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标幽赋讲稿2010-9-26

来源:爱够旅游网


序曲

个人简介

张永臣(1968.2~),获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副教授,经络腧穴教研室主任,山东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研究方向:针灸经典和临床应用研究。

个人学习经验

本科阶段:吃透课本、死记硬背、多做习题。

研究生阶段:多读书、多随诊、多练笔。

推荐必读针灸书籍

1《针灸学解难》李鼎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三版)。

2《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黄龙祥著,华夏出版社。

3自选一本古籍,读书笔记、读书报告、发表论文。

开篇:《标幽赋》学术思想简析

一、窦汉卿简介

二、《标幽赋》论针法

三、《标幽赋》对腧穴学的贡献

四、《标幽赋》论针灸禁忌

一、窦汉卿简介

《标幽赋》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医家窦杰的著作,后更名窦默,后又任元世祖时昭文馆大学士、太师等职,故又有“窦太师”之称。

窦默,早名窦杰,字汉卿,生于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卒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广平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针灸学家。早年师承王翁(方脉之书)、李浩(穴之秘者)、山人宋之华(少室隐者)(交经八穴)。

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死后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窦杰幼知读书,毅然有志。元兵伐金时为元兵所俘,同俘者皆被杀害,惟窦杰逃脱归乡,家破母亡。南走渡河,遇医者王翁,与其女婚配,以医为业。转客蔡州,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又走德安,学伊洛性理之书,后北归,隐于大名,继还肥乡。元世祖遣召,默又改名易字,隐而不就。后不得已仕元。其为人乐易,儒风温然,平时未偿品评人物,至论国家大事则面折廷诤,深受忽必烈器重和厚待。

窦默在行医学道中整理师法、总结经验,约在金天兴壬辰年(1232)前后,完成著述。计有《针经八穴》(又名《流注八穴》)、《补泻法》、《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流注指要赋》)四种。后二种为赋体又合称《针经指南》,当时传本不知是刊刻还是手抄,后朱

良能于元贞年(1295)刊行,元至大辛亥年(1311),窦桂芳将窦默著作合称为《针经指南》编入《针灸四书》刊行。

《针灸四书》的编者窦桂芳是建人,他在《针灸四书》序中说:“余先君汉公,以药与艾见重于士大夫。……至元丙子以来,余挟父术游江淮,得遇至人,授以针法,且以《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之书遗,……且喜其姓、字、医术与先君同也。因是作言曰:南北有二汉卿,姓同、字同而为医也同也……”由此可知,至今学术界一直认为的窦桂芳是窦默儿子是错误的。

《针经指南》是中医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部杰作。它对针灸经络、侯气、论针、取穴、标本论治、特定药穴、补泻治疗、禁针、禁灸等均作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概括了窦氏的针灸学术思想和经验。内载《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甚为精要,历来为针灸医家所尊崇,《标幽赋》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幽赋》编入中医高等学校教材《医古文》之中,并为《针灸学》附录收载。

二、《标幽赋》论针法

(一)对《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的理解

1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标幽赋》中指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左手重而多按”,即为在针刺前左手(押手)在穴位上或其周围用力较重、反复按压、爪切。初次针刺、或者惧怕针刺的患者,往往精神紧张,而致筋肉痉挛,进针时会感到局部疼痛,出针时可发生滞针等针刺意外。在穴位上进行爪切、按压等手法,医生和患者进行了肌肤接触,病人可以获得心理上

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励,使患者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从而起到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的作用,有利于进针。

2 减轻进针时的疼痛

左手重而多按,可以探寻穴位的状况,取准穴位,并能宣散气血,减少针刺时的疼痛或不适感。这也符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记载的“凡刺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其机理为切按腧穴可使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充血,末梢神经感应迟钝,皮肤痛阈值升高,故针刺不痛。

3 寻找准确的穴位或病症敏感点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可以感知穴位局部或其周围筋肉的结聚、凸起、凹陷、拘急、弛缓、压痛等敏感点,利于在进针前探明穴位并准确定位,为刺准穴位作好准备。人有各异,病有不同,所以腧穴的状态不同,反应点也不同,临床上进针前要反复按压,在只有找准病症的敏感点,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弹而努之,抓而下之。”此为针刺前对腧穴的扪、循、切、弹、抓手法,可以起到舒缓经气、疏散气血、宣散经脉、舒展表皮,使经脉之气充盈,下针时针尖刺向穴位,保证了取穴的准确性。

