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逻辑悖论及其启思 刘文辉 摘要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坚信通过“客观性法则”,以“新闻学的真实”替代“新闻的真实”,刻意剔除了 新闻真实中所蕴涵的意识存在。同时,由于新闻场是一个“非常低度自治”却“非常高度他治”的场域,新闻场 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之间恒定的、持久的不平等关系,致使其新闻专业主义信守的价值中立的“应然”,在其不 断的新闻实践中总是以忤逆的“实然”出现。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悖论所呈现的“绝对 价值”的虚枉性,不仅可以启思A-4J'I对西方新闻原则进行祛魅,还可以帮助人们在“拿来主义”的面向中,自信 地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的“中国式”想象。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绝对价值;中国式想象 G2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5)11一叭13—06 中图分类号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5.1 1.016 作者简介刘文辉,华侨大学海峡传媒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福建泉州362021 中西方在对彼此新闻景观的“互看”里,“新闻专业主 义”成为最为权重的比较语法。西方不仅自恃“新闻专业 主义”的理论原发性,对中国新闻实践鼎力妖魔化,而且 正在努力寻求新闻改革的中国也对理论原创的西方新闻 的“西方原则”依就释放出巨大的询唤能量。由此,对其 进行理论祛魅,仍是一项颇有价值的批判建构,只有让其 显现出最为本真的原相,中国新闻界才能抛弃西方原则 的迷信,理性面对自己的新闻实践语境,重构新闻专业主 义的中国想象。 一世界表现出虔诚的膜拜与驯服。不难理解,在跨文化传 播的现代性语境中,由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先发性 赋予其的文化强势,使其在中西新闻文化碰撞中具有不 容置疑的文化领导力。这种文化领导力导致中国把新闻 、理论逻辑的悖论 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客观新闻学,即坚持新 专业主义奉为“绝对价值”,进而表征为极具后殖民性的 “媒介帝国主义”,正如加拿大华裔新闻传播学者赵月枝 所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网络的兴起不仅成就了跨国 闻真实的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认为媒介是一个没有任 何偏向的工具,媒介具有自主机制。 因为自主,所以可 以自觉地采取公正客观的立场,不偏不倚地进行报道,从 而拥有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与客观性一致的真实性, 也就是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同一性和符合性。的确, 垄断资本媒体内容的全球化,而且成就了美国媒体制度 和自由主义媒体理念的全球霸权。” 其实,新闻专业主 义是在西方语境下各种社会因素交错互动的复杂博弈中 形成的理论模型,是一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条件下的 产物,自然不具有超历史、超民族国家的普世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们普遍要求新闻真实必须等同于 客观真实,否则新闻就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不过,新 闻专业主义的这种真实观,混淆了认识论与存在论的界 限。 可是,中国新闻界却是整体上对其理论通约性表现 出偏执性迷信。尽管学界不断对其理论的语境性、意识 形态性以及局限性展开批判与反思,然而新闻专业主义 在哲学向度内,新闻真实是认识论的真实,客观真实 是存在论的真实。新闻真实归属于意识、思维、主体、主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学提升影响力研究”(15BXW004)的阶段性成果。 ll3 隶 会科学 观、认识、思想等;客观真实则归属于存在、物质、客体、客 观、实践、实际等。显然,客观真实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 实;新闻真实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存在论意义上的 客观真实只是新闻真实的逻辑起点,客观真实必须经过 新闻报道主体的主观性认知活动,才能上升到认识论意 义上的新闻真实。可见,新闻真实既是一个主观范畴,也 是一个客观范畴。 新闻专业主义承认新闻真实无法规避主观性的侵 扰,不过它自信地认为,通过确立“客观、中立、平衡、不 私、不党”的报道准则以及规范化的客观报道形式等“客 观性法则”,从而可以有效使“新闻真实”实现对个人偏 见、情感和观点的过滤,形成对“客观真实”的客观“构造” 和“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从“客观性法则”中我们不难 看出其难以调和的主客观矛盾:一方面新闻从业者的理 性和主体意识需用于分辨和排除新闻采集过程中的主观 干扰;另一方面,用来防止新闻从业者主观性介入的操作 步骤,亦是由主观认定为客观的和科学的。 如果新闻专业主义仅是把对“新闻真实的客观性”, 崇尚为新闻职业追求的最高理想与神圣尺度,作为一种 “新闻学的真实”无可厚非,然而,它坚言经过一套客观性 法则,就可实现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通约跨界,其理论 的难以自足性,从19世纪末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就不断遭受来自西方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发难。如解 释性报道、新闻主义、鼓吹新闻、调查性报道、精确新闻 学、服务新闻学、公共新闻学等,它们各领风骚十数载,不 断挑战新闻的客观性法则。 