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 沧 XinXiaoYl】anLi[ tHt 教学科研 浅谈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 王冬梅 (淮阴师范学院,山东淮安223300)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 关三叠》、《秦王破阵乐》、《渔歌》等。 别是在音乐方面有许多优秀的器乐作品、声乐作品需要我们去认识学 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要发挥民族音乐的优势,向学生传授民族唱法, 引导学生欣赏民族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关键词:民族音乐;唱法;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为了让更多的 人了解它,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它的 发展与现状,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上去认识、解读、感受它的艺 术魅力。民族音乐包括声乐、器乐、戏曲、曲艺等说唱艺术,形式 多样、丰富多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 唱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民族音乐中占据很 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一、民族唱法的发展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亮、宽为特 色,情、声、字腔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民 族唱法分民歌演唱、戏曲演唱、新民歌演唱三种。每个国家都有 自己的民族唱法,我国的民族唱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风 貌、欣赏习惯和艺术神韵。从古自今,梨园艺人和音乐家们积累 了浩翰的演唱曲目,通过对民族唱法的改革创新,研究出一整 套的发声方法、歌曲表演技能。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歌唱语言、演唱风格和吐字行腔。由 于这种唱法的影响,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梨园艺人 和歌唱家。战国的秦青、薛谭、王豹、绵驹、韩娥,汉以来有虞公 发、李延年、朱顾仙、未子尚,唐朝的韦青、李龟年、穆氏、念奴、 张红红、张好好等。唐代民族声乐已进入到成熟时期,出现多种 歌唱风格。如唐代著名的歌唱家杨琼,对歌曲的意境就有很深 的研究,他认为歌唱应“由意引声、声情并茂、活灵活现”。 二、民族唱法的意义 1.民族歌曲内容丰富多样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集体创 作的。有的表现爱情故事,有的反应阶级斗争,还有的是描写劳 动场面和自然风光的。 2.民族歌舞能够反映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它是媒 体宣传的工具,通过它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的政治面貌、经济 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状况。如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的鼎 盛时期之一,人们过着富足祥和的生活,出现了陆龟蒙、皮日 休、柳宗元、杨贵妃等大批的懂音律的人,他们编写了许多大型 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如歌舞《相和歌》、《霓裳羽衣曲》、《阳 ・2O・ 芨 三、民族唱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1.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随着国际多元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正和国际接轨,逐 步趋于完善,除了吸收西洋唱法外,更力足于本民族的音乐艺 术。通过民族声乐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地民歌 的特色及演唱技巧,从而更准确的演绎好各地民歌。如在高校 选修课中可以开设《民族声乐教学》,从简单的发声训练开始,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教给他们 唱一些简单的民族歌曲。这样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知 识,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演唱能力。 2.民族唱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首先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外国语言的发音要求准确到位, 它和中国语言相比,学起来较困难;而中国语言对我们的学生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国语言。其次,民族 唱法易学,在掌握好呼吸方法后,打开通道,运用好共鸣及声音 位置,做好歌曲的吐字、咬字,把声音向上、向前送出,不用费什 么力气,一首歌曲就能唱得婉转悦耳。 3.学习民族唱法.弘扬民族音乐 我们的先辈在几千年里总结了一整套的发声方法,不能丢 失、遗忘,而要不断地将它传承发展、创新,将它发扬光大。如 《汉乐府新声》中大量的作品需要我们去解读演唱。再如元代学 者燕南芝庵的《唱论》,是我国古代较早的研究声乐理论的名 著。其中提出了歌唱的音色、类别,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意思根据嗓音条件,在歌唱时追求天然、纯洁的声音。在总结前 人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音乐家们将民族唱法进行了改革、创 新。就气息的运用来看,就有很多种,如叹气式吸气、闻花式吸 气、惊呀式吸气,还有抽气、提气等。 在声乐要求上追求明亮、甜美、纯正、柔和的音色。教师在 教学中要细心的观察,针对一些声音条件好的学生,有目的、有 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民族声乐训练。在歌唱语言十三辙里面有很 多的知识需要学习运用。首先是音节中韵母的学习,还有双唇 发音、唇齿发音、舌尖发音、舌根发音等。咬字练声中,要注意发 声的准确,口形变换要灵活,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歌曲来练声。 4.学习民族唱法能够更好地传“情”达“意” 歌唱艺术就是通过声音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运用歌声来 表达某些特定的情绪。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 到歌曲的二度创作中。如在教学生演唱《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 歌时,首先在解决声音问题后,就要在歌词内容上下功夫。要求 学生反复朗读歌词,读出感情来再演唱。从这首歌词内容来看, 2()l1{}!lO月 总第225期 它凄美抒情,要求学生开始用甜美、愉悦的情绪来唱,高潮的地 方要含着泪花来演唱,真正做到以情带声、情景交融,用歌声打 动人,否则就很难达到作者的的创作意图。 通常所说的传情达意是对歌曲处理的最后结果。“每一首 歌曲都是抒发一定人物的情绪”,在感情抒发上有“起点、展开、 起伏、变化、发展、高潮及收尾不同的穿插安排”。我们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做到“神到”、“眼到”、“形到”。