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项练习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来源:爱够旅游网
考查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图K15-1为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读图完成1~2题。

系统的纽带。图K15-2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图K15-3示意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图K15-1

1.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 B.地面吸收的大气辐射减少 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

2.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 )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 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

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2018·山东潍坊上学期期中] “墒”指土坡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土坡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此完成3~4题。 3.《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辍”,“锄”的核心作用是 A.清除杂草

B.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 C.增加土壤透气性

D.松动表土形成保温层,提高地温

4.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后往往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其原因是 ( ) A.增加土壤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 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2018·云南4月毕业统考]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据此完成5~6题。

5.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6.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强地面蒸发

( )

( )

图K15-2

图K15-3

7.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受海水影响小

8.南海诸岛土壤中磷的含量多,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类死亡分解

D.珊瑚、贝壳碎屑

9.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特点是 ( ) A.自表层向下磷含量逐渐升高 B.自表层向下磷含量逐渐降低

C.表层以下50~80 厘米磷含量下降最快 D.表层以下20~50 厘米磷含量最大

( )

[2018·安徽合肥质检三] 开花植物百分比是指正在开花的植物种类占可开花植物种类的百分比。图K15-4示意北半球不同纬度高山开花植物百分比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和水蚀

[2018·湖北武汉5月模拟]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

第 1 页 共 3 页

考查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二、非选择题

14.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图(图K15-7),回答下列问题。

图K15-4

10.导致图中20°N到70°N高山开花植物开花季节逐渐缩短的主要气候要素是 ( ) A.光热 B.降水 C.温度 D.气压

11.70°N开花植物百分比始终低于30°N,可推测70°N各类开花植物 ( ) A.数量较少 B.种类较少 C.花期较短

D.花朵较小

[2018·山东日照11月校际联合期中] 丹霞地貌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1928年冯景兰等在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考察时首先命名。截止到2008年1月31日,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级行政区。2010年8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中国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具有平顶、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图K15-5为广东省丹霞山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2~13题。

图K15-7

(1)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地区,该地区气候最突出的特征是 ;该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 和 ,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3)经过20世纪大规模采伐,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4)该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多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图K15-5

12.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

图K15-6

A.c→b→d→a→f→e B.b→a→c→d→f→e C.a→b→c→d→e→f D.d→c→b→a→f→e

13.图示丹霞地貌景观体现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 ) A.具有平衡功能 B.具有生产功能 C.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第 2 页 共 3 页

考查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解析

1.C 2.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箭头①说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的过程。其具体过程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并把热量保留在大气中,使气温不断升高。第2题,图中说明了大气成分及其比例变化会导致大气温度的改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3.B 4.A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下去。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因此“锄”的核心作用是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第4题,陇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压实表土层,会使土壤中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出苗率。

5.D 6.D [解析] 第5题,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沙漠表层有机质增加,生物多样性会变化。放牧、旅游和火烧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会导致结皮减少甚至消失,故其形成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形成过程中会改变周围的微环境,不是破坏原生生态环境。第6题,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提高生态系统抵御风、水侵蚀的能力,显著降低风和水等对土壤的侵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减少风蚀和水蚀。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对土壤的影响,对大气降水、地面蒸发、昼夜温差作用不大。

7.B 8.C 9.D [解析] 第7题,南海诸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烈,使除滨海地区外的其他地区含盐量较低。第8题,根据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过程分析,鸟类大量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后,磷物质在鸟体内大量富集,当鸟类死亡后通过分解作用在土壤中富集。第9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直接读出海岛土壤剖面中磷在表层以下20~50 厘米含量最大。

10.A 11.C [解析] 第10题,影响花期的气象因子有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其中气温是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图中曲线,图中20°N到70°N高山开花植物开花季节随着纬度升高逐渐缩短,与热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光热包括光照、热量条件,其他选项不全面。第11题,70°N开花植物百分比始终低于30°N,可推测70°N纬度高,光热条件差,各类开花植物花期较短。图示曲线表示的是开花植物的百分比,不能判断开花植物的数量、种类、花朵大小。

12.A 13.C [解析] 第12题,丹霞地貌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所以先要有陆相沉积环境c,沉积物经b环节固结成岩;在干热的气候条件下,铁发生氧化和地下水作用,使岩石变红,形成红色岩层d;后经地壳抬升作用,形成a地貌;地势升高后,受外力侵蚀,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形成f地貌;继续受外力作用,裂隙扩大,岩石遭风化、侵蚀,最终形成丹霞地貌e。第13题,图示丹霞地貌景观体现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能体现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生产功能。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指自然带分异,丹霞地貌不能体现地域分异规律。

14.(1)东北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 整体

(2)春季 夏季 出现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量较大;出现夏汛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

(3)造成枯枝落叶减少,腐殖质减少,并且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小还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4)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有冻土层存在,积水不易下渗。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地形、气候和植被特点判定该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该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高,所以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该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注意要分析夏季降水产生的夏汛和积雪融化引起的春汛。第(3)题,结合图中森林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侧重分析森林减少对土壤、温带季风性河流的影响。第(4)题,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第 3 页 共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