的确,新闻真实既存活在客观事实里,又存活于作为 人的主观范畴的意识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 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 是这种产物。”⑨然而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观把“新闻真 实”等同于“客观真实”,不仅混淆了“认识论上的真实”与 “存在论上的真实”,而且刻意剔除了新闻真实中所蕴涵 的意识存在,其所体现的也正是受到马克思批判的直观 认识论原则。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 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 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 针对西方哲学长期以 来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马克思在实践的层面上建 立了主体和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认为“主体”在本 质上并非个体内在的抽象属性,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客体”也不是非历史的自然物,而是被人的社会性活动 改造了的世界的一个部分。 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观企图通过客观性法则过滤人 的主观意识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胡塞尔的现象学。 114 2015年第1 1期 胡塞尔的现象学提出了“回到事实本身”的认识论前提, 其具体方法则是首先对先前知识进行悬置和加括,然后 通过意向性过程对事物进行现象学还原,在主体间性中 达成对真理的认识。然而人不可能在一个悬置和加括的 状态下来认识世界。胡塞尔作为一个哲学家,终究无法 完成将先验自我与现实世界的打通与融合。后来由他的 学生舒茨,通过将胡塞尔现象学立足的先验自我的理论 根基给换成全部生活世界的经验,由此使现象学与社会 学进行融通,才使胡塞尔的现象学从云端回到了大地。 博格和鲁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中,进一步延伸和修正 了舒茨的观点,他们认为人们不只是建构着生活的世界, 而在这一建构中,主观的建构也被客观化了。④也就是建 构的方式、手段、程序因为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进而 被转化为制度化、组织化的知识,并反过来成为建构生活 世界的客观基础和依据。 可见新闻专业主义真实观的客观性法则,其过滤主 观性的技术性设计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图景,根本无法实 现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实现通约的 同一性与符合性,也就只能是理论的乌托邦。 同样,与现象学关系密切的解释学也证伪了新闻专 业主义的客观性法则。解释学的发展有一个从方法论解 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转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海德格 尔和伽达默尔完成的。他们认为理解不是一个方法论问 题,而是一个本体论问题,“理解不是人对世界的认识方 法,而是人在世界的存在方式;理解的目的不是寻求外在 于己的知识,而是为了把握内在于人的世界。” 解释学 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问题,也就是说理解总是有理解 的前结构,这种前结构就是人的一种偏见,一种视界。由 此,历史的真实对于我们来说就不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 真实,而是一种历史理解的真实。 这里,“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指在理解之前就已经存 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由社会实践决定的价值观。“理 解的历史性”建构了一个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的文化传 统。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传播主体来说,是一个先验的 存在,同时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烙刻在传播主体的 意识中。当传播主体带着这种“文化传统”参与新闻叙事 时,“这些参加者的看法看起来是客观的,描述它们的陈 述听起来是客观的,因为这些看法和陈述根本没有提到 参加者及其提出的传统。它们实际上是主观的,因为它 们依赖于所选择的传统,依赖于参加者对该传统的利 用。” 虽然作为新闻传播主体在观察客观事实时,努力 排斥主观性的在场,企图用纯粹客观的新闻叙事建构新 闻真实,可是,作为历史性存在的“文化传统”,已经在隐 蔽地发挥作用。 这种隐蔽的主观在场是一种无法抹去的客观存在, 影响传播主体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结果,这样被叙述出来 的“新闻真实”,就不可能没有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偏 见”发生。难怪李普曼说,“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已有人 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⑩ 二、实践逻辑的悖论 如果说客观性新闻学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内核, 那么价值中立性则是客观性新闻学的根本支撑。新闻专 业主义认为只要坚持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中立性,就能保 证新闻客观性。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中 立性是否可能?事实上,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近百年的 新闻实践中,新闻专业主义价值中立的“应然”总是以悖 论的“实然”姿态出现。