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卷第2期 2012年2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1.10,NO.2 Feb.2O12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梨芳 (福建经济学校计算机教研室,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通过结合福建经济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查找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中职 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中职学校教学的任务,从该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教学考核等环节人手提出相应的 解决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2)02—0200—03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 已成为现在社会的基本工具。在中职学校,《计算机 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接受过计算机基础教育,家庭计 算机拥有率的提高,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 算机学习环境口]。当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再次接触 这门课程时,就觉得内容比较简单,产生自满情绪, 应用基础》课程是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 础课,用于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教育。课程讲授 的主要内容有:了解跟计算机相关的文化知识,文字 录入,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熟 练掌握(S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应用软 件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知识及学会利用网络获 取信息的方法等;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 用能力。但从近几年的毕业生信息反馈反映出,中 不再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上机过程中出现偷偷聊 QQ、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现象。由于社会发 展的不平衡,一部分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从来 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内容多、教师 讲课速度快,感到听不懂、跟不上,产生畏惧心理,容 易失去学习兴趣。 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不 会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速度慢、office办公软件操 作不熟练等。这说明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对学生培养目标把握还不到位。 中职学生在一进校时虽然知道只有取得相应的 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然而学校并不强制要 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造成学生对《计算 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忽视,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 如何开展好各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 教学,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中职毕业生,是我们应思 考的问题。笔者以福建经济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为例,分析了该课程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主动性,加上自我要求不高,易造成学生学习目标定 位不明确等现象。 【二)上课时间安排欠合理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新 生入学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上,总课时108节,一 周上3节。鉴于学校机房资源有限和排课方便,该 课程一般排成一个下午上3节课。连续上3节课,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没有明确的学 习目标 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造成第 三节课课时浪费。 (三)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该课程实行全校统考、教考分离的形式, 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平时成绩 所占比重过小,平时考核次数太少,考试成绩很难如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部的规划,全国大 部分地区中小学增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使得学 收稿日期:2011—11—10 作者简介:陈梨芳(1981),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经济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T程。 第1O卷第2期 陈梨芳: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 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期末考试虽为无纸化考 试,但仍采用人工阅卷,人工阅卷过程中因诸多人为 因素,导致评分标准不够统一。 很多学生在学了1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后,连操作系统和一些常用的软件都不会安装,打字 不能盲打、速度也不理想,更不用说利用计算机解决 一些实际的文字处理、排版等问题了。 结合以上提出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 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实现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淡化教学内容的大与全,突出知 识点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 对策 (一)结合专业特征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上 课时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周课时3节可以安 排成单双周形式,如单周上2节,双周上4节。 由于学校采用黄国兴、周南岳主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作为教材,而该书 中对教学计划的安排如表1所示 。 表1 《计算机应用基础》原教学计划安排表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不同专业学习的特点,以计 算机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征并根据《计算机应用基 础》课程教学的需要,笔者对教学计划做了相应的调 整,并增加了集中实训环节,如表2所示。 表2 《计算机应用基础》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安排表 (二)区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方法,以 缩短学生差距 1.基础理论部分教学方法 基础理论部分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讲授理论知 识,图文并茂,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多媒 体教学也有其缺陷,如信息量大、速度快、和学生互 动较少等。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应适当地结合传统 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提高讲 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 2.实践操作部分教学方法 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实践部分的教学,根 据学校设备情况,一般安排在机房上课,每个学生一 台电脑,教师通过教师机讲授。在讲授新课时,教师 通过教学设备广播教学,使学生电脑屏幕保持同教 师屏幕显示的一致性。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取消广 播教学状态,让学生上机练习刚刚讲解过的内容,通 过上机练习巩固知识点。在学生上机练习过程中, 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检查学生上机情况,并答 疑。对大部分学生在上机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 在练习完成后再讲评。在该部分内容掌握后,接着 进行下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每上完一章就安排跟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并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项目让学生练习,通过完成项 目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 。设计项目的 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项目时要考 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区 别对待。在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力求照顾到少 数学得较好或较差的学生,对学得较好的,布置一些 难度较大的项目,对学得较差的,以具体、有效的个 别指导和帮助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树立其自信 心,从而缩短学生的差距。 3.基础理论与实践部分的有机结合 基础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都讲完后,应把 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复习、模拟考试、综 合考试。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对该 门课程有系统的把握;通过模拟考试,强化考前训 练,使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有较清晰的了解;通过 综合考试,使学生熟悉一级考试的环境和过程。 (三)结合专业特征,增加集中实 I环节,提高学 生的应用能力 1.因不同专业施教 由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对计算机技能要 求的侧重点不同,如文秘、广告等纯文科专业对排版 202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rl 2012年2月 要求比较高,而会计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Excel 中公式计算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 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不同,设置 与专业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做到面向专业教学,提高 3.总成绩考核方式 当全部知识点讲解完之后,进行总复习和期末 考试。学校引进计算机考试软件后总复习采用固定 抽题的形式,对学生做题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进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与专业接轨 J。 2.因不同课程章节施教 行讲解;期末考试采用随机抽题、自动判分的形式。 利用考试软件评分更准确,避免了许多人为的因素, 也减轻了教师监考和阅卷的负担,利用上机考试可 以实现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由 鉴于该门课程操作性强,实践要求较高的章节 如Word、Excel、PowerPoint应有综合练习的时间, 一般安排在期末停课集中实训两天,通过系统实训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因不同学习阶段施教 大部分文科专业如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除了 在第一学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外,在第二、第三学 年几乎没有接触跟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导致计算机 教育断层,出现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连文档 保存操作都不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应结合专 业特点,在第三学年安排办公软件、课件制作、信息 检索等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进一步培养利 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以考促学 考核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 质量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如果仍沿用传统单一的考核模 式对学生加以测评,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此,必须 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考核模式。 1.基础理论部分考核方式 基础理论部分考核方式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 的形式,先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对刚学过的新知识点 一般只能理解还不能记牢,这时采用开卷考试,学生 可以翻看教材完成题目,对平时掌握不好的知识点 通过查阅书本的相关内容,再思考做题,既可以补遗 补漏,又可以对学过的内容加深印象。而后采用闭 卷考试,让学生全面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起到系统 复习、加强巩固的作用。 2.实践操作部分考核方式 实践操作部分重在上机练习,在学生上机练习 过程中,教师应深人到学生中去,检查学生上机情 况,采用这种全程跟进式的考核,能检验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也能进行个别指导。 操作部分的章节每上完一章后就进行复习和测试, 根据测试情况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进度。 于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 操作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基础理 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课程开设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 考试,如果在课程开设期间能够通过一级考试,课程 成绩按90分算,期末考试免考。没有参加或没通过 等级考试的,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的50 ,平 时成绩占课程成绩的5O 。平时成绩由出勤率、课 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报告、上机操作、测验成绩等 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三、结束语 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 要教师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调整教学方 法、考核方式等。总之,教学要做到面向不同学生、 不同专业、不同就业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不断 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以适应 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Eli 张俊玲,刘鸿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 改革探索E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26—128. E2]黄国兴,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9:1—5. [3] 王红军,迟津愉,马彦.“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计算 机公共基础教学中的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08,25(10):75—76. [4]李跃刚,徐海鹰.浅谈高职高专学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 学改革[J].理论观察,2010(1):114—115. 责任编辑:周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