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语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来源:爱够旅游网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一)简介作者及“三言”(附“二拍”) 1、作者

冯梦龙(1574—1645),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崇祯年间任福建寿宁县知县,清兵入关时,参加过抗清活动,后忧愤而死。他很重视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从事创作的同时,做过大量的搜集、编订和出版工作。从他编选的作品中可看出他对封建礼教持轻视态度。他所编订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是:《喻世明言》(初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中有些篇是冯梦龙的作品)。

2、关于“三言”(附“二拍”)

“三言”是宋元明三代“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话本”原指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后来经过说书人不断丰富,再经文人加工,逐渐成为短篇小说,也被称为“话本小说”。而明代文人模拟“话本”体制写成的作品称为“拟话本”。

“三言”每集四十篇,共有短篇小说一百二十篇,有的是宋元话本,有的是明代拟话本。“三言”在艺术上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成就。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民众的思想情感,有的揭露了邪恶势力的罪恶,反映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有的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濛初(1580—1644)先后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人们称“二拍”。“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是个人创作。“二拍”反映的思想特征与“三言”大致相同,艺术水平也在伯仲间,所以文学史上将它们并称为“三言二拍”。

(二)课文内容简讲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警世通言》中的一篇(第32篇),课文的文字略有删节。 这篇小说描写了杜十娘的爱情悲剧。杜十娘为了摆脱屈辱的妓女生活,选择了李甲而从良,可是纨绔公子李甲却在她从良后的旅途中出卖了她,绝望之余,杜十娘抱着“百宝箱”投江自尽。杜十娘的不幸遭遇是对当时吃人的社会制度和黑暗社会的控诉,小说对杜十娘的同情和对李甲、孙富的揭露,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作品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极其真实生动,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性。

1、情节结构

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李甲遇十娘,情好愈密。是为情节之开端。

第一部分先交代了李甲其人及到京城来由,结识美丽的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十娘要脱离受侮辱被损害的地位,“久有从良之志”,见李甲忠厚志诚,很有心靠近他。可是李甲惧怕他当高官的父亲,不敢答应。但两人情好愈密,甚到海誓山盟,各无他志。杜十娘的爱情悲剧故事就在这样的主观世界和客观现实不可调合的矛盾中开始了,这也为下面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十娘择李甲志坚从良,历尽艰难如愿踏归途。是为

情节之发展。

第一部分先写李甲财空,鸨儿要赶他,而十娘爱李甲“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为了实现理想,十娘争得了用三百两银子赎身从良(第3自然段)。于是十娘让李甲去借贷,以此考验他的诚意,李甲借贷无门,十娘说出自己褥内藏银150两,让他去借另150两。柳遇春惊叹十娘真情而相助得以赎身(第4自然段)。后十娘与姊妹相别,谢别柳遇春(第5自然段)。众姊妹赠送的那个封锁甚固的“描金文具”正是十娘千辛万苦积攒的珠宝,准备跳出火坑好好生活,可见十娘心诚情专,故意不露,见其聪颖——她做好了长远打算;也见其内心幸福——需用时给李甲一个惊喜。这个“百宝箱”既引起悬念,又埋下了伏笔,对刻画十娘人物形象起到极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到第8自然段);遇孙富李甲负心,十娘沉百宝投江。是为情节之高潮。

第一部分先写泊船瓜洲,十娘明月唱曲,歌声美妙,(第6自然段)这写出了十娘认为理想将实现的幸福快乐心情,与下文悲剧相衬,是以乐写哀之笔,痛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歌声引起恶商人孙富窥见十娘美貌而起歹意,设圈套邀李甲饮酒,以封建礼教之不容说动李甲出卖十娘(第7自然段)。十娘听到这消息如刺穿其心,她的理想破灭了,她伤深而绝望,但刚强而冷静地对待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命运,她答应卖给孙富。“哀莫大于心死”,她挑灯梳洗,要以有尊严之死去抗争。而“微窥”公子时,公子“欣欣似有喜色”,最后的一线希望也没有了,悲剧无可挽回了。十娘当着孙富、李甲打开“描金文具”,先后将多种珍宝投江中,她痛骂孙富“以奸淫之意,巧为谗说”,“破人姻缘,断人恩爱”,她视孙富这个邪恶势力的代表为“仇人”,并说“我死而有知,必当诉之神明”。她斥责认为可一生相托的李甲意“相信不浮,惑于浮议”,悲愤自己“中道见弃”,她在说完“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后抱“宝匣”投江自尽,以宁死不屈做出了震撼人心的抗争和控诉(第8自然段)。作者对十娘的同情赞美含蕴在字里行间。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李甲重病,孙富暴死。是为情节之结局。

第一部分先以群观义愤,欲殴李甲、孙富,衬写十娘真情悲剧以及李甲负情、孙富卑鄙。而李甲病、孙富死,表现了作者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含有理想色彩。

2、人物形象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杜十娘这个执著追求理想而不免悲剧命运的震撼人心的女性形象,以控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寄寓作者的同情和赞美,也是这篇小说最杰出的成就。可从下面两方面来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①她美丽多才、热情、善良、聪颖。

