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生产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蚕桑文化始于江南,海盐历来是蚕桑生产发达地区之一。东晋海盐籍著名文学家干宝《搜神记》即有传说记载。地方史志记载:明清时“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桑。”蚕农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蚕桑生产紧密相关,因此在海盐农村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活动。
走进百步镇农丰村,你会看到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世代村民以农耕养殖为主要生活来源,蚕桑养殖自然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经历代蚕桑生产的长期积淀,也流传下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蚕桑民俗文化事象。祈祀蚕神、轧蚕花求丰收、点蚕花灯、诸多生活、语言禁忌等。农历四月“蚕月”走进我们农丰村,这里便活跃着与蚕相关的民俗活动。栽桑、养蚕、缫丝、织布、等蚕桑等传统技艺,也是代代相传。早年我们村里养蚕分四季:春蚕、夏蚕、中秋蚕、晚秋蚕。正月初一的早上,蚕妇起床后和往常一样先要扫地,但这天的扫地与平日里完全不同,平时扫地,扫帚从里往外扫,而这天扫地时,扫帚必须从门头往里面扫,俗称“扫蚕花地”蚕农们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上一日,年三十夜里点过了“蚕花灯“,家里沾上了种种蚕花宝气,如果扫帚往外扫会把蚕花宝气扫出去。清明过后不久村民们就迎来了一年中第一季蚕宝宝——春蚕,辛勤一个多月后便能带来丰收。
自2010年10月,蚕桑生成习俗就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保留蚕桑生产习俗和传统缫丝技艺还是尤为重要的。每当蚕种来临之际,村长就召集村中蚕农来到文化礼堂开会学习,老一辈蚕农传授养蚕的经验和注意事项。蚕妇们还会跟我们讲有关蚕桑生产习俗的典故和《蚕花娘娘》的故事。农丰村民族舞蹈队的姑娘们根据养蚕的整个过程编排了舞蹈《蚕花情》。在镇、村文艺演出中频繁参与,向观众朋友们表达了对蚕桑生产解不掉的情缘。
蚕桑生产既是一份产业也是一项传统技艺,我们应该要保存并发展下去。而经济发达的今天,虽然有少部分农户依然保留着缫丝、古老的织布机等传统设备。但是要想看到她们坐在织布机上随着梭子的穿行,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翻出像白雪一柔软轻盈的丝被那是根本不可能了。传统技艺的流逝,对于我们现在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可惜,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矛盾日渐凸显的今天,蚕桑业的困境重重。
虽然如今对大多数农户家庭来说,养蚕只是“带带过”,曾经因为蚕桑生产地位而生的各种信仰、风俗也随之趋于濒危,但是悠久的蚕桑历史、与育蚕有关的习俗、蚕乡独特的蚕桑文化已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中,且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百步镇 农丰村 文化管理员徐珊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