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战略思考
刘薇薇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本文主要是基于由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来分析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战略选择,首先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分析跨国公司通过资本全球化在全球贸易领域、全球金融领域、全球生产领域和全球技术领域的控制。然而在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面临盈利率出现负增长、跨国公司在母公司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区域竞争力下降、政治权力对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具有阻碍作用、汇率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等的问题,最后提出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战略思考及具体的策略。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战略
一、2008年金融危机的特征
所谓的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恶化。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指起源于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使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8年11月向实体经济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使生产停滞,消费减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流动性匮乏,很多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战线,实行业务归核化,一些在外的子公司只好回援救主;而一些国家出于保证救市资金的需要,甚至大搞金融保护主义,严禁资金外流。
2.跨国公司资本与跨国金融组织的融合
当今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不仅出现满足大型跨国公司需要的跨国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一大批跨国金融垄断企业。这些大型跨国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虽然不直接参与跨国公司的具体生产和销售活动,但跨国公司将资本和它们进行融合,达到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目的。
3.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领域中的控制
通过对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分析,以及对其他全球生产形成的集中程度和垄断程度的探究,可以借用世界整体生产集中度(即指整个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被少数大的国际跨国公司所控制)和世界各部门行业生产集中度(即指部门行业的生产和市场在较大程度上为少数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两个指标从量的方面来考察跨国公司在生产领域的控制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若从世界整体生产集中度看,当今全球经济,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整体上已被为数不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所控制;若从世界行业生产集中度看,目前世界各行业也基本上由少数大型跨国公司所控制。
4.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导致在全球技术领域的控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技术在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提升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先进技术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开拓市场的利器,成为跨国公司垄断资本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跨国公司成为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跨国公司通过资本全球化的渗透,使其成为绝大多数现代先进的科技及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和控制者。
二、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表现特征
所谓的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是指由跨国公司将资本集中而形成的具有独霸权势的资本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与重组,并能形成超越国家主权乃至国际组织权限的力量,进而控制和主宰全球经济。在21世纪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属性决定了其拥有的垄断性资本全球化的主要标志和表现特征,就是跨国公司尤其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垄断和控制。跨国公司通过资本全球化在全球贸易领域、全球金融领域、全球生产领域和全球技术领域进行控制。
1.跨国公司利用资本在全球贸易领域的控制
进入21世纪后,国际上跨国并购活动逐渐频繁,规模越来越大,通过并购实施跨国经营和全球扩张,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选择和大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初步统计,2008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1.45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25倍。
三、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在金融危机下面临的问题
当金融危机袭来时,实体经济难免受损,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裁员、降薪、缩小投资、抽回资本也理应成为跨国企业的无奈选择。金融危机从美国发端,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资金流转困难,社会购买力降低,不少计划开工的项目也不得不下马,像豪士科公司这样生产大型机械装备的公司也不得不在美国本部进行裁员。
80
理论研究
对外贸易
1.盈利率出现负增长
从行业角度来看,石油加工、钢铁、电力、有色金属等重工业行业与比大多数轻工业行业相比受到更大的影响。石油加工、钢铁、电力、有色金属等重工业行业的利润出现了大幅的下跌,相对而言2008年轻工业行业下半年以来总体盈利增幅也快速下滑。如日本的松下、索尼等公司2009年第一季度公告自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巨亏。
2.跨国公司在母公司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区域竞争力下降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针对本国的现状出台一系列拯救市场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本国企业,这样对跨国公司而言,与东道国企业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价格还是在市场需求的满足上都处于劣势。例如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家电企业出口受到巨大冲击。行业主流企业海尔、格力、美的等企业11月的出口同比降幅均超过了50%。
3.政治权力对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具有阻碍作用
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护本国企业,出台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甚至有些发达国家呼吁本国民众购买本国产品,同时对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相关的限制,进一步提高门槛或征收高税率等,由于世界各地的税收政策的不同,以及全球资本流动税收负担的多样化,从而引发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跨国公司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4.汇率风险
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变动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遭受损失,加剧跨国公司的财务危机,从而对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提出新的挑战。
5.公司治理风险
面临金融危机很多大型跨国公司的抵御能力较弱,频临破产多数原因是由于公司治理大多是不健全的,具体表现为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不够、高管薪酬没有约束机制、董事会的功能及作用问题。
之间不仅是相互竞争的,而且也可以相互合作。不仅单一的经济主体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可以获得范围经济,而且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多个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也能实现范围经济,以期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
3.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对话互赢