《难经·七十八难》曰:“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意为在针刺时,首先用左手按压所针刺的穴位,用手指轻弹穴位处的皮肤,使络脉和肌肤怒张,再用指甲向下切按穴位,待左手感到穴位下有如动脉搏动状的经气到来时,右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均说明了左手重而多按,即寻找病症的敏感点或取准穴位的重要性。

4 促进针刺后尽快得气

左手重而多按,可感知穴位处的皮、肉、筋、脉、骨分布和气血循行等情况,促使经气的聚散,为气速至而速效作准备。针刺前的反复按压,可以使针刺后尽快出现针感;如不反复按压,常见患者进针时的疼痛而无针感。《难经·八十难》曰:“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至,乃出针。”意为左手候经气到来时,右手进针;进针实施针法时,左手感经气来后,右手出针。

在针刺时,左手(押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医者多重视右手,忽视左手,这是不够的。临床上,要谨遵窦氏之言,对左手加以重视,以提高疗效,这与《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

(二)《标幽赋》论得气

原文:

1针刺前准备,以利于针刺后得气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2得气时医者的感觉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3得气、未得气时的措施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4得气快慢与疗效的关系

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简析:

1、治神利于得气

得气,也称针感,是针刺治疗中很关键的一个阶段,是一切补泻法的基础,或者是一切补泻法实施的前提,要使达到针刺顺利得气的目的,首先必须做好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终始》曰:“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关于治神,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为病者之治神,二为医者之治神。

《标幽赋》中指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此即为窦氏所讲的病者之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窦汉卿谨遵经旨,要求医生首先应掌握病人的精神和气血循行情况。病人针刺环境要安静,温度适宜,

床铺舒适,治疗室内不要有太多人,以免干扰病人的心理状态,医生要消除病人的恐惧感,鼓舞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树立病人对针灸的信任感,使病人情绪稳定,精神乐观,然后才能进针;反之,则不宜进针。临床上,可看到大凡接受针刺治疗的病者施术前能心平气和地配合治疗,则易于得气;反之若病人精神疲惫,恐惧不安则难以得气。进针后医者要注意病者的状态变化,如果病人表现为疼痛、畏惧、汗出、面色苍白或黄、肌肉颤动或抽动等症状,医者要进行适当的处理措施,或轻提针体1~2分,或轻微捻转,或调整针尖方向和角度,避开痛点,消除病者的一切不适感,然后才能实施易于得气的手法。

《标幽赋》云:“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此为窦氏所讲的医者之治神。窦氏对《内经》尤为谙熟和认同,如《素问·保命全形论》也曰:“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即医者要加强医德的修养,思想端正、态度和蔼,绝不可精力涣散、粗心大意,要专心致志地进行针刺操作,细心体会手下的针感,要像对待贵人、长辈一样对待病人,同时仔细观察病人的反应,一旦有意外发生,及时处理,以免失治、误治,贻误病情。

2、得气时医者的感觉

《标幽赋》云:“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此句对偶工整严谨,摹状形象生动。又云“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燕处幽堂之深邃”,此句去为明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窦氏对针刺得气时医者手下的感觉情况进行了细致而贴切的描述,并作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至今仍为临床医生辨别针下气至与否时所遵循,可谓“千古绝唱”。针刺感应的产生因人而异,影响因素很多,表现多样,古人把这些反应现象统称为气的“已至”与“未至”,窦氏认为气至的表现为“沉涩紧而已至”,“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即凡针下出现沉重、干涩、紧实的现象均为气至,感觉就象鱼儿食钩饵、一沉一浮;气未至的表现为“轻滑慢而未来”,“似燕处幽堂之深邃”,即凡针下出现轻松、虚滑、缓慢的现象均为

气未至,感觉就象燕子处在空旷之幽堂、深邃宁静。

3、得气、未得气时的操作

《标幽赋》云:“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应根据病候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患者的体质等具体情况,决定留针与否,寒证、虚证宜留针,热证、实证不宜留针。气不至时,采用不同的候气法静留以待气至,或施行进退、提插的针法以催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窦氏秉承了《灵枢》的宗旨。

4、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灵枢·终始》曰:“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灵枢》强调得气的重要性,气至后效果明显,如风吹云,显而易见,并以得气为度、得气即止。《标幽赋》既强调行针必以得气为要,又云:“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这是窦默对得气与疗效的关系的高度概括,可以此判断预后。在临床上总结出得气的快慢与疗效关系密切,得气快的患者,往往正气旺盛、气血充盈,针刺治疗时效果较好、预后较好;得气慢的患者,往往正气虚弱、气血亏虚,针刺治疗时效果较差、预后不好。

