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区域视角下旅游化发展的动态演变分析——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18年6月

第31卷第2期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Commerce

贵州商学院学报

Jun. 2018 Vol.31 No. 2

区域视角下旅游化发展的动态演变分析

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

宋河有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从区域视角剖析旅游实践的发展变化可知,从最初阶段的景点旅游到当前的全区域、

多产业、多人员参与的全域旅游,旅游业发展在地域空间、建设内容、行业管理范畴、产业波及范 围、接待主体、活动客体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动态演变逻辑。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的全域旅 游发展战略实质上遵循了从局部区域逐步推向全国的旅游化发展逻辑。在旅游化发展战略导向 下,必须防止出现盲目旅游化建设和急功近利的发展误区。

关键词:旅游化;旅游化发展;景点旅游;全域旅游;旅游区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9549(2018)02 -0045 -05

Analysis on Dynamic Evol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 ------from Scenic Tourism to Global Tourism

Song He-you

(Tourism College,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zing changes of tourism practices, tourism has transformed from the initial stage of scenic tourism to the current stage of global tourism with multi - industry and multi - person participation. The tourismdevelopment has demonstrated some dynamic evolution logics in the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space,construction content, industry management scope,industry involvement domains main body of reception and the object of activity.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global tour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rom the local region to the entire count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ourism devgy,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from blind implementing and advancing too monetary interests.Key words: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 Scenic Tourism ; Global Tourism ; Tourism Area

引言

在2016年1月29日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转变旅游发展思 路,推动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这标志着全域旅游发展的序幕在中国正式拉开。2016年5 月26日在浙江省桐庐县召开的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全面进入了全域旅游时 代。[1随后,众多学界学者先后在《中国旅游报》、《旅游学刊》等专业媒体和期刊对全域旅游进行了不同视 角的诠释和解读,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宣传,各旅游规划机构甚至政府官员都纷纷发表自己对全域旅游的 见解。与此同时,各个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也都纷纷制定并开始贯彻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7 -09 -13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全域旅游背景下内蒙古草原旅游景区的‘旅游孤岛’现象破

解路径研究”(2017NDB033)。作者简介:宋河有(1979 -),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

开发与旅游经济管理。

• 45 •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8年6月

从理论上看,当前推行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在实质上是力图实现全区域、多领域的全面旅游化,是旅 游业在区域发展中产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可以看到,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区域正在力图通过发展旅游业 全面带动本地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随着旅游业影响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区域正呈现出明显的旅 游化发展倾向。本文在对中国以往旅游业发展实践历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尝试从区域视角分析旅游化 发展的动态演变逻辑规律,并对可能产生的发展误区提出警示,以期为全域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 旅游化与旅游化发展的含义在国外,旅游化这概念源于学术界对旅游活动影响的关注。加拿大学者Young在1983年研究旅游

发展对乡村景观的影响时首次使用了旅游化概念。[2]之后,比利时的Jansen - VeAeke(1998)在探讨旅游 活动对文化资源的影响时系统地阐述了此概念。他认为,各类事物在旅游活动影响下而发生的变化可以 称之为旅游化。[3]在国内,关于旅游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刘刚率先针对云南省旅游业 发展提出实施旅游化发展战略。[]此后有不少学者开始逐步关注旅游化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作为发 展策略的旅游化、旅游化现象和旅游化水平测度等方面。[5]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可知,在旅游活动现象影响 之下引起各种相关事物发生一系列变化的现象即可称之为旅游化现象。区域旅游化也就是特定区域内所 有相关事物受到旅游活动影响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现象。

旅游化发展指的是一种发展方式,其中的“化”字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有“发展方向、发展趋 势”之意,类似于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词语中的“化”。[6]所以旅游化发展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以 旅游业发展为中心,其他产业为旅游业发展起辅助和支撑作用的一种发展策略和方式。不难看出,旅游化 发展其实是一种社会发展现象。从旅游业波及的地域范围看,旅游化发展是从点(旅游景点)开始,逐渐 向线(旅游通道、线路、发展轴)和面(旅游目的地区域)扩展的;从旅游业波及的产业范围看,旅游化发展 是从单一的旅游产业要素逐步扩展到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制造业等全社会相关联产业的;从旅游业波 及的参与人员范围看,旅游化发展是从旅游行业内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其他行业或组织的众多关联群体 的。所以从区域视角看,全域旅游化发展其实就是在特定旅游区域内,以旅游业发展建设为中心,其他产 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的区域发展方式。在局部旅游化发展向全域旅游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旅 游业的核心吸引要素则逐渐从旅游景点转化为全区域的大旅游环境。