21世纪以来,随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资本参与全球化的数量增多,程度加深和实力增强,今后的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进程不再是发达国家一统天下的格局,而将是互相对话,相互协商,互利共赢的过程。
(二)具体实施策略
作为实体经济中坚力量的跨国公司,因其全球化生产经营完全纳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最为严重。跨国公司为应对金融危机,在战略选择的指引下,具体的实施策略有控制开支、并购重组、调整组织结构和加强公司治理。
1.控制开支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裁员。例如2009年2月4日,松下宣布裁员15000人。继2008年第三季度裁员3000人之后,2009年1月15日,摩托罗拉宣布全球裁员4000人,此次举将从今年起为摩托罗拉每年节省资金约7亿美元。美欧日多家大公司在2009年1月26日同一天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令世界各地超过9万人失业。
控制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不但要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实施有效控制,而且是企业摆脱危机的关键。当业绩增长放缓销售业绩下滑时,为了安全度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而选择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运营成本控制,不但可以提高自身利润水平,也可以让利于消费者,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实施本土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全球业务的不断扩张,企业领导人才的国际间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实施人才本土化,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让熟悉当地市场的本土人才提高公司的危机应对能力,从而带领当地子公司快速走出危机。
2.并购重组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通过并购重组能增强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能在全球行业市场会上增强竞争力,从而继续实现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目的。美国两大金融机构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各自完成对美林证券公司和美联银行的收购。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英国莱斯银行表示,它们增发的新股认购未果,英国政府将正式成为两家银行合并后的莱斯银行集团的最大股东,占有高达43.4%的股份。
3.调整组织结构
在全球化经济下,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为及时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就应该及时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快速应对各个方面的情况。这涉及到的问题不仅包括组织建立地域的选择,而且还包括是采用分公司还是子公
(下转第87页)
四、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一)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资本全球化的战略选择1.进一步加强国际战略联盟
面临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许多跨国公司深感仅凭自身的资源无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竞争环境要求它们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形成一个缺口,即战略缺口。战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跨国公司自我发展的步伐,在客观上要求它们改变竞争方式,形成合作竞争,希望进一步加强国际战略联盟。
2.进一步强化网络化
由于跨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不存在明确的边界,个人或组织可通过网络穿过组织边界,与它们的环境相联系,这种边界的模糊性使企业内的任何组织和个体成为社会经济网络的结点,从而为组织和个人提供了实现更大发展的契机。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网络联结可以产生联结经济性。网络经济下的联结经济性使企业组织
理论研究81
高等教育
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活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团队合作、社会调查、综合汇报、专题研讨、技能竞赛、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亲身体验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金牌服务明星进课堂、行业企业专家进教室、实践教学进店堂等专题教学活动,拓展专业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说,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构筑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念与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5.创新评价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创新多维性、开放性、过程性、职业性相结合的考评方法,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如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应用能力、劳动纪律等,通过考核使学生真正能够达到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加强顶岗实习阶段的考核评价,实施校企共同监管、共同考评,真正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6.加强专业技术素质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专业技术上有其独特的要求。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要精心调研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情况,聘请校外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对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进
作者简介:
白娟,硕士研究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酒店服务与管理。参考文献:
[1]于兴艳.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8,(6).
[2]杨海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双证融通,产学合作
的实施方案[J].高职论坛,2006,(5).
[3]刘铭.高职高专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探讨[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08.
行指导。二是实训课。实训课现在也渗透教改的思想。思路是思考和整合实训周,集中时间,设置典型模块,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互动学习,真正有所收获。如客房服务技能实训,传统的教学以在校内技能训练为主要形式,无法体现真实的职业氛围。为解决这一现状,2009年经系部联系,将学生分派到不同的酒店客房部,让学生在真实的服务环境中体验客房的服务技能,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兴趣和实训效果。三是利用实训基地,学生到酒店,周末和黄金周短期社会实践,一个月、半年或一年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上接第81页)
参考文献:
[1]张华容.对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反思及其价值认识.中南
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1).
[2]赵晋平.中国利用外资十大新趋势,http://www.cass.
net.cn/file/200305286690.html.
[3]齐兰.垄断资本全球化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
[4]吴杰.跨国公司应对危机八大举措.http://www.sina.
com.cn,2009.7.10.
[5]张婷.跨国公司智力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1).
司的组织形式来建立下级公司,以及是否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变换相应的组织形式,以组成更为合理的组织结构等。
4.加强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用以处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跨国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健全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积极引入独立董事,优化董事结构,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的水平。
注释:
钱学锋.中国应当强力反击轮胎特保案.21世纪经济报道,2009-8-4.
李琮.当代国际垄断.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9.
作者简介:
刘薇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市场营销。
理论研究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