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物的保护

来源:爱够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Joumal of Guan ̄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 No.5。2007 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物的保护 张铭丽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东广州51000) 摘要:民族文物在保存民族的记忆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 民族文化的衰亡和民族文物流失的进程大大加速。如何保护民族文物从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国家文化政策迫切关注 的问题。《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通过为我国民族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契机和机遇。 关键词:多样性;文化;保护;民族文物 中图分类号:TU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07)05—0020—04 2005年10月20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 性对充分实现《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公认的文书主张 在巴黎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的人权与基本自由具有重要意义,强调需要把文化作 (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共同构成了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国际法体系。2006年l2月29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保护和促进 为一个战略要素纳入国家和国际发展政策,以及国际 发展合作之中,同时也要考虑特别强调消除贫困的《联 合国千年宣言))(2000年),考虑到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 间具有多样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为人类各民族和各 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公约》的批准为中国民族 社会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承 文物的保护(conservation)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依据 认作为非物质和物质财富来源的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以上法律论述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物的保护问题。 特别是原住民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其对可持续发展的 积极贡献,及其得到充分保护和促进的需要;认识到需 要采取措施保护文化表现形式连同其内容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 特别是当文化表现形式有可能遭到灭绝或受到严重损 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 害时 强调文化对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提高 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 妇女的社会地位,发挥其社会作用所具有的潜在影响 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 力;意识到文化多样性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得到加强, 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 通过文化问的不断交流和互动得到滋养,重申思想,表 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公约》第4条) 达和信息自由以及媒体多样性使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得 《公约》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 以在社会中繁荣发展;认识到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 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 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个人和各民族能够表达并 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 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忆及语 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 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并重申教育 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 在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虑 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在民 到文化活力的重要性,包括对少数民族和原住民人群 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 中的个体的重要性,这种重要的活力体现为创造、传 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 播、销售及获取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自由,以有益于 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颂扬文化多样 他们自身的发展,强调文化互动和文化创造力对滋养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张铭丽(1979一),女,哈尔滨人,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助理馆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张铭丽: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物的保护 ’21‘ ——现代观念体系。嘲 和革新文化表现形式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它们也会增 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强那些为社会整体进步而参与文化发展的人们所发挥 这种了解之同情,而不是先人为主的观念,以及生活在 的作用,认识到知识产权对支持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具 他处的研究方法,使得现代人类学对于文化多样性的 强调和尊重,胜于其它学科,同时也为文化多样性的研 有重要意义。(《公约》前言)  《公约》中强调文化多样性与国家安全、维护人权、 究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培养民主、宽容和互相尊重、增进人权尤其是妇女权 益、教育、脱离贫困、社会凝聚力以及文化多样性和媒 民族文物是伴随着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体、文化产业的关系诸方面的论述,其文本可以追溯到 1988年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的项 目。在该项目中,教科文组织已经认识到许多发展项目 之所以最终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忽视了人的因素 的重要性,忽视了由人际关系、信仰、价值观和各种动 机所组成的复杂网络——而这正是文化的核心”。Il_(n) 并在随后的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世界文 化与发展委员会,并开始撰写《世界文化与发展报告》 并于1995年完成该报告,详细阐述了文化多样性对发 展的意义。我们在《世界文化与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到 很多内容与《公约》相吻合,如第二章“对文化多元化的 承诺”,第三章“增强创造陛和自身能力”,第四章“媒体 极大丰富带来的挑战”,第五章“性别与文化”,第七章 “文化遗产与发展”,第十一章“国际行动纲领”等。 