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 为,我们研究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从实践活动中 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当作实践活动的真正原理。他提出 一个区别于“理论逻辑”的“实践逻辑”的假设。“实践社 会学在面对实践状态的社会现象的时候,要找到的就是 实践中的逻辑,然后通过实践逻辑的解读,来对我们感兴 趣的问题进行解释。” 在这里,揭开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逻辑悖论的现实雾霭要回到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 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 界就是具有fl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 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 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在他看来,这些“社会 小世界”就是各种不同的“场域”。“新闻场”就是来源于 布尔迪厄学术系统中的最为关键的“场域”概念。布尔迪 厄指出,新闻场域是一个“非常低度自治”却“非常高度他 治”的场域 。 新闻场作为面向大众的开放性世俗场域,本身的价 值立场、舆论导向,对形塑大众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涵化力 量,在民意成为国家政治根基的现代性语境下,政治场必 然要通过各种各样或明或暗的手段,实现对新闻场的操 纵与控制;同时,由于新闻场生存的市场性,处在经济场 强大覆盖下的新闻场,其运行规制必然难以独善其身。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场的理想原则,其所形成的历史 逻辑与实践逻辑已经彰明,新闻场与政治场、经济场之间 就是一部错综复杂、犬牙交错、持续不绝争夺独立性的斗 争历史。诚然,在韧而不舍的争夺中,新闻场的主体性内 涵不断得到加强和丰富,但其根本的被决定性格局并没有 发生改变,这就出现了新闻场上新闻专业主义旗帜的高高 飘扬,而旗帜下的新闻实践景观却是伤痕累累的悖论呈现。 新闻场中这种实践逻辑的悖论,首先通过对传播主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逻辑悖论及其启思 体的构成进行透视就可揭开其中的必然性。杨保军认为 新闻传播主体构成是双重的:一是新闻媒体(资产)的所 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二是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 人——记者和编辑。前者称为“高位主体”,后者称为“本 位主体”。高位传播主体不仅是新闻传播主体总体目标 的设计者、确立者以及新闻传播活动规范的主要制定者, 而且还是新闻业务活动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尽管本位主 体是新闻产品制造的主要承担者,但必须围绕高位主体 设计的总体目标与活动规范,在接受指导和监督的情势 下进行生产。⑩ 虽然新闻传播的高位主体置身于新闻场中,新闻专 业伦理的“软道理”在道德上规约着其对新闻传播活动规 范的制定,然而毕竟媒体作为企业,生存才是其“硬道 理”,为了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经营环境的宽松和市场 的注意力,高位主体的媒体管理策略根本无法完全拒绝 同政治场和经济场的合作与融通。正如布尔迪厄在场域 理论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场就是一个结构的社会空 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问起 作用的恒定的、持久的不平等关系——同时,也是一个改 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 换言之,高 位主体、本位主体所在的新闻场只是一个被统治者,政治 场与经济场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场域中不平等的斗争关 系不仅制约着高位主体,也在模塑着本位主体。 媒体的高位主体作为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 者,美国自由主义政治制度是其经济利益的前提保证,他 们对新闻专业主义价值中立性、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坚守, 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利益导向的必然 性。尽管作为本位主体的记者、编辑在新闻生产活动中 拥有更为自主的选择,但是由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作为 一种“常识”已经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底色,同时也为了获 取高位主体的赏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基本上 都不会僭越政治场对新闻场的潜规则。正如华裔传播学 者赵月枝所言,“西方媒体的报道是受国家利益、主流意 识形态、商业利益以及记者作为中产社会阶层自身的社 会利益和文化认同等因素影响的。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和议会政治框架内,客观性是存在的,但超越国家利益、 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性是没有的。”⑩由此,根植于西方 政治制度框架中的新闻中立性与客观性只能是“表面客 观性”。这种“表面客观性”在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中演绎 得最为生动。比如在总统、会议以及各种政治场合下,记 者经常会提一些充满敌意的或批评性的问题,最为常见 的是在政治选举新闻中对政治人物进行“丑化”的报道, 还有针对各自政治团队的竞选策略、政治宣传的一些细 枝末节问题进行技术层面攻击。有时,媒体为了显示新 115 隶社会科学 闻报道的中立性与客观性,白宫和记者互不信任,政治家 玩弄巧妙的媒介控制技巧,记者玩世不恭,玩弄“搞定你” 式的报道。 