二、 区域视角下我国旅游化发展的实践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前的纯粹事业化阶段向经济产业化阶段的全面转变。 时至今日,在各区域的旅游化发展持续深入的情境下,旅游业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产业,它已经成为我 国多个省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甚至先导产业。根据时间节点、所依托资源、旅游吸引物形态、 产业波及范围、产业地位等多重因素的差异,可以将我国旅游化发展的实践演进历程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 (如表1所示)。

旅游事业化阶段一、

要素特时间节点

阶段

1

我国旅游化发展的实践演进阶段

三、快速旅游化发展阶段

四、笼统全域旅游化阶段(大旅游)

、全域旅游化推进阶段

、旅游化发展萌芽阶段

1978年以前

自然景观+人 文遗迹

旅游物旅游接待业

1979—1989 年

自然景观

遗迹

旅游物旅游核心要素行业统旅游景和旅游城市

1990—1999 年

禀赋型资源+社会 资源+人造景观观光

依托资源

+

2000—2015 年2016 年以后

禀赋型资源+社会资 禀赋型资源+社会 源+人造景观+ “大旅 资源+人造景观+

游”环境观光旅游

区域整体环境全身心權镟场域全部潜在旅游产业要素协同发展特定旅游县域、省域范围

旅游吸引物形态

+参与式旅游 +参与+互动式

素、 产

吸引物

旅游六要素及关联要素行业

多类型旅游景区、城市内外旅游地

产业范围

行业产业 业融合发展

地域范围

• 46 •

传统风景名胜区

各类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乡村

宋河有:区域视角下旅游化发展的动态演变分析——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

旅游产

市*旅游

业地位业地

经济产业

经位确立

济初产步

旅游经济产业地 快速提升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大旅游”宏观环境下

特定地域的先导或主 导产业

旅游产业地位的全 面强化与持续提升

从上表不难看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演变的历程其实就是旅游化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持续演 进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各类旅游企业、各地区社区民众、旅游市场经济环境、各类潜在旅游资源等要素都 在发挥相应的影响作用。伴随着全球旅游化实践的推进,我国多个区域不仅确立了旅游经济产业的主导 性地位,而且使最初的“无旅游经济”到“旅游景点经济”逐步演化成了今天的“全域旅游经济”,其社会影 响力仍在不断扩大。

三、区域视角下旅游化发展的动态演化逻辑(一) 地域空间:从“点”扩展到“线”和“面”

从地域空间视角看,旅游化发展遵循着从“点”到“线”,进而到“面”的扩散规律。从我国旅游发展实 践历程可看出,在1978年全面改革开放之后,旅游业首先是从

些旅游吸引力强大的“点”(传统旅游胜

地)展开的。这些知名的旅游景点凭借其较强的旅游吸引功能,使其所依托的临近城市发展成为了旅游 集散地和接待地,形成了“景区一城镇”带状旅游发展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旅游景区的范 畴很快扩散到更多的旅游吸引要素,不仅有更多的潜在旅游资源被开发转化为旅游吸引物,而且旅游 “点”扩散到了更多的城市和乡村地区。另一方面,作为区域旅游发展支撑的城市体系也随之演变为旅游 中心城市网络体系。同时,旅游建设的场所也从传统景区景点逐步扩展到了城市地区和广大乡村地区,甚 至已经逐步深入到了各类社区,形成了当前盛行的城镇旅游、社区旅游以及村寨旅游等多种旅游吸引空间 形态。我国当前全面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其内涵之一就是目的地全区域实现旅游化发展。而旅游 目的地的最小单元是景区景点,其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大,就可能形成旅游乡村、旅游城市、省级旅游区域甚 至是旅游国,例如新加坡、马尔代夫等知名旅游国家其实就是全国范围内旅游化发展的结果。

(二) 建设内容:从旅游景点转化为旅游环境

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旅游化建设的内容和重心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旅游 建设内容的演变逻辑如下:第一,建设的对象从最初的旅游景区与旅游吸引物开发建设逐步转移到了旅游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直至当前的旅游环境建设与优化;第二,建设的关注点从实体建筑景观设 计逐步转化为实体景观与人文景观(行为景观)并重;第三,建设的地域范畴从景区景点扩大到了旅游通

道和风景线,再到当今的旅游区域整体环境。从国家A至5A级景区的创建、旅游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 城市、最佳旅游城市的评定,直至当今全面推进的全域旅游战略,旅游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一直在逐步从局 部的旅游景点向关乎全局的宏观旅游环境建设转化。

