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海南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海南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提要:追溯海南海洋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海南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战略。

关键词:海南;海洋文化;开发战略

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理解、把握、开发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成果。而海南海洋文化,则是缘于海南海洋而生成的区域性文化,是别于其他区域性海洋文化的具有热带海洋与热带海岛性的特色文化形态。它是人们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南海洋,在历史与现实的开发利用海南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涉海型物质成果、制度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①在漫长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海南形成了独特丰富的海洋文化,继承了母体文化的精华,并伴随着人们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活动,千百年来不断发展和丰富,成为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海南海洋文化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扼南海交通要道,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为远洋航行的各国船舶提供补给、维护保养等服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人员和物资往来频繁,文化信息丰富,同时海南居民也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随着2010年1月正式迈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步伐,海南海洋文化迎来了新的现代化的气息,海南海洋文化的发展也充满了活力与动力。

(一)海南海洋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海南海洋文化,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海洋文化之花”。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海南自古就绽放着一朵灿烂的古代海洋文化之花。海南古代海洋文化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三亚落笔洞文化遗址。海南古代海洋文化的繁荣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后。早在汉代起始,陆上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开辟了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到欧洲部分国家的陆上“丝绸之路”。同时,汉代还开辟了以南海为中心,向周围国家乃至欧洲、非洲等地区通商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特别是西沙群岛,就处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航道要冲之处。到了唐宋时期,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进入空前繁荣阶段,祖国大陆文化与西欧文化的交流,同时影响

着海南古文化——海南远古海洋文化的发展。海南考古学家在海南岛西部的临高、儋州、乐东、昌江、东方等市县发现的汉代古墓葬及随葬品,还有出土的大型汉代青铜釜和北流型铜鼓,以及西沙群岛及其海域打捞出来唐宋陶瓷器如青釉、青白釉、龙泉青釉等,都证明了这一史实。另外近年来在海南三亚市的梅山、蕃岭坡、回新村和陵水县的干教坡、福湾等沿海一带发现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文物有珊瑚石墓碑和珊瑚石人像,其制作雕刻工艺比较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典型的海南海洋文化艺术的代表。

(二)海南海洋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海南海洋文化,由于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较明显的是海洋生活习俗、生产习俗以及宗教信仰文化方面。在衣饰方面,受海洋环境的影响都带有“海”的特征;在饮食方面,由于靠海,多食鱼,海南临高县渔民,每年春季鲜鱼上市,家家都要“腥腥锅”,除吃熬鱼之外,多喜欢大如拳头的鱼包子、鱼丸子和鲜鱼面等等;在居住和交通方面,由于男人经常要出海打渔,女人和孩子便住在了船上,主要的交通工具也就是舟、船等之类。渔业生产方面的船具、渔具以及捕捞等经过历史的发展,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另外在海洋信仰方面,海南海洋文化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特点,如渔民传统的妈祖信仰。在古代,天后庙就遍布海南岛城乡,尤其以城镇商业区为多。早期的海口市,在今天的中山路、水巷口和白沙门一带都建有天后庙,香火很盛。此外,现在海口琼山区的整峰会馆,琼海市嘉积的福建、南顺、潮嘉、五邑、东新等会馆内,都供奉天后圣娘,在儋州的王五、临高、乐东县和西沙群岛等地,也都建有颇具规模的天后庙。另外除了这些还有岸上信仰、船上信仰等等其他海洋文化表现方式。

二、当前海南海洋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南海洋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既有海洋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鲜明的地域色彩。由于构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随着外部政策、经济、社会等环境的变化发展,海南海洋文化呈现出先进性与保守性杂揉混和的形态。当前海南海洋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传统海洋文化特别是传统民间艺术缺乏时代性,脱离现实生活。一是内容陈旧,缺少反映当下世界、国家和当地实际的内容,也缺少反映人们现实追求的内容。如有些传统曲艺或民歌,绝大部分内容取材于古代或过去的生活与故事,根本就引不起年轻人的兴趣;二是所使用的语言,如一些地方曲艺、民歌、歌曲所使用的语言,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的古方言,深奥难懂;三是表现形式简单落后,如有些传统舞蹈,只有几个简单的动作;有些歌曲,无论是唱腔还是唱式,都相当简陋,没有现代感,难以对人尤其是年轻人产生吸引力。这些现象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其特有的凝聚、调节功能也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二)有些传统海洋文化尤其是有些民俗文化,其内容存在糟粕,封建意识、宗法观念非常浓厚,甚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和原则相违背,其表现形式也与

现代文明社会很不协调。如一些祭祀风俗,迷信色彩很浓,其所强调的“入土为安”思想也与政府殡葬改革的举措相抵触。又如,年例文化在海南很有特色,虽然主题是反映宗族或家族的团结及富裕生活,涉及到风俗、饮食等多个方面,但其表现形式,包括游神、拜祭列祖、大吃大喝等,与现代文明社会很不协调。

(三)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形势下,海南的滨海旅游、涉海会展、涉海体育休闲、涉海工艺以等方面的资源开发显得力度不够、开发不平衡。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整体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大部分的资源的开发只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少数地方,而一些偏远地区的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时在这些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曝露出了种种的问题,如在硬件上有些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软件上专门性的人才比较匮乏、管理水平也需要提高等等。

三、开发海南海洋文化资源的策略

(一)增强海洋文化意识,提升海南海洋文化精神

海洋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只有与开放性、外向性、开拓性、包容性很好地结合,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进而被广泛认同。这需要我们在合理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机渗透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更需要我们全方位的开放,广泛吸收现代文明成果,使海南海洋文化保持自我更新发展的强劲生命力。海南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要吸纳、汇聚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海洋文化因子。建设国际旅游岛,必然要在国际经济循环的大格局中,越来越多地拥抱和融入海洋经济,在与海洋互动中、与发达沿海城市的交流中,加深对海洋及其伴生的经济的认识、反映、利用,感受海洋的博大宽广,感受海洋文化的兼容并包,从而有效吸纳、汇聚世界海洋文化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优秀文化因子,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