其实这种互掐互扭的相互合作充斥在每天的新闻报 道中,其被班尼特称之为“仪式化的对立主义”。在仪式 化的对立中,两者完全投入到冲突的角色中,他们表面上 冲突,暗地里却达成共识。⑥在他们双方上演的“博弈”游 戏中,媒体获得了独立于政治的专业威望,政府赢得了不 干涉新闻自由的政治声誉。这些都不过是“表面客观 性”。事实上,对“表面客观性”的遵守,往往使媒体被动 成为官方声音的传声筒。特别是1980年代新自由主义意 识形态占主导地位以来,随着美国垄断资本对媒体控制 的强化和政策放松对媒体的管制权(如里根时代废除了 作为客观性核心要求的广播电视“公共准则”),以及美国 对外政策中出现了更明显的霸权倾向,美国主流媒体在 报道中大有连最其本的表面客观性也不顾的新发展。⑩ 这种新发展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尤为醒目。 政治场对新闻场的操纵与作用导致的新闻报道价值 中立性的失守,不仅是表现在战争新闻中,而是出现了蔓 延的趋势。特别是“9・11”事件之后“美国主流社会价值 体系的右翼化,甚至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化,使北美主流新 闻的客观独立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让世人错 愕的是西方媒体在对2008年中国西藏骚乱以及奥运传圣 火递过程中所遭受阻挠的扭曲报道,使其自诩的新闻专 业主义价值中立的虚伪性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无遗。 如果说新闻专业原则在面对政治场的控制与渗透, 其所表现的背逆具有“无奈”与“无意”的双重性,那么面 对经济场所表现的归附与合作,其所出现的疏离则是资 本逐利本质的有意所为。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媒体得以 摆脱对政治和经济的依附,成为一门专业进而形成专业 理念,是以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获得实现的,然而媒体 过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却又使媒体的专业理念渐行渐 远,“专业原则”只是媒体的一种“仪式化策略”,并被作为 “信誉资本”占取道德高地,实现其市场“交易伦理”的合 法化。媒体的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随着20世纪80年代 以来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景观。尤 为在西方,新闻媒介与其他非新闻媒介公司的联合加速。 无限扩张之后媒体的“商业原则”,覆盖了媒体的“专业原 则”。商业原则促动媒体千方百计地降低新闻支出,形成 在新闻来源上主要依靠政府的新闻发布会。美国政治传 播学者班尼特指出,媒介乐于接受政府的“喂养”,因为媒 介藉此可以降低收集新闻信息的成本,又可以避免获罪 于政府,以免影响媒介今后的新闻来源,也可以和政府搞 好关系以争取有利于连锁公司产业发展的政策。⑩正如 l16 2015年第1 1期 上文所论述的那样,为了保证政府新闻源的客观性权威, 媒体往往采取“仪式化的对立主义”,巧妙维护政府及其 官员所提供新闻源的客观性。 同时,媒体的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广告商的赞助,利 益关系形成了媒体与广告商之间在新闻报道上的合谋关 系,媒体专业原则经常要让位于广告商的利益原则。政 治经济学认为,“新闻机构从根本上反映了其赞助商—— 更广义地说,经济体制及其所支持的意识或二者整体的 需要。”④媒体承认他们在很多时候要屈从于特定的赞助 商或广告商的压力,战争期间也不例外。受众既是媒体 的“客户”和“消费者”,也是媒体的“产品”,媒体为了自 身的利益最大化,就会为了广告的收益而迎合受众的需 要。正如美国记者兼传播学者道格・恩德伍德所说:“今 天,懂市场的报纸都按照‘给读者他们想看的’原则进行 规划和包装;报纸的内容按照读者调查的结果进行改变。 新闻编辑室也被那些已经分不清市场法则和新闻宗旨的 新闻经理们改组了。” 媒体不是按照新闻价值生产新 闻,而足依照新闻产品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市场原 则进行生产。 可见,由于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之间恒定的、持 久的不平等关系,导致新闻场所坚守的新闻专业主义,更 像一个具有浓厚乌托邦色彩的话语神话,其伦理意义要 大于实践意义。 三、悖论的启思 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原则”崇拜在东西方文化碰撞 中,仅是东方对西方理论整体崇拜的一个侧面,这种崇拜 不仅是跨国媒体集团在全球“入侵”所造成的文化殖民的 结果,更多源于东方弱势文化对西方强势文化的自觉信 服。通过以上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刻认识到新闻专业主 义作为“绝对价值”的虚枉性,而且悖论所带来的反思不 应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并倒掉,否则只会从一种蒙昧发 展成另外一种蒙昧。 首先,从新闻专业主义西方历史的生成衍变路轨中, 可以清楚认识新闻专业主义只是新闻业获取专业自治, 赢得专业话语权的一种手段,专业理念只是媒体生存的 一种策略原则。因此,应该清醒认识到新闻专业主义是 在西方特定语境中产生的具有特定性的专业规制,随着 历史语境的变迁,它在原发的美国也越来越走向衰微,就 是对整个西方而言,它也不具有普适性。丹尼尔・哈林 和保罗・曼奇尼通过对欧洲和北美的18个民主国家进行 研究发现,这些国家与地区存在有别于美国的新闻专业 主义,其中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党派主义、导向主 义超过了新闻专业主义。 因此,要打破新闻专业主义具 有超历史的普适性理论迷信。 其次,不能因为新闻专业主义价值中立的虚妄性而 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而要采取“拿来主义”的学习态度。 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理性是虚妄的,可是它的工具理性 却是其合理内核。所谓合理内核就是新闻专业主义中同 价值理性相区别的具有操作规制的“客观、真实、平衡、及 时”等工具性规范。新闻实践证明,无论中外,无论坚持 何种新闻专业立场,从事新闻报道的基本上都会承认这 些共通的准则。 