《公约》中文化多样性的理论来源则深受文化人类 学的影响。我们在报告编委会成员所在的学科领域及 其报告中引文(如在导论中引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 林斯的“‘文化’的一种简明文化史”的论述)就可以窥 见一般。 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人类学,已经开始摒弃古 代朝贡体系及近代殖民主义对文化的阐述。现代人类 学追求的,是一种区别于文化等级主义的观念形 态——文化的互为主题性。经过一代代人类学家的努 力,它已经扎根于人类学这门学科。“文化的互为主体 性”指的是一种被人类学家视为天职的追求,这种追求 要求人类学家通过亲身研究“非我族类”来反观自身, “推人及己”不是“推己及人”地对人的素质形成一种具 有普遍意义的理解。[2】m227)它和中国古老的智慧息息相 通,孔子的“和而不同”、“有教无类”,《礼记》的“无处非 中”,《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表达的都是相 近的意思。 正是现代人类学中“他者”的眼光,“离我远去”的 视角,“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的内在要求,针 砭现代性一元化的时弊,“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 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 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 中留存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物宝库的一颗 明珠。 民族文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从民族 产生以来人类留下的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 遗迹等实物资料皆为民族文物,其中包括考古发掘品、 传世文物和近现代民族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 护法》指出:民族文物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 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它是各民 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必不 可少的资料。由于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因而在民族形 成以前,人类创造的文物虽是文物,却不是民族文物, 如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就不是民族文物,只能归为考古 文物。 从狭义而言,民族文物则主要指近现代各民族所 使用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实物资料,包括各民族的传统 生产生活用品、服装服饰、宗教用品、工艺美术品等。黔 东南博物馆的田军、钟凯琼对民族文物就是采用狭义 的概念,认为民族文物是指各民族创造或加工,或者与 各民族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见证物,并具 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 替代性的近现代乃至当代的民族实物资料。民族文物 不等同于民族的文物,也不等同于少数民族文物,它是 与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相区别的一种文物类别。④ 民族文物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内含。从横向分析,民 族文物可分为可移动民族文物和不可移动民族文物。 就存在的形式而言,民族文物又包括有形民族文物和 无形民族文物两种。有形民族文物以物化的形式存在, 简单而言就是指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即各民族创造的 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目前,在 全国各地的民族博物馆里收藏和展出的民族文物大多 数是有形民族文物。无形民族文物主要是指各民族的 传统习俗活动,它基本属于精神文化范畴。虽然有些无 形民族文物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这种 表现形式是不全面的。无形民族文物有许多自己的表 现形式,如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口头文学、传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2‘ 张铭丽: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物的保护 第5期 体育、婚恋习俗、礼仪庆典、民族工艺、生产技能、语言 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文字、图画符号等,如纳西族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 三 乐》、维吾尔族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套曲《十二木卡 在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出现旧有的 姆》等。无形民族文物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大多是研究 民族文物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因此,现有民族博物馆, 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活化石”。 q 宋蜀华则根据罗素对文化的认识,将文物分为为 要把抢救民族文物,作为当务之急。【适应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文化、和他人相处的制度文化 人类社会飞速发展,民族文物所赖于生存的自然 以及人主观行为而产生的精神文化。三种文化在功能 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民族 的联系中体现文化的整体性。 民族文物的每一种具体 内含间既有联系和交叉,又有着区别和分离,只有从各 个角度对民族文物加以研究和表述,才能反映出民族 文物的真正内含。 在记录和表现民族文化身份方面,博物馆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扶持博物馆应该成为 政府文化政策的核心。【1 ]民族博物馆是民族文物搜 集、保管、陈列展览和研究的专门机构。它通过民族文 物的陈列与展览,展现了各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 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 心、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服务。 民族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民族博物馆工作是文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抢 救、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的场 所,作为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 的重要窗口,民族博物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 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统 筹规划,加强引导,努力构建协调发展的博物馆体系,进 一步完善博物馆的品类结构,逐步实现每个民族拥有 一个以上的民族、民俗博物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保持文化多样性。 作为民族文物收藏保管、展览宣传和研究利用的 场所,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和相关保护机构的体系正在 初步形成。国家民委直属单位、学校如民族文化宫、中 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学院等都拥有 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文物室。省级博物馆有海南省民族 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内 蒙古民族博物馆等。我国现有30个民族自治州,绝大 部分都建有民族博物馆。世纪之交,生态博物馆也在 我国落地生根,并得到国内外博物馆同行的高度关 注。[sJ 这些各级民族博物馆及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已经成 为所在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在 国内外都有相当知名度,大多已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 文物的环境,民族文物在快速消失。