小说开端对杜十娘的外貌描写可见其美丽无比,她能唱曲,且歌声美妙。她待人热情,心地善良,在李甲财空时,不但不听鸨母赶走李甲,反而“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她爱李甲,更无他志;她机敏地利用激怒鸨母,争得让李甲用三百银子赎身从良。她“久有从良之志”而辛勤地积攒了珠宝,但她不能在离妓院前吐露秘密,于是让李甲借贷赎身之银,也是借此考验李甲诚意。离开妓院,她借众姊妹之赠取来“百宝箱”,而不轻易打开,可见其做好长远打算,事事想到办好。

②她坚定、执著、刚强

她要脱离受屈辱的地位,过正常人的生活,她坚定这种信念“久有从良之志”,并且用尽心血地积攒银子和珠宝,以备跳出火坑好好生活。遇到“忠厚志诚”的李甲,她“情投意合”而“有心向他”,于是她执著地追求爱情和理想,她用尽心思,使鸨母答应赎身从良,她历尽万难看到了理想之光,她设计了与李甲南归后的生活,甚至想到如果李甲家庭不接纳,“权作浮居”,让李甲先回,求亲友劝解和顺,二人再归,她这样处境的女子,要找一个可终身相托的人,并做到了这种地步,是何等的坚定、执著。但是在得知恶商人孙富诱引李甲出卖她之后,她理想破灭了,绝望了,她以宁死不屈的刚强做了最后的抗争,她表面冷静答应卖给孙富,刚强而冷静地对待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命运,她挑灯梳洗,要以有尊严之死去抗争。投珍宝入江后,她痛骂孙富这个邪恶势力的代表,斥责李甲负弃自己,而投江自尽。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1~9题。

严挺之名浚,华州华阴人。少好学,资质轩秀。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厨,号材吏。姚崇为州刺史,异之。崇执政,引为右拾遗。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然百千灯,因弛门禁,又追赐元年酺,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挺之上疏谏,以为:“酺者因人所利,合醵为欢也,不使靡敝。今暴衣冠,罗伎乐,杂郑卫之音,纵倡优之玩,不深戒慎,使有司跛倚,下人罢剧,府县里阎课赋苛严,呼嗟道路,贸坏家产,营百戏,扰方春之业,欲同其乐而反遗之患。”乃陈“五不可”。诚意忠到,帝纳焉。

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累进给事中,典贡举,时号平允。宰相张九龄雅知之,用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李林甫与九龄同辅政,以九龄方得君,谄事之,内实不善也。户部侍郎萧炅,林甫所引,不知书,尝与挺之言,称“蒸尝伏腊”乃为“伏猎”。挺之白九龄:“省中而有‘伏猎’侍郎乎?”乃出炅岐州刺史。林甫恨之。九龄欲引以辅政,使往谒林甫,挺之负正,陋其为人,凡三年,非公事不造也。林甫益怨。(《新唐书·严挺之传》)

注:①酺:读pú,聚会饮酒。②帝:指玄宗李隆基。③醵:读jù,凑钱喝酒。④跛倚:指倦怠而不严正执法。

1、“今暴衣冠”的“暴”、“下人罢剧”的“罢”,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bào bà B、pù bà C、pù pí D、bào pí

答(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胡人婆陀请然百千灯 然:通“燃”。 B、因弛门禁 弛:解除。 C、阅月未止 阅:察看。 D、宰相张九龄雅知之 雅:平素。

答( )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调义兴尉,号材吏 典贡举,时号平允

③①

(2)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 纵倡优之玩,不深戒慎

A、两个“号”字相同,两个“纵”字也相同 B、两个“号”字相同,两个“纵”字不同 C、两个“号”字不同,两个“纵”字相同 D、两个“号”字不同,两个“纵”字也不同

答( )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不使靡敝 ②罗伎乐

A.①不使风靡一时而破败 ②排列歌女乐工 B.①不使风靡一时而破败 ②陈列歌女乐器 C.①不让人们败坏了风气 ②排列歌女乐工 D.①不让人们败坏了风气 ②陈列歌女乐器

答( )

5、①九龄欲引以辅政 ②陋其为人

A.①九龄想要推荐他来辅佐朝政 ②认为他知识浅陋 B.①九龄想要推荐他来辅佐朝政 ②认为他为人很坏 C.①九龄想要引导他靠他辅佐朝政 ②认为他为人很坏 D.①张九龄想要引导他靠他辅佐朝政 ②认为他知识浅陋

答( )

6、以九龄方得君,谄事之,内实不善也。

A.因张九龄刚得到严挺之,就谄媚侍奉他,内心实在不好。 B.因张九龄刚得到严挺之,就谄媚侍奉他,内心实际不友好。 C.因张九龄正得到君主信任,就谄媚侍奉他,内心实在不好。 D.因张九龄正得到君主信任,就谄媚侍奉他,内心实际上不友好。

答( )

7、严挺之上疏谏言中有“欲同其乐而反遗之患”的话,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属于“患”的一组是