再之,新闻专业主义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悖论表 明,新闻专业主义只是“新闻学的真实”,而非“新闻的真 实”,它是从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总结出的理论模型, 并不是新闻现实的映像,只是理想的幻象。不过,恰恰就 是这种“理想的幻象”给新闻实践升起了一面信仰的旗 帜,它一定程度有效约束着政治场、经济场与新闻场之间 的复杂关系,使新闻在“离心”与“向心”的持续对峙中,总 是有朝圣的方向。 再次,新闻专业主义初衷就是脱离党派主义获取专 业性,这两个看似水火不相容的“主义”其实具有通约性。 “参与性”一直是党派新闻主义的通行证,并由此广受诟 病,而“参与性”缺失一直是专业新闻主义引以为荣的利 器。可是在西方传播学者罗森看来,正是由于“参与性” 的缺失,记者试图把自己与所处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语境 剥离开来,做到与社会现实的“疏离”,正是这种“疏离”的 虚枉性,貌似崇高实则导致“政治冷漠症”和“软新闻”的 兴盛。@同时,党派新闻主义和专业新闻主义均高度依赖 官方信源——即政府高官和--I1,部分专家学者。这都证 明了党派主义与新闻主义的通约性。由此西方社会妖魔 中国新闻的党派主义依据也就失去了自足性。可见,党 派主义不是中国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路障,而是建构中 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可资提供滋养的前提。 最后,应该看到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原 则,不仅是西方媒体要努力践行的行业准则,也是当下中 国新闻传播越来越靠紧的策略选择,它的合理内核与操 作规制,对于业已全面处在新媒体笼罩下的中国新闻业 而言,也是中国传统主流媒体重建舆论权威与话语中心 的有效路径。如果说在大众传媒时代新闻专业主义作为 一种价值参照,其话语实践的迫切性还没有完全提到议 事日程的话,那么在新媒体全面浸透的时代,由于大众传 媒建构的官方舆论场的衰微以及网络建构的民间舆论场 的崛起,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两个舆论场争夺受众的价值 选择和话语策略,已经上升到无法规避的醒目位置。因 此,如何摄取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中具有东西方通约价值 的“重叠共识”(罗尔斯语)@,在“反思平衡”(罗尔斯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逻辑悖论及其启思 语)⑤中融会中国新闻传统与当下中国的现代性质素,建 构具有“中国式”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模型,已经成为中 国新闻未来指向十分当紧的使命。 注: ①⑩⑩赵月枝:《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 《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②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 研究历史的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③陆哗:《美国新闻业“客观性法则”的历史演进》,《新闻大学》 1994年第1期。 ④Everette E Dennis,John C Merrill Media Debates Great Issues for the Digital Age,Wadsworth Group,2002,PP.126—127.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⑦Berger,P.&luckman,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z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Doubleday, 1996. ⑧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位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245页。 ⑨保罗・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0年版,第21页。 ⑩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⑩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 学}2002年第5期。 @Jenkins,R.,“Pierre Bourdieu”,in Ritzer,G.(ed.),Encyclope— dia of Socila Theory(Vo1.I),London,Sage,2005,P.66,P.33. ⑩杨保军:《新闻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 116—13O页。 ⑩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版,第46页。 ⑩杨逍等:《白宫与美媒体战火再起(纽约时报)领衔应战》: 《环球时报}2006年7月4日。 ⑥【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杨晓红、王家 全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25O页。 ⑩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杨晓红、王家全译,当代中国出 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④【英】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张毓强等译. 