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
摘要:谈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研究者可能更多的是涉及关于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构建,接受教育的方式、程度,与他人的沟通等诸多外界干扰的原因。实际上,遗传因素这种内部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遗传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加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人文教育理念的倡导不断加强,使得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高度关注。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不仅仅教育、家庭等这种外界因素,其中也包含着心理发展的个体,以及个体内部的隐性因素——遗传。本文试从遗传角度入手,参考医学研究领域有关遗传基因的实验数据、报告和结论,分析遗传因素对青少年个人心理、人格构建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现状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张向葵老师认为“青少年是时间之匙、生理之匙、心理之匙、社会之匙”。青少年期被认为是个体发展、发育最富特色、最宝贵的黄金时期。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特征上都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是个体的形态、形体、内分泌等一系列生理现象发生快速而巨大的变化;而随着生理上的变化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青少年期个体的心理也迅速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
青少年期个体心理特征最大的特点就是错综复杂,处于矛盾的边缘。第一,自我意识增强。在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对外界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和评价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但是此时的个体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通常对自身做出主观性评价;遇到挫折往往又会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第二,智力发展显著。大脑机能持续增强、社会实践增多的情况下,青少年的感知觉、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
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升。但在思考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充满矛盾过程的问题时,由于得不到结果而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第三,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会产生很多矛盾的心理,渴望交流却不肯向家人朋友吐露心声; 在思想言行等各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但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很多事情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非常渴望获取新知识,新思想;不善于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不能正确估计理想实现的过程中的困难,容易遭受到打击。第四,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性意识呈现持续发展的过程,对两性关系由无知到意识状态,心理上表现出不愿接近异性、彼此疏远;其后到对性意识产生朦胧的向往,希望接触异性并表达关心;最后萌生爱情,把异性视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相互爱慕。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心理特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评价标准
现如今,在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各种压力增强的情况下,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例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抑郁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等心理疾病。1而这些问题正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过程最大的天敌。
结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确定了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五条评价标准:智力正常,具有正常的认知活动;自我意识观念明确;情绪稳定、乐观、反应适度;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
从这五项标准来看,现如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很多危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
了我们所熟知的外界环境、教育及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之外,还有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遗传性疾病招致心理问题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指上一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时是亲代向子代的直接传递,有时是隔代传递,遗传的源头可能来自前两、三代人。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或者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病或染色体综合征;单基因病;多基因病三种类型。由于遗传具有垂直传递和终身性的特征,造成致病基因由亲代向子代传递,而这种遗传性疾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12
孙晓敏,马欢.青少年心理疾病与其性别、性格、家庭等因素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15). 但菲主编.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1、遗传所致的直接心理问题分析
一般情况下,抑郁、焦虑等这些心理疾病被认为是长期遭受各种心理压力所致,但是,就近年来基于行为遗传学、发展行为遗传学与心理学基础上的医学相研究来看,人体的遗传因素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许可以说会造成非常直接的心理问题。科学实验证明:目前被认为与遗传有关的焦虑障碍包括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行为遗传学研究专家经过试验得到提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研究显示,遗传的影响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抑郁越严重,遗传因素的影响就越显著。
3
从这些科学实验和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可以断定遗传因素所致的心理疾病对青少年心理健
康发展产生直接性影响。因为一旦父母体内携带的抑郁、焦虑等致病基因传递给孩子,那么在今后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因外界各种因素而诱发。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个体自身本就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需要在成人的帮助和引导下慢慢克服,逐渐成长成熟,但是在焦虑或抑郁症的干扰下,青少年非但难以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困难,反而显露出这些心理疾病的病症。例如抑郁症患者,轻者会因拒绝与人交流而产生自闭心理,对生活是去信念,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自杀现象。这不仅对家庭造成了相当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更会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恐慌, 形成非常消极的社会影响
2、遗传所致的间接心理问题分析