(三) 行业管理范畴:从旅游接待人员扩大到游客

在旅游化发展进程中,旅游行业管理的对象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在以旅游景点为中心的发展阶段,旅 游行业管理的重点是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车船公司等旅游行业内的从业人员管理。随着旅游业 发展的逐步转型升级,进入“大旅游”时代,旅游管理部门不仅逐步制定了更多的旅游管理相关条例和制 度来使旅游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化,而且行业管理的关注点也逐步转向了旅游接待地其他相关人员,例如旅 游目的地东道主居民对待外来游客的态度与商业行为也受到了一定规制。在全域旅游阶段,旅游消费者 也得到了更多关注,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受到了规制,而文明旅游、负责任旅游得到了包括旅游管理部 门在内的全社会倡导。总之,伴随着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逐步发展演化,旅游行业管理从“以旅游景点 接待相关人员为管理重心”,逐步演化成为“以塑造旅游目的地和谐的旅游环境为重心”,管理范畴明显扩大。(四) 产业波及范围:从景点经济延伸为多产业参与融合

在确立了旅游业的经济性质和产业地位之初,旅游景点、旅行社等旅游核心行业企业获得了快速发 展。首先旅游景点作为核心旅游吸引要素,直接形成了门票收入,而且拉动了当地就业和旅游接待相关要 素行业的发展,形成了景点经济效应。与此同时,由于旅游活动的产业关联性比较广,自然而然就对当地

• 47 •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8年6月

相关产业起到了拉动效应。但这种拉动效应在初期其实只是一种依托和依赖效应,即旅游业依赖于其他 相关联产业而生存。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旅游业进入“大旅游”、“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产业强劲的 发展势头使其逐步演变为拉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了其他产业所羡慕的对象。在旅游业态扩展 和其他产业转型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出现了农业、工业、制造业等其他本来与旅游业无关联的产业都积极 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现象。直至目前,几乎其他所有行业都在试图与旅游产业“联姻”,几乎都在尝试探 索开发更多的新型旅游业态。旅游产业范围的不断延伸与扩散从当前盛行的“旅游+ ”和“ +旅游”等理 念就可以看出来。

(五) 旅游接待主体:从旅游景点演变为目的地多主体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的超前型旅游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景点旅游”时 期,旅游接待的直接主体是旅游景点。但此时的景点多是国家所有的风景名胜区或保护区,真正的旅游接 待参与主体其实是政府,体现出了明显的政府主导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政府纷纷积极推行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政企协同发展战略,很多地方政府还尝试将国有旅游景点景区承包给私营企业。 旅游企业作为接待主体的角色变得越来越突出,而政府则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旅游发展的引导者和营销 者逐渐退居到了旅游接待活动的幕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旅游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扩大化,各 地旅游化发展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社区居民和民间组织参与进来,形成了乡村旅游、社区旅游、村寨旅游等 多种新业态。旅游产业表现出的强劲拉动效应,不仅逐渐吸引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投资商开始投资旅游业, 甚至体育、文化、工业等相关政府部门也开始向旅游业靠拢。通过多产业融合,当前的旅游接待参与主体 几乎波及到了各行业企业、民间组织和各社区村镇居民。(六) 旅游活动客体:从旅游景点扩展到旅游区域整体环境

从旅游活动开展的客体看,在观光旅游时代,旅游活动的客体主要是满足游客视觉审美的自然景观、 人文古迹和人造景观等旅游吸引物。在初级阶段,旅游者围绕旅游地客观禀赋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游 览。以“锦绣中华”为代表的人造型景观出现后,旅游活动客体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不仅涉及人造主题公 园,而且逐步拓展到了旅游节庆、旅游产业园区等多种新兴业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旅游”观念兴 起,旅游发展水平升级到了主客参与和互动旅游阶段,旅游活动从观光旅游逐步向全身心体验旅游转变。 在全域旅游到来的时代,东道主居民及其社区文化、自然与人文宏观旅游环境都在逐步演变为旅游活动的 客体和关注对象。