三、《标幽赋》对腧穴学的贡献

(一)腧穴学

1、强调准确取穴的重要性

取穴准确关系到得气的与否和疗效的大小,《标幽赋》曰:“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即指出了取穴不要失其准确的位置。为了做到这一点,《标幽赋》又指出:“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此句的要点有三,首先要掌握全身的骨度分寸,用好骨度分寸取穴法;二要结合医者的经验,审视患者的体型肥胖、筋肉分布情况作灵活变通;三要使患者处于一定的体位和姿势,或卧位取穴、或伸屈取穴,如足三里要伸小腿而得之,委中要屈小腿而得之,犊鼻要屈小腿而得之等,实为临证经验之谈。为取穴准确,要重视左手(押手)的作用,在取穴时切、按穴位或其周围,感知穴位的经气充盈和筋肉的松紧、拘缓状态,并宣散穴位的气血,《标幽赋》曰:“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此为取穴准确的一个基本步骤。

对于某些特殊或显露的部位如关节周围,不便于用同身寸、骨度分寸定位,窦氏根据他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取穴经验。《标幽赋》曰:“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膕之间,动脉相应。”也就是:阳经的穴位多在两筋、两股之间、肌肉凹陷处,阴经的穴位多在腘窝、肘窝等经气深聚处、动脉搏动处,这些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习用。《标幽赋》中还指出:“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当选取某一穴位时,必须要取好该穴前后左右四穴,根据五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定准该穴位;选用某一经脉时,必须明确周围两经的位置,才能保证该经脉的循行位置准确无误。窦氏在取方面的谨慎态度,值得针灸医师借鉴。

2、善长运用特定穴

《标幽赋》对特定穴的运用尤为重视,其处方用穴多为特定穴。提到的特定穴有九种,即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交会穴,如云:“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痛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等。窦氏运用特定穴治疗经络病、脏腑病等疾病,现在仍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3、处方选穴少而精

从《标幽赋》所载的针灸处方中可以看出,针灸处方非常精炼,每个针刺处方的穴位皆为1~2个,最多三个,说明窦氏对特定穴的功能特性有着详尽的了解。取一个穴位者如“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痛胃疼,泻公孙而立愈”,“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取2个穴位者如“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跛足而立行”;取3个穴位者如“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标幽赋》曰:“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这是根据腧穴的名称选穴的一种宝贵经验。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经穴的特殊作用往往体现在名称上。经穴361个中,带门的有22个,带海的有5个,它们都是经气出入的门户和经气聚集的处所;俞穴、募穴各12个,分别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灌注于背腰部和胸腹部的部位,它们对脏腑、经络的功能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故脏腑病、经络病常取门海俞募类的穴位治疗。窦氏的这一经验对后世的启发很大,如用带风的穴位风池、风门祛风,治疗外风而致的头痛、咽痛、咳嗽,风池、风府熄风,治疗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眩晕、面肌痉挛、惊风、筋肉瞤动,风市祛风通络,治疗风湿痹阻经络的肢体疼痛;用带神的穴位神门、神庭、神堂安神定志,治疗失眠、心悸、易惊;阴市散寒,治疗肩背冷痛、下肢冷痛至骨等。

4、重视按时取穴

窦汉卿很重视按时取穴,在《标幽赋》中云:“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五输穴为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共计60个穴位。五腧穴与五行属性相配,阳经的井穴为金,荥输经合分别为水木火土;阴经的井穴为木,荥输经合分别为火土金水。阴经的原穴以输穴代原穴,阳经的原穴另设一个,共计12个,但6个与输穴重合,故五输穴和原穴共计66个。以此66穴为基础,根据井出、溜荥、输注、经行、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合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来逐日按时开穴,这种取穴方法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纳甲法;根据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分别配合十二时辰,在各经相应时辰取其经脉的原穴进行治疗,这是子午流注针法的纳子法。子午流注针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标幽赋》还云:“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文中所讲八法即灵龟八法,五门即甲已、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等十天干,分为土、金、水、木、火五行。它是运用古代哲学的九宫、八卦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其与奇经相通的八个经穴(八脉交会穴或窦氏八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提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后世进行乐补充和发展,演变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5、取穴、配穴方法灵活多样

《标幽赋》中取穴、配穴方法灵活多样,主要有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上下取穴法、远道取穴法、局部取穴法和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取穴法。如“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左侧有病取右侧的穴位进行针刺,右侧有病取左侧的穴位进行针刺,即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取穴方法。“心胀咽痛,

