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讲授为主,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多媒体辅助教
学法,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展示药材,图文并茂。案例教学法,在每章节的概述部分讲完后可插入案例教学,引入具体中药的讲解。观察教学法,将药材或饮片带入课堂,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中药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能更好地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除以上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还会用到角色扮演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3.3教学效果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来源于同行、社会、学生的三方评价。同行评价包括教师互评、学校督导评价,教评学。社会评价来源于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评价有学评教、学生考核评价。
学生的考核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占40%,包括课堂考核,课外考核,实验考核。终结性评价即是期末考试,占60%的比例。4教学保障
4.1师资队伍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现有教师6名,5名理论教师,1名实训教师。其中职称结构:高级2人,中级2人,初级2人。年龄结构:40~50岁1人,30~40岁3人,20~30岁2人。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2人,学士3人。同时有临床药师1人,执业中药师3名。本教学团队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均合理。4.2实训条件有稳定的校内外实训点,校内有中药标本室、中药药理实训室、中药炮制实训室、中药调剂实训室、模拟药房,校外有学校附属医院、市中医院、一
树药业等,均能满足本课程学生的实训需求。
4.3教学基础中药学课程在2014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此期间,本团队教师主编和参编了规划教材,在教学内容,考核习题等方面都做了调整,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习题库、课件等教学资源方面更加完善和标准化。另外在今年的首届省级中药技能大赛中,中药专业的两名学生取得了二等,三等奖的好成绩。5课程特色与创新
本课程特色与创新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校际合作,主编规划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分为四大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板、技能模块、知识拓展模块。第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药性理论为主线贯穿于整个中药教学的始终;注重将传统教学、传统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研究知识相结合;同时寓教于乐,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参考文献
[1][2][3][4]
孙必强.“发散风寒药”说课稿教法与学法的优化设计[J].光明中医,2009,24(11):2217⁃2218.198.
邱佳,李飞雁.浅谈高职高专《中药学》教学体会[J].卷宗,2015(8):王海莉.中药学实验教学认识与探讨[J].中医教育,2014,33(4):43⁃45.李飞雁.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收稿日期:2017⁃11⁃10修回日期:2018⁃03⁃17)
临床用血机构输血科的规范建设与培训
吴敏华,陈妙婵,蔡葵△(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目的规范全市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和管理。方法通过分析佛山市各个医疗单位的输血
科(血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培训。结果在输血科的培训过程中加入法规普及,输血科建设,急救用血机制的建立等理论学习,以及开展血型、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实践技能学习。结论各医疗机构通过这次培训,对输血科如何建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思路。
【关键词】输血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查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8.25.0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5519(2018)25⁃0049⁃03
2016年,输血医学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成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输血治疗目前在临床应用上仍然无可替代。但是,不少基层医院输血科(血库)的建设良莠不齐,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储血、配血、发血的阶段,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疑难案例的解决方法以及标准化的实验室操作流程。因此,必须对本地区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院)输血科(血库)展开规范
△
化培训,了解输血科的合理分区布局、设备配置、管理
制度及各项实验的规范操作,以保障临床科室的用血安全。
1教学目标
通过培训(如图1所示),使全市医疗机构规范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和管理。熟知输血科管理各环节的要求和制度,掌握血液管理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进
通信作者,E⁃mail:ckui1499@163.com
·50·现代医药卫生2018年8月第34卷增刊1JModMedHealth,August2018,Vol.34,Suppl1
输血科的规范
建设与培训
理论学习
实践技能学习
现状分析及法规普及输管科建设的持续改进
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
急救用血机制
的建立疑难实验解决
探讨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图1输管科的规范化建设与培训内容
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输血技术规范》,确保临床输血安全。22.1
理论学习分析现状
分析佛山市各个医疗单位的输血科
等多部门多环节,项目参与人员多,跨度与难度大,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与难点。PDCA循环模式进行输血科管理,职责清晰、针对性强、多部门各环节管理到位,可有效地推进输血工作制度的落实,降低输血工作不规范,持续改进效果明显等优点[1]。根据PDCA循环理论,在输血科管理中应按如下步骤执行:(1)选定临床用血管理质量监控目标;(2)分析输血科管理质量监控目标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并根据主因提出整改措施并执行;(3)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检查执行情况;(4)分析、总结和处理。2.4
急救用血机制的建立
在输血科(血库)工作中,
无可避免遇到紧急用血的问题,创伤1小时是最佳的有效救援时间,因此,及时快速的输血时抢救病人的关键[2]。输血科保证血液在及时准确地发往临床科室,达到效率与安全两不误非常重要。根据PDCA循环管理理论,分析各医院紧急用血时各个环节的耗时长短,找出主要耗时的步骤作为改善的重点。如针对部分医院血型结果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可通过医生在血型栏填写“已抽血”后直接送输血申请及输血科在配血相合后、出库前立即通知护士取血等方法应对。针对部分医院急诊血型与交叉配血分地检测的问题,可采用急诊患者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统一在输血科进行检测的方法解决。2.5
