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舞毒蛾监测办法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属鳞翅目夜蛾总科、毒蛾科。在辽宁省分布较广,一年一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孵化,6月中旬至7月上旬老熟幼虫化蛹,7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寄主为杨、柳、榆、桦木、槭、苹果、椴、山楂、落叶松属植物。为全面系统地做好舞毒蛾的虫情和灾情监测,分析和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及时有效地指导防治,特制定本办法。
1 成虫期监测调查
监测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舞毒蛾分布的范围、发生时间、发生趋势。调查方法分为诱虫灯监测调查和性诱剂监测调查。
1.1诱虫灯监测调查
将诱虫灯置于选定的监测点附近的开阔地,高度在1.5-2.5米,灯间距200米以上,成虫羽化盛期前后各15天开灯,每天记录诱虫量。将诱虫结果填入表2。
1.2性诱剂监测调查
舞毒蛾性诱监测可采用桶状和船状诱捕器(适合林区,机场,港口等环境)或粘胶板诱捕器(适合风沙小,或较封闭环境),自6月中旬(成虫羽化前7-10天)开始悬挂,悬挂高度在1.5-2.5
1
米,诱捕器间距一般在200米以上。诱捕器应挂在不被遮档,靠近寄主的直立枝干或树干上,避免人为干扰和破坏。每天的高峰期在10:30—2:30分之间,每天检查诱蛾情况。20天或根据诱捕器使用要求按时更换一次诱芯。将监测结果填入表2。
2 卵期监测调查
监测调查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调查卵块和幼虫数量,掌握该害虫的发生程度,发生范围。
2.1调查方式
包括踏查和固定标准地调查。 2.1.1踏查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踏查路线,发现有舞毒蛾发生,设立临时标准地进行详查。
2.1.2固定标准地(树)监测
根据舞毒蛾历史发生情况,设立固定标准地或固定标准树定期监测。固定标准地或固定标准树确定后,无特殊情况应坚持长期不变。
2.2调查方法
在固定或临时标准地内,选择20株标准树,于3月末或4月初调查标准树上的卵块数,并随机采集5个卵块,查清各卵块的卵粒数,填写标准地概况表1,将调查结果填入表3,汇总后填入表4。
2
3 幼虫期监测调查
监测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幼虫危害程度,掌握成灾面积。 调查时间在防治后进行,调查标准地内标准树的平均失叶率。失叶率达到60%以上计为成灾。死亡株率达10%以上计为成灾。成灾面积以标准地所在的小班面积为最小统计单位。将调查记录填入表5,汇总后填入表6。
3
表1
标准地概况记录表
乡镇名称: 乡镇代码:
村名称: 林班号:
地点描述:
发生类型(安全、偶发、常发):
主要树种: 林木组成:
树龄(年): 胸径(cm): 树高(m):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填写说明:
乡镇代码:01-99,以县为单位统一编码,村代码:01-99,以乡为单位
统一编码;
地点描述:主要填写该地点曾经发生过哪些病虫害,危害程度如何; 主要树种:指村屯周围的树种情况;
4
表2
灯诱(性诱)记录表
县 乡(镇、场) 设灯(诱芯)地点 灯类型
(年、月、日) 虫种 数量 天气 备注
记录人:
5
表3
舞毒蛾卵块调查记录表
县 乡(镇、场) 标准地编号 小班面积 标准树号 卵块数量 备注 标准树号 卵块数量 备注 合计 合计
卵块粒数统计表
卵块号 1 2 3 4 5 平均(粒/块) 死率% 卵粒活卵 数 死卵 计 亡平均卵块密度: 块/株 卵粒数: 粒/块 死亡率%: %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人: 注:轻度5﹤X≦10,中度10﹤X≦20,重度 X﹥20(平均卵块数/株 以X代表)。
6
表4
舞毒蛾卵期调查汇总表
县(区) 乡 小班平均标准小班代表卵块地号 面积 面积 密度 轻 发生程度 中 重 备注 合计 汇总时间: 年 月 日 汇总人:
7
表5
舞毒蛾幼虫期调查记录表
县 乡(镇、场) 标准地编号 小班面积
标准树号 失叶率% 合计
备注 标准树号 失叶率% 合计 备注 平均失叶率%: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人:
8
表6
舞毒蛾幼虫期调查汇总表
县(区) 乡(镇、场) 标准地号 小班 面积 小班代表面积 平均失叶率% 成灾面积 备注 合计
汇总时间: 年 月 日 汇总人: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