针太冲而必除”,“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即为上病下取法。“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即为下病上取法。“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取合谷、太冲为上下取穴法,八脉交会穴配穴法如胃痛取公孙、内关等也为上下取穴法。“脾痛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心下痞满而井主”,即为远道取穴法。“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跛足而立行”,“取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耳聋取听会),即为局部取穴法。“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即为远道取穴。

“刺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目视不明取肝俞补肝补血,取命门益肾填精,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肾同源,故补肝益肾可以明目;“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天地人三才一气之说,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为和,在人体则头面为天,下肢为地,躯干应人,故用涌泉、璇玑、百会作为全身天地人三才经穴的代表,用大包、天枢、地机代表上中下三焦三部,此二者为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取穴法。

(二)特定穴

1、八脉交会穴

《标幽赋》中提到:“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此即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中的八个腧穴,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上下,可以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在临床上非常重要,这八个穴位为公孙和内关、足临泣和外关、后溪和申脉、列缺和照海。关于八脉交会穴,多数针灸文献中均见记载,但以窦氏尤为推崇,因为窦氏最早倡用,故也称为“窦氏八穴”。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窦氏云验之于临床“一一捷精,疾莫不廖”。概括而言,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四阳经穴主治全身肢体的表证,列缺照海、公孙内关四阴经穴主

治咽喉胸腹等里证,所以《标幽赋》曰:“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痛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窦氏对八脉交会穴治疗脏腑经脉的疾病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总结。

《标幽赋》云:“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窦氏力主的流注八穴,经王国瑞、徐凤、杨继洲、高武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使其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加上配穴,主治范围又有增加。后来结合九宫、八卦、干支演变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现在,临床上许多针灸医生也常常喜用八脉交会穴,每获良效。

2、五输穴、原穴

《标幽赋》云:“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五输穴为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共计60个穴位。五腧穴与五行属性相配,阳经的井穴为金,荥输经合分别为水木火土;阴经的井穴为木,荥输经合分别为火土金水。阴经的原穴以输穴代原穴,阳经的原穴另设一个,共计12个,但6个与输穴重合,故五输穴和原穴共计66个。以此66穴为基础,根据井出、溜荥、输注、经行、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合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来逐日按时开穴,这种取穴方法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纳甲法;根据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分别配合十二时辰,在各经相应时辰取其经脉的原穴进行治疗,这是子午流注针法的纳子法。子午流注针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3、原穴、络穴、交会穴、八会穴

《标幽赋》中提到:“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即凡经络阻滞、疼痛不已之疾,可取经气交贯、聚会的十二原穴(太渊、神门、大陵、

太冲、太溪、太白、合谷、阳池、腕骨、陷谷、丘墟、京骨,共12个)、十五络穴(列缺、偏历、内关,共15个)、交会穴(三阴交、关元,共109个)、八会穴(章门、中脘、大杼、膈俞、太渊、膻中、悬钟、阳陵泉,共8个),尤其是原穴更为重要,又云:“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因为原穴、络穴、交会穴、八会穴虽是一穴,但贯通数经,可通调脏腑、疏通经气,故而可用于治经络瘀滞的数经病变、脏腑病变。

4、俞穴、募穴

《标幽赋》云:“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门乃精气出入之门户,海为脉气之众流所归,背俞和腹募穴与脏腑之气直接相通。因此对于脏腑、经络的各种病变,可取上述门(期门、风门、云门、神门、郄门、梁门等22个)、海(气海、血海、少海、小海、照海,共5个)、俞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小肠俞、大肠俞、膀胱俞,共12个)、募穴(中府、膻中、巨阙、期门、日月、章门、中脘、京门、石门、关元、天枢、中极,共12个)治疗。背俞穴、募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即俞募配穴,在现在也是一种常用的配穴方法。

5、郄穴

《标幽赋》中提到:“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金门为膀胱经的郄穴,治疗头痛,阳经的郄穴可治本经循行部位的急性病、疼痛病症。“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阴郄为心经的郄穴,治疗盗汗,阴经的郄穴可治疗血症、汗证。

《标幽赋》中窦氏列举了经络病、妇科病、内科杂病等病的配穴或证治取穴,病选录了几则医案,全文载症21个,用穴35个,但特定穴占27个。所用腧穴以上述特定穴为多,很有临床参考价值。列举部分内容如下:寒热痛痹,取合谷、太冲,为原穴;喉痹、