遗传因素除了会产生抑郁焦虑等直接性的心理疾病之外,还会产生其他的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形成间接性影响。首先是外貌遗传。如果父母或祖父母这一代因五官不精致,或是眼睛过小、或是嘴巴过大、或是极度肥胖等,最终在基因遗传的作用下,这种平凡、不精巧的特征毫无征兆的“复制”给孩子。儿童时期,孩子的自我关注意识不强,但是随着不断的成长过渡到青春期时,审美意识逐渐提高,而且开始产生对自己的关注和评价,并且这种评价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就会出现不满意自己的外貌、或嫌弃丑陋而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整日沉默寡言,也因自卑心理刻意疏远同学;也可能发展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滋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在面对比自己优秀、外表又特别出众的同学,内心会极度不平衡,这同样会妨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感觉孤单、生气、神经质和自尊心受损,交往缺乏主动性,变得胆小、猜疑、容易厌烦甚至自闭,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
其次、遗传性肢体残缺。在很多家族遗传病当中,常常会出现肢体、器官的残缺。例如先天性聋哑、多指病、血友病、高度近视等,并且有些遗传病是隐性状态的,父母双方外表 3
陈祉妍,李新影,杨小冬.青少年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
都正常,但是孩子却会遭受疾病的折磨。 自身携带这些疾病的青少年,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先天性聋哑的孩子,内心非常渴望交流,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多指、并指的孩子也不是有意疏远同伴的;高度近视的孩子不是不想昂首挺胸、自信满满的。只是因为与正常人相比,他们显得有点特殊,不得不面对群体投来异样的眼光,不得不接受同伴的戏谑、甚至背负类似于“四眼”这样的代号。遗传病折磨下的这群孩子,从一出生就要面临着“怎样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接受自己的残缺”这个巨大的心理问题,而在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的过程中如果再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就会加剧这种心理问题,甚至引起其他的心理疾病。
(二)遗传因素下智力、人格发展与心理问题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智商水平的高低、人格构建问题,取决于母体子宫环境和营养因素、以及婴儿时期大脑的发育程度,所以都会在这个时期加强提升智力、人格的各种措施。但是,除这两种因素以外,遗传因素也十分重要。
在人类染色体畸变的研究中,已经确定许多染色体病都有大脑发育迟缓、脑损伤、智能发育障碍等问题。例如5p部分单体(注意:仅有一条染色体的一小段缺失!)综合症患者有广泛的大脑萎缩、脑室扩张、小脑萎缩、脑积水,智力极度障碍(IQ≤ 20);13部分单体综合症患者有全脑畸形或前脑畸形,严重智力障碍;19三体综合症有大脑发育不全、脑水肿4等等。这些研究结果就足以说明遗传物质结构的正常与否对脑的形成和发育至关重要,当个体从婴儿时期开始成长至青春期时,由于智商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无论在知识学习、接受能力还是在生活上,都远远低于同龄人。这完全违背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其次,心理发展与基因作用下的生理发展密切相关。总体来说,生理特点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作用的结果,但在正常情况下,生理发展的顺序,每个阶段发展的快慢,则有明显的遗传特点。5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我们口中说的“早熟儿童”,当父母发现孩子成熟之后,便会给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此时孩子会被迫接受在同龄人当中还不该接受的责任、内心承担着本不属于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思想、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很可能父母过高的期望和孩子不足的能力产生矛盾,最终导致孩子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三、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从遗传学角度看,在基因遗传的途径中我们无力阻止,但是,抛开遗传因素所致的先天性心理疾病,我们还是需要抓住可控制因素,避免遗传因素间接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 45
刘金香.遗传因素对人类精神活动的影响[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
高玉祥,胡豫.试论遗传因素及其对人格形成的早期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1).
(一)、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感受
青少年容易受到各种干扰而产生心理的变化,所以无论在家庭、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要与孩子和谐沟通,恰当处理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老师在教育当中要发挥引导作用,掌握合理的教学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二)、帮助孩子构建正确的审美意识
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身为孩子的引导者,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灵魂。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教师和家长要时刻引导,可以用故事、语言等来启蒙,并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审美标准和意识。让孩子们知道心灵的纯真、善良才是之间最美之物,如果华丽的外表之下是肮脏丑陋的心,那这个人始终都是丑的。如果孩子在思维、意识、认知发展的初期就得到这样很好的引导,在青春期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会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而在另一方面,得到好的审美教育,孩子在交往、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有意注意,避免伤害交往对象,这其实是双向的良好局面。 (三)、增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照
很多隐性遗传疾病难以发现,但却造成个体诞生之际的先天性残疾,对这类特殊群体的关照更要增强。因为个体本身就存在肢体残缺或者某种障碍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当中,要加强对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职业的老师付出更多的辛苦,更有责任心。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倾听的方式,比如手语;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帮助他们构建积极的生活态度、强大的自信心;教学他们正确的认识自身的这种不完美。 (四)、加大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个体从事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因素,所以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抵御其侵害。家庭、学校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而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需要借助各种传媒的力量做好青少年乃至所有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也需要社会共同关注,营造良好的个体发展环境,并建立心理治疗机构,以便提供有效的治疗等。
现如今,心理问题已经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它造成的不良后果我们都很清晰,虽然有些问题我们无法克服,比如致病基因的遗传,但是我们一定要着重于可控制的因素上,争取将心理问题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后果降低到最小,这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晓陵,金瑜.行为遗传学及其新进展[J].心理学探新,2005(25).
[2] 陈祉妍,李新影,杨小冬.青少年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
[3] 但菲主编.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4] 蒋传发,陈巨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1). [5] 王晖.行为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对本土心理学的启示[J].中国社区医师,2012(2). [6] 胡诞宁.我国主要遗传病的发病率[J].遗传,1986(3).
[7]林崇德.遗传与环境在儿童智力发展上的作用——双生子的心理学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1).
[8]刘建榕.从行为遗传学的发展再看人类心理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9]高玉祥,胡豫.试论遗传因素及其对人格形成的早期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