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在线 试析《庄子·德充符》之“德" 沈文秀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德充符》中描写的畸人形象,说明人的本真不在于形骸,而是内在精神的修养,庄子思想中的“德”是 本源性的德,即得“道”之德,人通过修“德”才会达到“道”的境界,即做到安时处顺、不与物迁,安之若命、不为 物所役,体现出“和”的特点,即内心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 关键词:德;道;和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决定着天地万物 庄子之“德”的特点是“和”,“和,谐也。”(《广 的存在和发展,但道不是强制施行于万物,而是以自然无 雅》),“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广韵》)“和” 为的方式作用于万物,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道”的 体现了中国审美理想,是中国人文精神和人生哲学的重要 境界。《德充符》中描写的畸人形象,说明人的本真不在 内容。“和”字最早出现在《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律 形骸之中,而是内在精神的修养,人通过修“德”才会达 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J]42《国语》中 到“道”的境界,庄子思想中的“德”是本源性的德,即 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9 的思想,“和”是把各种不同 得“道”之德,即做到安时处顺、不与物迁,安之若命、 的事物综合起来,在差异中求得统一,才能发挥更好的作 不为物所役,内心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达到“和”。 用一一“生物”。《论语》提出“礼用之,和为贵”[318“君 金文中已有德字,如“正德”《大盂鼎》,“共明德”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1141,“和”即尊重差异,能 《叔向父》,《尚书》中强调“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 包容万物的不同,《礼记》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Ⅲ 主张“明德慎罚”【lJ ”,指品行、品德,《左传》中有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口],指恩德、德行,《论语》 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和”是人的情感的恰当的表达。庄子认为“德”是人的 是吾忧也。”[3]6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自然本性的流露,是人的最高的修养境界,这“最高修养 [3]68,指人的品德修养,侧重于善,《老子》中“德”的本 境界的特点是 和’,即和谐圆满之意,实际也就是涵养和 源是“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41109“道生之,德畜 保持淳朴的自然本性。” ” 真正达到德的人,就表现为一 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是 种“和”的状态,“德者,成和之修也。”有德之人其内心 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奠之命而爵 能达到这种平和宁静的状态,“和”是自我内心情欲的调 自然。”[41212万物运作离不开“道”,“道”体现于万物 和,不为外物所役,不与物迁,与万物相融合,达到“万 便是“德”,“道是普遍流行的,德是一物之所得;道是万 物为一”的境界,是体道成德的一种生命境界。 物之根据,德是一物之根据;道是总,德是分;道与德分 参考文献: 而有别,合而为一,本无间隔。”[51135 [11《尚书译注》王世舜译注,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 ]《德充符》中描写了形体残缺、相貌丑陋的畸人,但 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聊城,1979年。 都是有“德”之人,重视内在精神的修养,兀者王骀能做 【2]《左传选评》王维堤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 2005年,第116页。 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之物化而守其宗也。”[6】, [3]《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 不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不随外物变迁,且“不知耳目之 [4] 老子释义》卢育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 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 1987年。 其足犹遗土也。”兀者申徒佳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5]《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为有德者能之。”,恶人哀骀它在孔子看来是一个“才全” 版社,北京,2010年。 而“德不外露”之人,游说者囤跛支离无唇和瓮盎大瘿虽 [6]《庄子浅注》曹础基著,中华书局,北京,1982 然形貌极其难看,却受到君王的喜欢,是由于其“德有所 年,第73页。(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出于此书) 长而形有所忘”,陈鼓应先生认为:“德充符篇,主旨在于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商务印书馆,北京, 破除外形残全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籍许多残畸之人 第89页。 为德行充足的验证。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 昀《感悟庄子一‘象思维 视野下的<庄子>》,王树 谓之‘德’。” 因而,庄子描写这些畸人形象是要说明人 入,李明珠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2006年,68页。 的本质不在于外在形体,在于人的内在精神。儒家思想中 [9]《国语正宗》刘倩,鲁竹著,华夏出版社,北京, 的“德”指人的品德和德行,要求个人通过修身要有用于 2008年,第285页。 社会和他人,外化为忠孝仁义等道德礼仪规范,而“庄子 【lO]《四书》,崔丽点校,民族出版社,北京,2004 倡导的‘德’,实质上是 得’即‘得道’。就是说‘德 年,第22页。 充’者乃是得道之人。因此,庄子倡导的‘德充’实质上 作者简介:沈文秀,女,甘肃漳县人,华南师范大 乃是 道充,,,『81 学美学专业研究生,现工作于甘肃省漳县第一中学。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http://www.bfwx.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