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生态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中国西部科技 2008年11月(下旬)第O7卷第33期总第158期 浅谈生态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余跃鹏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建筑的产生过程,并从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生态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对生态建筑作了 一个概略性回顾,对生态建筑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态建筑;产生;发展 l 生态建筑的产生 1.1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口急剧增长和人类物质活动规模扩大引起了全球性 的环境危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2l世纪人类面临 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气 候异常、荒漠化、土壤衰竭等等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 存。大规模的污染在灭绝某些生物种类的同时也威胁着人 类自身的安全,全球有限的自然资源正日趋枯竭,煤炭、 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行将耗尽,水资源严重短缺等等一系 列自然危机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积 极努力应对这一挑战。 1。2生态建筑产生的必然 建筑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生存劳动活动之一。伴随着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建筑不 论在设计手法、空间造型还是结构技术、建造材料上都有 了长足的发展,建筑所属的空间愈来愈大,同时,建筑与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与其他所有的人工产品 相比,建筑应对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负有更 多的责任。 研究表明,欧洲建设活动引起的环境负担占总环境负 担的l5%~45%,制造和运输建筑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占总 能耗的l0%,建筑照明占总能耗的20%~40%。从世界范 围看,当代建筑活动消耗的能源占总能源的5O%,占自然 资源总量的4O%,同时成为最主要的污染源,大约有一半 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于和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的建 造以及建筑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建筑造成的垃圾占 人类活动垃圾总量的40%。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续,必须努 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及环境相互协 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其不断发展需求的 可持续发展道路。2O世纪6O年代开始在全球兴起的“绿 色运动”,正是人类面临困境时为获得持续生存和生活环 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思想的出发点是保护 自然资源,调节人类行为,满足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保 证人类生存的安全。在环境方面,它认为自然和人类共同 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域,自然组织和人类组织的相互作 收稿日期:2008—10—15修回日期:2008—11—15 用和平衡发展,才能使人类自身生存下去。在技术方面, 它提倡推广使用那些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利用 可再生能源等。面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一全 球性课题以及日益蓬勃发展的绿色运动,在建筑这一与人 类息息相关的领域,生态建筑开始日益受到关注。 2 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2.1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建筑与环境的 关系,通过对建筑本身和建筑所在的生态环境的相关因素 的组织,设计,使能源在建筑和环境高效有序的循环转 换,从而获得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建筑环境。 其实,生态建筑所包含的理念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 西,因为从原始的简单遮蔽物到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或多 或少地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只不过今天人们对它的认 识更加理性更加深化了。 “生态建筑”一词出现还没有太长的历史,却引起广 大环境保护主义者,建筑师们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概 念也有多种说法,如“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 等等。这些词尽管表面上不尽相同,但他们概念是相似 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似 乎生态建筑更加贴切。 2.2生态建筑的特点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生态建筑在设计上有以下突出 的特点:①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强。生态建筑是生态化人 类住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形成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广义生态建筑体系,具有 自然,人文,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属性。②能源利用的 高效和无污染。生态建筑的出现是基于一种这样的事实: 在全球人口不断膨胀,经济不断增长的现有条件下,人类 对资源的开发与对环境的破坏将很快接近地球所能承受的 某种极限,从而危及人类未来的发展;而建筑在能源消耗 和环境破坏方面的作用巨大。生态建筑的出现可以说是一 种必然,它也必然在能源利用上提高效率,采用对自然, 人体无害的原材料,以最小的不可再生资源投入来换取最 大的使用价值,并减少建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可 以说高效无污染是生态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它贯穿于建筑 (下转第5 页) r-]壁 !