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⑧Dong Underwood,When MABS Rule the Newsmo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1933),P.Xii. ③D.Hallin&P.Mancini,Comparing Media Systems Beyond the Western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PP.278—290. @Jay Rosen,“Imagining Public Journalism:An Editor and a Scholar Reflect on the Bitrh fo an Idea,”Roy W.howard Public Lecture(Bloomington Indiana U),no.5,Aprill3,1995,15. ③⑤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 2002年版,第408—419页。 [责任编辑:御风] 117 l 奄 f 会《隶社会科 : 2015年第1 1期 The Logical Paradox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the Western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Liu Wenhu Abstract:It is firmly believed by the western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that adhering to the rule of“the objectivity principle”,It mixes up the truth in epistemology with the truth in ontology. And it deliberately eliminates the existence of consciousness from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This idea exactly reflects the visual epistemological principles which are criticized by Marx.Meanwhile,be— cause the news field is a field with very low autonomy but extremely high heteronomy,and due to the constant and everlasting inequality among news field,political field and economic field,the value neutrality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the journalism,has always been given up during journalistic practice.The absolute value in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has been proved to be delusive by the paradox of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And it can not only make people disenchanted with the western rules of journalism but also help people confidently reconstruct a Chinese—style imagina— tion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rather than bring—it—al1. Key words: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the objectivity principle;the absolute value;Chinese— style imagination (上接第69页) Index System and Its Evaluation of Urban Inclus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Wujiang City,Jiangsu Province Zhang Chao Abstract:The urban inclus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s the process of leav— 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completely,then working in the city,adapting to the city life,identifying with the city culture.It is the result and symbol of urbanization of the migrant peasant workers.We chose ten indexes from four dimensions:identification;secure dwelling;guarantee system and fair- ness degree.The ten indexes form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inclusion of the peasant workers.The overall rate of urban inclus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s 56%which i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from Wujiang,Jiangsu.We find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new peasant workers’urban inclusion are the living space and working area.The home buying and renting are more conducive to urban inclusion,but living in dormitories is not. Key words: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urban inclusion;index system;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