四、旅游化发展战略导向可能引致的发展误区(一) 盲目旅游化建设

自2016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全面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从本质上看也正是全国范围内旅游化发展 的进一步升级。简单来说,全域旅游的含义并非要放弃景区景点,而只是将旅游景点的建设与经营理念运 用到更广阔的时空范畴,使旅游目的地发展与建设的关注重点从旅游景点扩大到了整个旅游目的地区域。 作为学术概念,全域旅游内涵丰富。多位学者认为其侧重点不是“全”,而应该关注“域”,例如张辉和岳燕 祥,郭毓洁和陈怡宁,马波等学者认为全域旅游的内涵除了地域空间上的“全区域”,还有产业范围视角的 “全产业域”以及更广阔的“旅游活动场域”等多重含义。[74]尽管国内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 阐释,但目前尚没有形成绝对权威和公认的界定。旅游实践界和政府中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 全域旅游的内涵,而是在现实旅游发展实践中直接响应和贯彻落实上级的号召和政策指示。10]这样就很 容易使很多地方的旅游发展陷入盲目旅游化建设误区。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了追求旅游 业绩而盲目展开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旅游化建设,最终很可能会造成大量投资浪费。在理论研究尚不成 熟的情况下,旅游实践急功冒进,那么全域旅游战略驱动下的盲目建设就极易发生。当前我国多个城市和 乡村地区的大规模复古和旅游化复制等盲目旅游化建设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回顾以往,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我国曾一度掀起人造主题公园的建设热潮,但最终以大多数投资失败而告终。所以各级旅游管理部门 和旅游企业都应牢记这些以往的“泡沫化”旅游发展教训,尽可能防范和规避盲目旅游化建设。

(二) 急功近利,追求一蹴而就

旅游业依赖其产业关联性广、产业拉动面大、相对环保等产业优势,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得到逐步凸 • 48 •

宋河有:区域视角下旅游化发展的动态演变分析——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

显,所以旅游化发展战略得以在我国全面推广,并且逐步成为了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并驾齐驱的国 家战略。从旅游业发展大趋势看,旅游目的地区域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发展转变是势在必行。无论 是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国家旅游形象,还是在国内树立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全域旅游都必将是旅 游区域未来发展的宏观指导思想,都应将其提升到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认识。[7]但是旅游化发展是一个 自然发展演化的渐进过程,急功近利和追求一蹴而就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浪费。当前呈现的 “宏观报喜、微观报忧”[11]的状况说明我国亟须进行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应一味地快速推进旅游化 建设。首先,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客观存在地域差异,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全部旅游化,而 在经济落后地区积极推进旅游扶贫才是当务之急。其次,中国的地域空间、产业空间、人口规模等经济要 素体量较大,要真正实现全国范围的全域旅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者,中国也不应该过于依赖旅游业, 因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多个产业的广泛支撑,单独依靠旅游业支撑全国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全域旅游思想将长期引导旅游区域发展,但这其实是旅游化发展的深化和升级。 要真正实现各区域甚至国家范围内的全面旅游化,切不可急功近利,不可追求一蹴而就。

五、结语

旅游化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一样,是一个逐步演进升级的社会发展过程。当前我国全面推 进的全域旅游战略从本质上看就是从“景点旅游”向“大旅游”逐步演化升级的结果。从区域视角看,旅游 化发展已经成为真正拉动多个区域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旅游化发展的具体实施举措体现在多方面,而 并不应该简单理解为全域景区化,更不应因为推进全域旅游战略而形成盲目旅游化建设热潮。旅游化发 展的推进应遵循从点(景区、乡村、城镇、园区等)到线(旅游线路、旅游通道)和面(生态化、景观化、富民化 的自然与人文大环境)以及三维立体空间(文明化、智慧化的技术环境)的规划布局。旅游化发展的转型 升级是一个漫长的动态演化过程,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如果急功近利,则很容易导致盲目旅游化建设和旅 游经济泡沫化,进而引致大量的旅游投资浪费。

参考文献:

[1] 李志飞.全域旅游时代的变与不变[J].旅游学刊,2016(9) :26 -28.

[2] Young B. Touristization of traditional Maltese fishing - fanning villages: A general model[ J]. Tourism

Management,1983( 1) :35 -41.

[3] -742.

Jansen - Verbeke M. Tounsmification of historical cit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4) :739

[4] 刘刚.从日本山村旅游开发看云南的旅游化[J].民族工作,1996(2):23 -25.[5] 刘睿.国内外旅游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5(2) :110 -117.

[6] 张广海,王新越.“旅游化”概念的提出及其与“新四化”的关系[J].经济管理,2014(1) :110 - 121.

[7] 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旅游学刊,2016(9) :15 -17.

[8] 郭毓洁,陈怡宁.全域旅游的旅游空间经济视角[J].旅游学刊,2016(9) :8 -29.[9] 马波.旅游场域的扩张:边界与政策含义[].旅游学刊,2016(9) :17 -20.[0]刘家明.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2016(12):7 -9.

[11]魏小安.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调整方向[J].旅游导刊,2017(2) :106 -109.

[责任编辑:劳丽静]

• 4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