里 概括地说,古镇保护就是在不改变原状的前提下,对 镇功能,严格保护古镇和延伸镇区,促进旅游业及各行各 历史街区、古建筑、古河道进行整修,拆除违章搭建、疏 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让农民过上“与城市生 散古镇人口、消除火灾隐患,提高老宅内居民生活质量, 活条件无多大区别”的生活。 使古镇的风貌与文脉得以延续发展。 制订古镇环境保护条例。古镇要将吃、喝、娱、停车 通过规划的制定,把古镇的保护提升到与保护历史文 场等设施放置在古镇的核心保护区之外,对保护区以内的 化遗产的国际水平接轨的高度,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内涵, 经营者要规范其行为,严禁污染源的出现。配备必要的排 使之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加大保护规划的宣传力度, 污系统,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增设符合古镇格调的垃圾 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改造、开发旅游、改善居民生活之间 箱。例如,国外就出现了造型滑稽的青蛙垃圾箱,垃圾投 的关系,古镇区各级保护范围划定,古镇风貌保护,古镇 入青蛙口后,会自动发出“真好吃,再给些”的优美声 空间格局保护,古镇区建筑高度的控制和古镇传统文化的 音,游客,尤其是孩子会受到鼓励,很高兴将果皮等垃圾 继承与传统经济的发展等。而且古镇保护要细化到停车 扔进箱内。也可学习外国,在古镇建造一二处垃圾墙、垃 场、入口处的设置及大桥的包装等。 圾纪念碑等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还要改变古镇传统的能 明确提出保护文化遗产与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 源结构,逐步摒弃不利于环保的生活方式,改柴禾、木 的关系,即旅游业的开发要十分注重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 材、煤等燃料为少污染的清洁型能源。如推广沼气,调整 展,要十分注重人文生态的进一步意义上的延续,这是一 产业结构,减少生活用柴对生态破坏的压力。 种高层次意义上对古镇的保护意识要按照规划的要求,把 6 结论 古镇区的区域作为一个核心区来保护,要对古建筑进行普 龙华古镇有着其他古镇没有的独特魅力,它的保护必须 查,对每幢古建筑的建成年代、式样、用材等都作详细记 保留它原来平衡的生态环境,古朴的古镇……并通过保护规 录并建立档案,进行必要的维修,然后要搬迁走对水域、 划的指定,为古镇的利用、开发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我 大气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并相应扩大绿化面积,清理镇区河 们才能让古镇焕发青春。 道……层层推进,使古镇保护进入有序有节的“保护”轨 参考文献: 道。把龙华古镇建设成为依托古镇,发展以旅游经济基础 [1]赖武.巴蜀古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为主的城市化集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构建小城 [2]周宏.中国古镇游/四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糍麟 魏 蓬黎 蠢 (上接第44页)的自始至终,包括节约土地,原材料,节 能技术运用等方面制定了各项法规,在实践中也已经深入 约能源,以可再生能源取代不可再生能源以及资源的循环 人心,得到建筑各界的支持和遵守。德国已成为生态建筑 再利用等内容。⑨灵活适应性。生态建筑的空间时间属性 研究、设计、节能技术开发、节能设备研制、法规条例制 要求我们整体地从空间和时间上研究建筑元素中所蕴含的 定等方面领先国家。 能量和物质材料的流动。建筑师需要建立建筑系统的全寿 我国对建筑的生态化发展的重视还是近1O年来的事。 命概念:考虑建筑系统全寿命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的生态 2000年2月18日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相互作用。由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2001年1O月1日开始实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而变化,这需要建筑师采用“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 标准》,2001年10月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 计概念”,“长寿多适概念”和“合理废弃概念”等适应 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在节能建筑的建设上也取 未来发展变化的灵活的设计策略。 得了一定的成绩。 3 生态建筑在各目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 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 初级阶段,对于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大多为关于生态 主要表现为对气候的关注,形成名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 建筑设计理论框架、设计原则、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 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与生态建造设计密 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介绍等方面。虽然也有关于生态 切相关的绿色运动中的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盖 建筑的太阳能利用、保温隔热、自然通风、采光、中水利 娅运动的发展及后来可持续思想的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 用等方面的基本设计原理的介绍,但各方面的原理和方法 理论大大丰富。生态建筑设计研究的关注逐渐变化:从早 还缺少综合与系统性的论述。若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只强 期注重人体对气候生物反映的建筑设计,发展为利用替代 调某一方面,很可能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原则, 能源和适用技术的建筑设计,现在逐渐转向寻求人、建 而与其它方面产生矛盾,导致“生态建筑不生态”的结 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建筑设计。 果。 德国,从上各世纪7O年代开始,其建筑界、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团体和大学科研机构就通力合作,开始进行生态建筑的研 [1]刘伟.生态与建筑的有机结合——赫尔佐格的生态建筑设计 究和实验探索。其建筑节能、节水、太阳能利用、生活污 [J].热带建筑,2006,(4). 水处理、屋顶绿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使德国成为生态 [2]高桂英.夏热冬冷地区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的应用探讨[J].民营 建筑和建筑新技术的展示地。其开发的各种节能设备、节 科技,2008,(7). [3]雷斌.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大众科技,2008,(7).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