的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答案】C
【解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其中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能量由ATP水解成ADP的过程中释放,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胆固醇、乙醇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都不需要能量,故ABD错;钾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故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运输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6. “人造细胞”是用羊皮纸或火棉胶等半透性膜材料做成的一个密闭的囊,囊里面装了等量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假设有三个这样的“人造细胞”,分别用A、B、C表示,它们的蔗糖溶液浓度分别是10%、20%和30%。其中A、B的外面套一金属网笼,C的外面没有套金属网笼,如图:把三个“人造细胞”同时放在蔗糖溶液的浓度为15%的玻璃槽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三个“人造
细胞”的变化分别是( )
A.A变大,B稍微变小,C不变 B.A变小,B稍微变大,C不变 C.A变小,B稍微变大,C变大 D.A变大,B稍微变小,C变大 【答案】C
【解析】A中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体积变小,B中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但由于金属网笼的保护作用,故体积基本不变或略变大,C中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体积增大,选C。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7. (14分)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图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指出 A 、 B 、 C 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 A 是___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__, C 是______________。
(2)上述三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醇、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2)C 主动运输需ATP,呼吸抑制剂抑制细胞呼吸减少ATP (3)自由扩散 主动运输
【解析】(1)图A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图B是协助扩散,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浓度差和载体,与能量无关;图C是主动运输,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2)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才能进行,加入呼吸抑制剂抑制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减少,主动运输的速率降低。(3)乙醇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主动运输。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8. 某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运输,该过程( ) A.没有载体参与 B.为自由扩散 C.为协助扩散
D.被动运输
【答案】D
【解析】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运输,属于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区别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而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 将红甜菜根的切片,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一段时间,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h,获得相应的浸出液。测量其中花青素的吸光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细胞膜通透性与处理温度成正比 B.温度低于40℃的溶液中没有花青素
C.花青素运输受膜上载体活动影响,温度越高活动越强 D.60℃处理后,膜通透性大大增加
【答案】D
【解析】将红甜菜根的切片做如题所述的处理后,获得的浸出液中花青素的吸光度高,则浸出液中花青素的含量高,说明膜的通透性大,由图可知,处理温度与浸出液中花青素的吸光度不成正比;在温度低于40 ℃的溶液中,膜的通透性与温度变化关系不明显,只有较少的花青素透过膜结构进入浸出液,而不是没有花青素;温度高于50 ℃时,膜的通透性发生明显变化,通透性大大增强,花青素进入浸出液,可能是膜的结构在高温时被破坏;图中说明,60℃处理后,膜通透性大大增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温度对物质运输影响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0. 下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 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 ( )
A.Na
+
B.K
+
C.胰岛素
D.CO2
【答案】B
【解析】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层磷脂分子上,图乙所示物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且消耗
+
ATP,应为主动运输。图甲中K逆浓度梯度由细胞外运至细胞内,应为主动运输。胰岛素是非跨膜运输。选B。
【考点】本题从物质运输的角度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1. 将下列活细胞放入浓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是( ) A.分生区细胞 B.人的红细胞 C.种子的胚细胞 D.根毛细胞
【答案】D
【解析】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故D正确;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种子的胚都是不成熟的植物细胞;红细胞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发生质壁分离的材料,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2. 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 ( ) A.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B.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C.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D.细胞壁、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
【答案】B
【解析】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选B 【考点】本题考查原生质层概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
23. 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能正确表达细胞吸水速率变化过程的是( )
【答案】C
【解析】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逐渐减小,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下降,因而吸水速率逐渐减小,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对质壁分离复原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24. 以洋葱表皮细胞为材料,分别用不同的溶液加以处理。m时用开始用不同溶液分别处理洋葱表皮细胞,n时用清水处理之前被处理过的洋葱表皮细胞,测得的洋葱表皮细胞原生质体体积的
变化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溶液后,发生d曲线的变化,则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浅 B.发生b曲线变化,加入的溶液可能是尿素
C.对于a曲线加入溶液后,再用清水处理没有变化,证明细胞已经死了 D.若用大肠杆菌为材料,则变化曲线和c曲线类似
【答案】B
【解析】加入溶液后,发生d曲线的变化,表明细胞失水,则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A项错误;如果溶液是尿素溶液,刚开始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但尿素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内,故一段时间后,由于尿素进入导致细胞液浓度加大,细胞又开始吸水,B项正确;a曲线表示加入溶液后细胞吸水,表示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由于植物细胞存在细胞壁,限制了细胞的进一步吸水,故原生质体体积增加一段时间后不再变化,C项错误;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25. 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右下图。你认为这3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 )
A.A>B>C
B.AC.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