输血科(血库)疑难实验解决探讨
针对部分医院
存在人员培训不到位的情况,必须加强“红细胞血型与安全输血”的相关知识。通过理论学习了解红细胞血型的定义、种类及其与安全输血的重要关系,掌握ABO和Rh血型系统的特点及定型,了解意外抗体检测有何
(血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为后面的针对性的教学提供铺垫,才能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目前基层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布局不合理;(2)人员培训不到位,大部分医院的输血科人员培训只有理论培训,缺乏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3)设备配置不足,未符合标准要求;(4)没有按时做好临床用血计划;(5)部分医院输血科的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制度执行力度不足;(6)血制品存放方法不规范;(7)输血申请单不完整,血袋回收记录不全。2.2
法规普及
针对目前各个医院存在布局不合理,
血液存放不规范,输血申请单不完整等问题,其原因与对目前输血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不熟悉不无关系,因此必须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以相关法规作为社会规范,指导全市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并提供评判、衡量的标准。目前输血相关法规及行业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运输要求(WS/T400⁃2012)》《血液储存要求(WS/T399⁃2012)》。2.3
等级医院输血科建设的持续改进
针对目前各个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在执行输血相关制度、规范技术操作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提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出整改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而且临床用血管理,涉及临床各科、输血科、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
现代医药卫生2018年8月第34卷增刊1JModMedHealth,August2018,Vol.34,Suppl1·51·
临床意义以及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的意义,以提高学员对红细胞血型相关检测技术的重视和安全输血的意识。2.6
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针对
部分医院存在缺少仪器操作规程和项目操作规程,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不完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没有规范的操作,没有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间质评等问题,必须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包括:(1)建立质量体系文件,质量体系文件要覆盖临床输血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和记录。各类型的文件正式实施前,应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并必须对文件应定期进行评审;(2)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实验室各种记录包括室内质控实验、血液入库检查相关记录、血袋回收记录、输血反应记录、会诊记录等,必须完整详细;(3)实验室的建设达标,实验室的各个设备必须达到输血科业务工作的需求;(4)实验配置及质量控制,输血相容性检测各个环节必须通过行业标准审定;(5)临床用血的监管,主要是输血申请单的审核,申请单的内容是否填写完整、是否符合输血适应证,申请医生和审核医生签名达标、齐全等。3
实践技能
部分医院人员培训不到位,只有理论培训,缺乏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甚至部分医院血型鉴定只做正定性,交叉配血只做盐水法等问题,必须加强输血科各实验的技能培训。3.1
血型鉴定
仅采用正定型不易发现如试剂问题、
类B现象、红细胞自凝、亚型或疾病因素导致的抗原减弱,用反定型可弥补正定型的不足。教学过程演示盐水法和微柱凝集法,盐水法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强和结果清晰等优点。是目前基层医院急诊配血时交叉配血试验比较理想的方法。并且在疑难血型时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和加大标本量处理。微柱凝集法是一种灵敏、安全的血型鉴定技术,准确性较盐水法有较大提高,对于提高血型检验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成本略高于手工盐水法,可应用于住院患者血型鉴定[3]。3.2
抗体筛查
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会造成急性
或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破坏输入的不配合的红细胞或缩短其寿命,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轻则影响治疗效
果,重则危及患者生命。筛查及鉴定不规则抗体对临床安全输血中有重要的意义[4]。教学过程演示凝聚胺法和微柱凝集法。凝聚胺法节约了实验时间,其操作方法简便,快速,但有可能导致抗体的漏检。微柱凝集法灵敏度高、结果更准确,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小,是目前输血检查的推荐方法。3.3
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
据。目前基层医院多只做盐水法配血,容易导致IgG类型的抗体漏检。教学过程演示凝聚胺法和微柱凝集法。凝聚胺法具有灵敏度较高、反应迅速、操作便捷等优点[5],是目前基层医院及急诊配血时交叉配血试验比较理想的方法[6]。微柱凝集法结果更准确,交叉配血时相较于凝聚胺法灵敏度要高出1~5个滴度,能捕捉到十分微弱的抗原抗体反应。操作易掌握、结果稳定、重复性好。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小。标本用量少且保存时间长。增加了孵育步骤,减少了冷凝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7]。4
讨
论
本文对输血科(血库)的规范建设与培训的具体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学员通过这项培训了解到输血科的合理分区布局、设备配置、管理制度以及各项实验的规范操作。各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均表示收获很大,对输血科如何建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思路。
参考文献
[1]刘玉玲丛,2016.,用14(PDCA10):7⁃8.
循环法进行输血管理的效果评析[J].当代医药论[2]贾中华,析[J].宜春学院学报,陈素花.临床用血管理模式对急救用血所需用时的影响分2012,34(4):84⁃85.[3]学与临床,袁碧和.卡式微柱凝胶方法在血型鉴定中的应用及价值2012,09(15):1838⁃1839.[J].检验医[4]甘肃医药,刘永朱,张银华2014,33.(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5):363⁃364.[J].[5]医药,关建勇2016.浅析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越性,11(18):274⁃275.
[J].中国实用[6]杨庆贤,检验医学与临床,陈江林,王琨2015.,微柱凝集法与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结果分析12(7):1024⁃1025.[J].[7]
9刘静(17).: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271⁃272.
[J].中国实用医药,2014,
(收稿日期:2017⁃12⁃11修回日期:2018⁃03⁃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