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从摄影教材、师资、课程和教育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摄影教育的现状,讨论了高校摄影教育体系和摄影教育方式的改革,探索了新时期摄影网站建设及其品牌塑造,提出了“大摄影”的教育理念及完善摄影教育体系,指出优化教学观念、思路和方法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校 摄影教育 现状 改革

一、摄影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图像就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文化传承、解释、过滤的功能。历史农业社会普遍的图像叙事,工业文明摄影术的发明和普及,乃至当前数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空前繁盛,图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摄影自19世纪30年代末诞生以来,就以最快捷、最真实、最为形象的方式记录着人类文明,在新闻报道、商业营销、广告设计、艺术审美、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读图正日益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因此促进了摄影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背负着培养高素质摄影人才的艰巨任务,进一步完善摄影教育体系,优化教学观念、思路和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摄影教育的发展

摄影在我国仅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及自身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提高,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创办摄影高等教育,摄影逐渐被列入各级大专院校专业学习课程中,但是当时并没有设摄影教育的相关专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摄影事业的迅速发展,摄影教学进入了全盛时期。1983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分校开办了摄影专科,1984年鲁迅美术学院成立了摄影系,1985年武汉大学成立了摄影专业,自此摄影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全国许多高校都先后开办了摄影专业。目前在我国的一千多所高校中,已经有五十多所院校设有摄影相关专业,二百多所学校开设了摄影课。这为我国摄影从业人员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摄影教育,促进从事摄影教育的教师更好地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稳固的加速提高摄影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摄影教育的现状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在文化传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促使了摄影教育事业在中国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虽然我国的摄影教育发展迅速,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没有一套完善的摄影教材和科学的教学大纲。仅有的少数教材结构和内容与国外相比还显得比较落后。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摄影教育模式不尽合理,大多数的教学过程都采用“师徒式”教学模式单向传授。现有的很多文章、杂志和书籍对图像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构图、用光等形式美上,情感的流露和思想的表达等深层面的东西并没有被挖掘出来。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一般是通过分析图片介绍拍摄经过,陈述拍摄内容、拍摄技巧等。教育模式中轻视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经验式教学内容远远不能达到科学的摄影教育目的。

2.摄影师资储备不足,教学设备陈旧,硬件不完善。由于师资、设备问题使得教学多流于课堂形式,缺少动手的机会,很多学生没有受到专业技能技法的训练,严重影响了摄影教育的正常发展。高等学校许多教师对摄影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不足,觉得摄影是一门易学易懂的课程,进而缺乏重视。大多数摄影教师是由非摄影专业教师转型而来,他们往往开始仅是爱好摄影,把摄影当成一种乐趣,并没有打算深入钻研摄影,只是因为专业开设缺少教师而转入摄影教学,所以缺乏对摄影的深层次研究,缺乏摄影实践,更谈不上在摄影实践这一过程中对摄影理论进行总结和历练。加之教学资金紧缺,不能及时更换教学设备,不少广播影视专业的学生在实践创作中仍然使用传统的胶片相机,还在按照教师的要求用胶卷进行拍摄实践。这些青年学生,抱着“老古董”闷头拍摄,像猜谜语一样猜测着最后成像结果。对学生而言,理应优先让他们熟练掌握最实用、最先进、最有效的影像技艺,包括数码相机的正确使用,数码照片的拍摄要求,后期处理的技巧,照片的传送、销售及数码照片的社会需求原则等,不然就很难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所以,摄影教育有待改善,顺应潮流乃众望所归。

3.摄影教学和摄影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摄影教学中,摄影实践与摄影理论不能完全融会贯通,不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导致教学环境呈现出死板无生气的状态。大多数的摄影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的全面性,而忽视学生个性与创新性的培养①。人们总是习惯于以摄影实践能力来作为评判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标准。总结摄影教学实践,可以说,只有把摄影实践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高校,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准高、能走向世界的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摄影教育层次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摄影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摄影教育并不仅仅是教授各种拍摄操作技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相机,而是应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相联系,涉及学生的审美、视觉理解、表达、社会价值判断、情感交流等内容。摄影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需要增加视觉心理学、视觉艺术与视觉思维、视觉设计以及视觉传播等内容。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因而,数码摄影器材的飞速发展为推动网络摄影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种各样的网络摄影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很多的摄影网站并不是以摄影教育为主,而是纯商业性的,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教育网还不多,所以有待加快网站建设。

二、摄影教育改革

(一)科学构建摄影教育体系

摄影艺术是一种光影艺术、瞬间艺术,它不同于美术、影视或者音乐等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而是以更加写实的手法凝固了生活中的某一横断面,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在人们认识问题上的局限性;它不只是表象,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再创作,是一种深层内涵的理解;然而它同样表达着艺术观念,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着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注,向欣赏者暗示特定的审美趣味,就像诗人用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画家用线条来描绘自己的心声、音乐家用音符来演奏自己的情感一样。

摄影课程是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中涉及视觉读写能力培养的课程之一,研究摄影课程,必须了解摄影教育的总体情况,科学构建摄影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摄影教育呈现教学形式多样、培养模式多元的格局,从办学层次上和教学理念上形成了以综合图片摄影为主,图像设计、活动影像为辅;以商业广告摄影、图像设计为主;以图片摄影和图片编辑、影视摄影、图像设计为主的三大教学体系。但笔者认为,摄影教育体系应根据学校层次、地域特征,从教育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方面去构建。摄影教育体系的构建对摄影课程质量的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改革摄影教育方式

我国摄影教育模式并不健全,传统的摄影教育偏重于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乏对现代影像理念的传授和教育,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在观念意识、视觉理念的传递把握、传播功能的使用方面得不到有效开发。因此,传统的摄影教育应该有新的创新思维,以使我国摄影教育与时代同步乃至与世界艺术教育接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