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性作业设计

来源:爱够旅游网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性作业设计

【背景链接】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做作业,是个学生就跑不了。但问题是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存在“三点半”放学现象,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没想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而且校外增加的负担处于失控、失管的状态。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只有通过减轻课业负担,才能保证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健康快乐成长。

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

一、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

一直以来,作业的功能被定位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直接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时总要贪多求全,生怕有遗漏,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事实上,能力的高低与机械的记忆书写没有多大关系,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那种机械的书写作业已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学生经常完不成作业,其实是那些单调的书写作业让他们对作业

丧失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的特点,把作业设计得形式多样,争取让作业内容丰富而又不失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全面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作业,比如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实践性较强的作业。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业要体现层次性。

1、作业量的分层。

对作业量增减的依据是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对其发展的要求。内容简单、容易掌握的就少布或不布,切忌重复布置简单重复性强的机械性作业,这会极大挫伤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给这些学生减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其他爱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对于学习能力弱、态度不认真、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做较难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选择简单的。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有些学生会知难而进,还有一些学生会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跳一跳,尝试“摘树上的果实”。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作业,作业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有别。对于读书笔记这类作业,低年级应以摘抄为主,中年级要以概述为主,高年级以谈感受为主。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学习相同的知识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如果设计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结果往往是

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我在作业的设计中,撇弃了过去那种强制、命令式的作业布置方式,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多梯级作业,充分给学生留出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优秀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承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如在学了《猫》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1)摘抄描写猫性格古怪的语句,认真体会关联词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描绘这只古怪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根据“性格古怪的猫”的内容编写一首儿歌。(4)模仿课文的写法,认真观察一种小动物,抓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一次小练笔。这样的作业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们又具有好强的心理,往往会知难而进,满足自己探索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探究更高要求的作业,获得更大的提高。

3、自主性的选择

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布置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修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这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如教师围绕某一内容,针对某一目的设计几个题目,学生选做。

如教学《小摄影师》后,面对刚从低段跨入中段的学生,想让他们有效理解生字新词并加以巩固运用,我设计了以下作业:(1)抄写生字并组词;(2)抄写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词语造句;(4)用其中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选题目。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感受来自选题目,因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有梯度、分层次的作业布置,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信心,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突出作业的开放性,让学生乐中求学

1、课前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询、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老师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查阅的书名,时间长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各种信息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笔记。

2、课后拓展作业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这时教师的作业布置就要敢于打破书面作业的框框,设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如学完童话,教师可让学生和家人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的表演能力、感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组织能力得到协同发展,同时有利于家庭气氛的融洽。教完诗歌,可让学生搜集或自创诗歌,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补说、续说,优秀诗歌、散文等佳作的欣赏吟诵等。这样的作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3、积累性作业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大量的抄写,机械的重复,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定势和大

脑的疲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学习事倍功半。但学习语文又重在知识的积累。新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成语、俗语、谚语、诗句、名言警句、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所以可以让学生建立几个本子,摘抄一些名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等,以课本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积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丰富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一学科,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综合。我们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设计一些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的探究性作业。语文可与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以最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而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丰富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完《第一场雪》后,让学生做一做实验,看看雪融化后里面有些什么样的杂物。了解雪其实并不像肉眼看上去那么干净,不能吃。让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一种家电使用说明书,了解其功能,并且学会使用;让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小作品,介绍制作过程;让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进行考查探究,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一次小实验,一次旅游,一次家务劳动,种一棵树,栽一棵花等,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求知,并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5、练笔性作业

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老师

还须作好指导和定期讲评,发现好文章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或推荐给各种刊物,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没有乐趣,是谈不上收获的。学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收集网上的资料、图片;(2)调查你周围人的生活中,网上的作用是什么?它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方便?(3)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所做的调查进行练笔:我眼中的网络。通过这种反映学生生活的小练笔,学生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不感到枯燥无味。

6、编创性作业

它可以是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主题鲜明的手抄报、黑板报,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编辑个人作文集等。通过这类作业,扩大学生的信息容量,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语文有效性作业设计使学生挣脱了繁重作业的枷锁,减轻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揭开了语文有效性教学的新篇章。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只有想方设法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语文有效作业的途径、形式、内容,学生才会更高效地完成作业,语文有效性教学才能扎根、开花、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