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作者:文/王芳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5期
摘 要: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理解力不强,提高理解能力需一个过程,详细谈了提高小学生理解能力的科学的方法,以缩短这一过程。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理解能力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成绩的不理想,很多孩子即使认真学习了,也理解了知识点,但因为不理解题目的表述,不明白题目问什么而答错,特别是小学中低年段学生,以图形思维为主的思考方式,面对文字较多、较长的题目,常常不知所问而导致丢分。 孩子的理解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而增强,在面对孩子因理解力不够而丢分的时候,抱怨孩子粗心,是对孩子的错误评价,而这种错误评价会导致孩子自信心的缺失,导致更多问题行为的发生。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科学的方法可以让时间缩短。 方法一:大量阅读扩大知识面
古人说:“读万卷书”,大量阅读是提高孩子理解力的最有效手段,从低年级的绘本阅读,到中高年级的童话、故事阅读。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给孩子的学习开了一扇窗。阅读在短期看,对成绩的提高不明显,长期坚持,对孩子的好处很多。阅读从孩子感兴趣的书目和相应年龄推荐书目开始,逐渐扩大阅读范围。 方法二:适量精读提高分析能力
如果说大量的泛读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增强了孩子的语感,也是孩子零散时间休闲的一种方式;精读也是提高理解力不可缺少的。精读需要孩子不受打扰的环境,集中精力地思考,在思考中与作者对话,从而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 方法三:演讲与表演增强体验感
演讲与表演常常发生在自信的学生中间,自信的学生在遇到理解困难的时候,通常能及时给予反馈,或者寻求帮助,从而快速理解老师的意图。这些学生在表演中往往成为表演的主角。理解力欠缺的孩子,在课堂上容易成为被忽视的群体。在课堂上,如果能结合分组教学,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表演,学生间的交流,会促进理解能力欠缺的孩子信心的增加,不同角色的表演,让每个孩子都快速提高理解力。 方法四:新技术构建学习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理解力的提高依赖于“听”“说”“读”“写”“思”的综合提高,在课堂环境下,学生理解力的差异导致接受能力有很大差异。通过“网络学习”“电子书包”“网络课堂”“抢答器”等新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实现个别化学习的及时反馈,学生根据反馈的结果判断自己理解得是否正确,并及时修正。
理解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理解力是针对他人表达的信息接收。理解力高,信息接收一致;理解力低,信息接收偏差大。课堂上不断地提问和回答,语言、文字、动作的互动,都是有效的方法。 编辑 马燕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