喉痛,取照海,为八脉交会穴;呆痴,取大钟,为络穴;体重节痛取输穴,心下痞满取井穴;心胀咽痛,取太冲,为原穴、输穴;脾痛胃疼,取公孙,为络穴、八脉交会穴;胸满腹痛,取内关,八脉交会穴、络穴;胁疼肋痛,取支沟,为经穴;眼痛、眼痒,取光明、地五会,为络穴、交会穴;目视不明,取肝俞、命门,为俞穴、交会穴;耳聋,取听会,为交会穴;小便不利、水蛊,取偏历,为络穴;中风,取环跳;虚损,取天枢,为募穴;晕厥,取百会,为交会穴;肩臂痛,取肩井、曲池,为交会穴、合穴;下肢痛,取悬钟、环跳,为八会穴、交会穴。

四、《标幽赋》论针灸禁忌

1细察病人状态,气血营卫失调勿刺

《标幽赋》说:“饥饱醉劳而切忌”,“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针灸应在患者情志安定、气血调顺、饮食起居适宜、没有恐惧感的情况下运用,在大怒、大醉,大饱、大饥、大劳、大渴、大惊、大失血之时,患者气血逆乱,营卫失调,经脉之气运行失常,则不宜针灸,否则易生晕针等变故。此与《素问·刺禁论》“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的说法相符。说明若不详察病人气血营卫状态就进行针灸,则有《灵枢·终始》所谓的“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之患。如遇到大劳、大惊、大恐之病人,可按《甲乙经·针灸禁忌》之言:“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倾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这样才能防止针刺意外如晕针等的发生。

2参合四时日月之气,非时勿刺

《标幽赋》说“察岁时于天道”,针刺切忌“寒热风阴”,又说:“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窦汉卿强调人生于天地之间,与自然密切相关,针刺要讲究四时气候、季节、日月的变化,非时勿刺。在大寒、大热、大风、阴晦之天气及一月之晦、朔、弦、望日,不可针刺或者不可施不适宜的针刺补泻手法。此观点近于《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凡刺之法,必侯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针灸大成》对此注说:“此言无针大寒大热,大风大阴雨……凡此之类,决不可用针,实大忌也”,《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注说“古圣有云,针刺之法大禁,一月之内晦、朔、弦、望四日,谓之四忌。”然而对于气候因素,当如《针经指南》所说:“然大寒无刺,令病人于无风暖室中,啜以粥食,饮以醪酪,令病人无畏寒气,候气血调匀,然后可刺”,知常达变,若遇到卒疾暴病,则更应当不拘时日,救急为先。

3精研经络针道穴法,避免针灸误施

《标幽赋》说“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又说:“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为医者既习针灸,就应当专心究其经络、腧穴、刺灸法,避免针灸失误。正如《千金要方》所说:“夫用针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勿失其理”;“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倒,灸时穴位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故施灸应当明察其孔穴所在,若灸不得穴,徒坏皮伤肉。然而灸法也须结合病情的虚实寒热来具体应用,若不察虚实寒热,犯《伤寒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禁而施灸,则难免发生“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的变证。所以在针刺过程中,医者应有精深、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的针灸技能,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宜针刺,以及针刺、艾灸操作得当。

4对于危重病症,色脉不顺勿刺

《标幽赋》说:“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指出脉象与疾病不相符者,不可针刺。《灵枢·逆顺》亦说:“无刺病与脉相逆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伤寒论》也注重脉象和针灸禁忌:“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若犯禁忌,则难免发生“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的变证。《针灸大成》对此注说:“此言有笃危之疾,必观其形色,更察其脉,若相反者,莫与用针”,即当病症呈现邪正俱衰和脉症相违时不用针刺治疗。《针灸问对》亦说:“若病人形气不足,病来潮作之时,病气亦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禁用针。”医者在临床实践中,但凡遇到危重病症,色脉不顺时,均当予以足够重视,谨慎针灸。

5禁针禁灸穴,勿犯其忌

《标幽赋》说:“避灸处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腧,二十有二。”窦汉卿指出了禁刺的二十二个穴位,以及禁灸的四十九个穴位。《素问·刺禁论》指出了犯禁忌的危害:“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针灸甲乙经》“神庭……禁不可刺,令人癫疾,目失精。”《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均有禁针禁灸穴的记载,虽各家说法不同,总的来说禁灸处多位于眼睛等五官附近,神经、血管、关节及脏器等处,如《针灸甲乙经》:“丝竹空……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脊中……不可灸,灸则令人痿。”禁针处多是重要的动静脉、神经和脏器。所以医者应当掌握人的解剖结构,避免针灸失误。由于古今针具的变化,艾灸方式不同,医疗水平的提高,抢救措施的进步,对于禁针禁灸问题,应当谨慎对待,避免危险状况的发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