许多反映本民族历 史文化特点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已经被现代化的机 械产品所代替。 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放弃 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许多根植于我 们既有生存方式的文化,也离我们远去。在我们的民间 文化日益消失的同时,一些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却 觊觎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的长远效 益,正在加紧搜罗这些宝藏。他们以旅游、经商、考察的 名义,深人村寨乡间,甚至连我们很少涉足的偏远民族 村寨也有他们的踪迹。日本学者为记录赫哲族的渔猎 生活,一年四季扛着摄像机摄录赫哲人的生活劳作场 景,在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制作技术已濒临绝迹之时,用 重金购买赫哲人的渔笼、鱼皮服装、口弦琴等生产生活 用品。甘肃陇东的皮影剪纸,临夏的木雕砖雕,回族的 刺绣,藏族的服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制品大 量流向海外。唐卡、剪纸,甚至火镰,无不在异国人的收 罗之中,其功夫之深令人叹服。就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 山东博山陶瓷业和琉璃业,抛弃传统技法,进行大规模 工业化生产的同时,日本人却学走了中国的传统制瓷 技艺,拿走了传统原料的配方和釉料,在国际市场上成 为中国的强劲对手。 民族文物是各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针对其突出 问题和面临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其保护措施作些思 考。除了开展民族文物的抢救性调查征集工作、加强民 族文物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民族文物保护的法规建 设步伐和加强对民族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工作等传统方 法外,《公约》尤其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市场经济的关 系。这主要体现在: 1.承认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双重属性 “序言”中规定:“确信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经济和 文化双重性质,因为它们含有一定的特性、价值观和意 义,因而不应该被视为一般的商品或消费品。”“目标” 中规定:“承认文化活动、产品和服务作为特性、价值观 和意义的载体具有独特性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张铭丽: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物的保护 : : 2.成员国的权利 根据《公约》规定,文化活动、产品和服务均体现和 “目标”中规定:“重申国家有保留、通过和实施他 传递文化表现形式,因而都是《公约》的保护对象。“文 们认为对保护其境内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有益的政策 化活动可能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或可能有助于文化产 和措施的主权权利。”“原则”中规定:“根据《联合国宪 品和服务的生产”。发展中国家许多没有受到知识产权 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在其境内采取保护和促进 保护的传统文化和文化资源,都可以包含在“文化活 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措施和政策的主权权利。”《公 动”的外延之中。《公约》无疑为我国保护民族文化(包 约》第6条清楚规定了当事国为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 括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保 性可以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 3.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发展 《公约》第12条至第19条涉及国际合作的途径和 参考文献 措施,包括合作目标、加强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的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 径、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文化多样性国际基金 [1护我国民族文化。 等方面。 4.与其他国际条约的关系 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广州:广 东人民出版社,2006. 《公约》第20条规定本公约和其他条约之间应互不 [3]杨铭,张兴雄,田茂旺.民族学、人类学与民族博物馆发展”学 隶属和相互支持。其中特别规定,“在解释和适用当事 术研讨会综述【J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国也是成员方的其他条约时,以及在承担新的国际义 【4]宋蜀华.从民族学视角论中国民族文物及其保护与抢救[J]. 务时,当事国应考虑本公约的有关条款”。另外,“本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约任何内容不得解释为更改当事国作为其他任何条约 [5]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J].中国博 的成员方在那些条约下的权利和义务”。 物馆,2001,(2);张晋平.生态博物馆和可持续发展[J]_中国博 物馆,2005,(3);周真刚,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 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2,(2);李于昆.生态博物馆:民族民 [2]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针对《公约》的核心条款,法国联合欧盟和发展中 国家积极推动公约的谈判,成功使教科文组织第33届 大会通过了该公约。与法国、加拿大、中国、巴西等国希 [6】宋兆麟.抢救民族文物的紧迫性——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问 望借助本《公约》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形成鲜明对照的 题fJ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是,美国在谈判中坚持该公约只是文化公约,不能涉及 [责任编辑:邢植朝、卓影1 贸易问题,不得影响成员国在WTO中的权利和义务。美 国明确反对通过该公约。 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化研究,2005,(1).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Protecton of Ethnic Cultural Relics Zhang Mingli (Museu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Mauslenm of the NanYue King,Guangzhou,510000,China) Abstract:Cuhural relics of minority are of significance in saving ethical memory and enhancing national cohe— sion and boosting ethical eeonomieal development.However,the decline of ethical cuhural and lOSS of ethical cuhural relics have been accelerating with globalization.How to conserve ethical cultural relics and keeping cultural diversity is emergent issue of a state cultural policy.The pass of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hural Expressions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ethical cuhural relics. Key words:diversity;conservation;culture;ethical cuhural relic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