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80401074946314

来源:爱够旅游网
苏锡常地区2008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一)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分第I卷与第II卷两部分,全卷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否则答题无效)

1.“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中“礼”主要指 A.礼仪 B.制度 C.风俗 D.贡赋 2.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D.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

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岁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泛)。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 宗法制和郡县制 B. 分封制和郡县制

C.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 地方势力的削弱 B. 三公九卿制度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6.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 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 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A. 兄弟情谊 B. 爱屋及乌 C. 分割实力 D.分封爵位 7.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

A.三司使长官会见地方官员 B.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 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 D.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

8.针对唐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①②③ D.②③④

10.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B.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D.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12.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B.英国为了维护鸦片贸易 C.英国完成了“蒸汽的革命” D.清政府的禁烟运动 14.下列侵略权益不是英国直接从中国获得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D.在中国开工厂 15.19世纪末,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中国腹地。1896年有几位英国商人携一批布匹来 华经商,他们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是

A.九江 B.重庆 C.宜昌 D.汉口 16.太平天国运动出现了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新特点,说明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农民思想觉悟有巨大提高

C.中国农民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17.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实行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 D.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9.下列图片最能反映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 B C D

20.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末“新政”的推行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B.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 《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21.“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2.标语是战斗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重要。下面四幅标语中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23.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 A.科学 B.自由 C.民主 D.爱国

24.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扫荡倭寇„„好男儿要当兵 C 永远跟着„„毛泽东奋勇前进 要种族不灭惟有抗战到底 当汉奸者杀 B A D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2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之处是 A.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B.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精神 C.要求推翻封建统治 D.因社会条件而无法实行

26.军队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列军队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新四军 ②国民革命军 ③人民解放军 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27.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那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8.我们说的“抗日战争改变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B.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取得胜利必须有坚强的中央政府来领导 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9.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

A、江西的瑞金 B、江苏的南京 C、贵州的遵义 D、甘肃的会宁 30.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 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确立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C.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D.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3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分别是民革 的宋庆龄、李济深和民盟的张澜。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C.共产党不居于领导地位的政府

B.民主联合政府 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

33.建国初期,新中国确立的新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作用,不包括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行民族融合 D.有利于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35.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D.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8+11+12+6+13=50分) 36、阅读下列三幅地图,根据三幅地图及其反映的内容,回答:

1)写出图2中是《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数字 、 、 、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4分)

37.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11分)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

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2分)

(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

(3)秦朝、西汉、宋代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3分)

(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设想一下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处理朝政时哪一位权力最大?为什么?(3分)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材料二 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

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材料三 1997年9月,江泽民阐述了“依法治国”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上均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建国初我国建立了哪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巨大成就”的原因。(4分)

39.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课题而写的一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三处是不符合史实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6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0.近代史上,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分别提出了哪些政治民主化的主张,(9分)概括他们三人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4分)

月考参考答案

1-5 BCDBC 6-10 CBBDB 11-15DDCDB 16-20 ACDCD 21-25DDDBA 26-30 CDCBB 31-35 BBCCC

36.继续:①从侵略的背景和目的看,都是在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中国的原料和把中国作为倾销商品的市场。虽然鸦片战争已经打开了中国市场,但是列强并不满足,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使鸦片贸易合法化,所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从手段看,列强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战争的进程基本相似。③从结果看,清政 府都被打败,签订了割地、赔款、丧失国家主权的不平等条约。④从侵略者看,都是以英国为主。⑤性质都是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4分)

程度加深:①割地面积扩大:从割香港岛到九龙司及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②赔款增加:从赔2100万银元到赔1800万两白银。③通商口岸增加:从5个后又增加了11个,地区从东南沿海扩大到北方和长江中游。④特权增加:在取得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经商权、传教权等特权的基础上,增加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和鸦片贸易合法化等。因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4分)

37.(1)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问题;官

吏选拔制度问题(以礼入法,加强儒家思想和法治等)。(任意答2点即可,2分) (2)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3分)

(3)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武帝设置“中朝”,丞相成为执行机构;宋代,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3分)

(4)明太祖权力最大;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3分)

38.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2)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人们的法制意识淡薄。(2分)

(3)吸取文革的教训,拨乱反正;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依法治国”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任答两点给4分)

39.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2分)

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2分) 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行省制度加强” (2分)

40.(1)主张:①洪仁玕:提倡以法治国;主张设立新闻官;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2分)②康有为: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君主专制;要求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3分)③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分答出4点即可)

(2)原因:①在西方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之际,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④“西学东渐”的影响。(或者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