在表达歌曲内容时,要 从歌词出发,根据歌曲的语气情绪等更集中地表现应有的神 态。真正做到一字一句地认真琢磨,要情真意切、情由心生、深 教学科研 夜》。这首乐曲原是一首琵琶独奏,上海大同乐社的郑建文和柳 尧章把它改编成丝竹乐合奏,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将它改编为 民族器乐合奏,旋律婀娜多姿、跌宕起伏、优美动人。作品的题 目就令人心驰神往,宛如一幅秀丽的山水画长卷,把江南水乡 渔民们生活、劳动的情景刻画地栩栩如生。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的乐曲,古今中外广泛流传,它 的美体现在作曲家的精心创作上。在欣赏前首先让学生思考作 品的题意,然后分段欣赏标题,每个标题都表达一种奇妙的艺 术意境,如“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 情并茂地歌唱。 四、器乐作品赏析,了解民族风情,体现民族神韵 音乐欣赏有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升审美之功效。中国的 器乐作品大约有几千首,这些乐曲首首精致,优美传神。无论是 古琴曲《梅花三弄》、《流水》、琵琶曲《塞上曲》、《十面埋伏》、《阳 春白雪》,还是古筝曲《渔舟唱晚》、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春 节序曲》等,都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魄。 1.欣赏器乐作品了解民族风情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非音乐专业学生,他们没有音乐基 础。在教学中要专门安排一定的课时来向他们传授音乐基础知 识。在欣赏作品前,还要让他们了解曲式中的合头、合尾、摸进、 节奏扩张与紧缩、旋律的起伏变化,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的 定义和类型。接下来再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 所反映的故事情节。 如《春节序曲》,在欣赏时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序曲,再讲 授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陕北人民每逢春节都会举行秧歌舞 活动。他们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 起舞,相互庆祝。同时让学生了解陕北是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和 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在窑洞里召开了一次次重大会议, 指挥着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介绍作品背景后,分段欣赏,每一 段的旋律可以让学生去唱一唱,这样便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把秧歌步走给学生 看,秧歌调主要旋律让他们唱,把听、唱、想、动结合起来。这样 可以直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 地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在欣赏作品前要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族乐器,例如琵 琶、笛子、二胡、笙、箫、巴乌等。这些乐器音色各不相同,笛子音 色清脆、嘹亮,箫、二胡、巴乌音色浑厚。箫是古代美女和文人喜 欢吹奏的乐器,它的音色古朴典雅优美。“琵琶”初名批把,原是 弹弦乐器上的两种演奏手法,推手前日批,引手却日把。(见东 汉文熙,释名卷七)秦汉至唐朝间,“琵琶”是多种弹拨乐器的统 称,唐以后才作为一件独立的乐器出现。 2.欣赏器乐作品,体现民族音乐的意境和神韵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欣赏一些民族器乐作品,让学生了解 每首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写作动机及曲式结构安排。如《春 江花月夜》,原名ntt((夕阳萧鼓》、《夕阳箫歌》,后来作曲家引用 了自居易的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把它改名为《春江花月 “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矣乃归舟”等。 作品的每个乐段都形象地刻画了不同的景观。第一段“江 楼钟鼓”,琵琶以清脆的弹挑技法模拟鼓声,仿佛使人们看到了 江岸上寺庙里传来的钟声。速度由慢渐快,箫、古筝奏出轻巧的 波音模拟水声,接着乐队奏出抒情优美委婉动听的主题旋律, 绘出一派夕阳西下、冷舟江上,箫鼓齐鸣的动人景象。第四段 “花影展台”,琵琶奏出了快速繁节的乐句,描写了江风吹拂,微 波荡漾,江边的花争奇斗艳,花影摇曳,纷乱层叠的景象。第六 段“渔歌唱晚”,描写渔民们一边摇檐,一边悠然自得的唱着渔 歌。特别是八分休止符表现了他们高兴的神态。然后音乐转快, 描写渔船渐快、渔夫们满载而归的愉快心情,气势磅礴、声势浩 大。最后尾声趋于平静,使春江月夜格外优美恬静。在分段欣赏 时,我们要把每段细致地讲解给学生听,把重点的有代表性的 旋律教学生唱,特别在曲式上注意节奏的变化,旋律的起伏宕 荡。这首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复杂多变的节奏,描绘了一幅 夕阳西下、明月升空、花影层叠、渔舟破水、江水拍岸、渔舟晚归 的迷人景观,音乐潇洒飘逸、轻盈明快。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古琴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 崇高的艺术境界。在欣赏作品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古琴的构造, 弹奏技法。古代文人对它有很深的研究,它的音色古朴、典雅、 空灵悠远,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战国的庄子赞美伯牙的琴艺: “伯牙鼓琴,六马仰秣,瓠巴鼓瑟,鸟舞鱼跃。”唐人王昌龄在咏 琴诗《琴》中赞颂了古琴音色的魅力:“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 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 未终曲,谁能辩经纶。” 在欣赏作品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梅花,指梅树的花,寒冬先 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红、白、红”等颜色。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 放,它的品格为古代文人墨客所钟爱,他们经常借梅花来抒发 自己的情感。如杨万里的诗中描写梅花:“山路婷婷小树梅,为 谁零落为谁开?多情也恨无人赏,故浅低枝拂面来。”诗中描写 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路边,为谁盛开又为谁飘落,可惜无人观 赏啊。乐曲《梅花三弄》也是一首借物抒情的作品,它有着很强 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乐曲每段都有一个小标题,例如“一、 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人太震”,“三、二弄穿云、声人云 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等。从标题中 我们可以领略到梅花清雅俊逸、超凡脱俗的格品格。文人以梅 言志,以梅寄情。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