①酺者因人所利,合醵为欢也。 ②今暴衣冠,罗伎乐,杂郑卫之音。 ③纵倡优之玩,不深戒慎。 ④使有司跛倚,下人罢剧。

⑤府县里阎课赋苛严,呼嗟道路。 ⑥贸坏家产,营百戏,扰方春之业。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答( )

8.从“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至“林甫益怨”一段文意,下列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能够知人善任,而李林甫却是任人唯亲,严挺之能站在张九龄一方。 B.严挺之能报答张九龄知遇之恩,坚持原则,反对李林甫任人唯亲。 C.张九龄能够知人善任,严挺之也确实做到了刚正不阿。 D.严挺之反对李林甫任人唯亲,因而遭其怨恨。

答( )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译文

1.C(“暴”当“暴露”讲,读pù。“罢”通“疲”,读pí。) 2.C(“阅”应作“经历”讲。)

3.B(两个“号”都当“称作”讲。第一个“纵”是“任意”之义,第二个“纵”是“放纵”之义。) 4、C(“不使靡敝”的“靡敝”是指败坏风气;“罗伎乐”的“罗”应为排列,“乐”应指乐工。) 5、B(“九龄欲引以辅政”中的“引”是推荐之义,“陋其为人”的“陋”是以之为陋,即认为很坏之义。)

6、D(“方得君”是“正得君主信任”’之意,“实不善”是“实际上不友好”之意。)

7.D(①句是严挺之上疏谏言中所说的“元年酺”活动的目的和应掌握的原则,②③句则是列举的现象,而④⑤⑥句则是将造成的“患”。)

8.C(A项分析、评价有偏误,说“严挺之能站在张九龄一方”也是不对的;B项也有偏误,说严挺之所为是“报答张九龄知遇之恩”明显不对;D项也偏误,严挺之遭李林甫恨怨,只有C项的分析、评价才是全面正确的。)

[译文]

严挺之名浚,是华州华阴县人。青年时好学,天资品格高尚优秀。投考进士,选拔参加殿试中进士,调为义兴县尉,被称作有才能的官吏。姚崇作州刺史,认为他与众不同。姚崇主持政务(为宰相),引荐他作右拾遗(掌讽谏之官)。唐玄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之夜,胡人婆陀请求点燃百千灯火,于是解除了都城门禁,皇帝又追赐先天元年的臣民宴饮,皇帝来到延喜、安福门任意观赏,昼夜不停,经过一个月还未停止。严挺之上疏劝谏,认为:“臣民宴饮要根据人民的财力,人民聚饮求得欢乐,不能让人们败坏了风气。现在暴露士大夫们的衣冠,排列歌女乐工,混杂淫荡的乐歌,放纵观赏歌舞艺人,不深加戒备谨慎,使得政府主管部门倦怠而不严正执法,官吏疲劳得厉害,府县乡村按规定征收赋税很苛刻严厉,在道路上呼叫,使百姓卖掉损失了家中物产,料理散乐杂技之类,扰乱了正当春时的农业生产,想要与民同乐却反而留给他们祸患。”于是就陈述了“五不可”。诚恳之意忠实周到,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

开元年间,严挺之作考功员外郎之官,多次进宫,至给事中之官,主管科举之事,当时称作公平得当。宰相张九龄平素了解他,用他为尚书左丞,主持吏部选拔官吏。李林甫与张九龄共同辅佐朝政,因张九龄正得君主信任,李林甫就谄媚侍奉他,内心实际上不友好。户部侍郎萧炅,是李林甫引荐的,他没有什么文化,曾与严挺之谈话,称“蒸尝伏腊”竟是“伏猎”。严挺之告诉张九龄说:“官署之中却有说‘伏猎’的侍郎吗?”于是就贬出萧炅为岐州刺史。李林甫很怨恨严挺之。张九龄想要推荐严挺之来辅佐朝政,让他去拜见李林甫,严挺之依恃自己正直,鄙视他的为人,总共三年,没有公事不到他那里去。李林甫更加怨恨严挺之。

平淡是真 高二(7) 张品超

每个人都有生活,都在进行他的人生。人生百味,有爱情的甜美,有悲戚的苦楚;有得意的飘然,有失意的沉重。人生万象,有人轰轰烈烈名噪一时,有默默无闻终了一生,还有人半生英雄半生隐士。生活的滋味实实品味不尽,但其中味道最醇厚的或许就是平淡了。

佛家有所谓“黄龙三关”的说法:第一种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种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这第一境界与第三境界看似相同,实则有天壤之别。第一境界充其量只不过是平庸,只有经过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的洗礼,到达第三境界后,才可以称得上是平淡。平淡是真正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最令人回味的生活的滋味。

平淡是一坛陈年的醇酒 ,放的时间越长越有滋味。平淡是一幅待展的名画,只有展开之后其光彩才会毕现于世。平淡是一部大书,非精读细读不能知其中精妙。也许有人会反对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平淡的人生是没有追求的人生,是毫无滋味可言的人生,激烈的,火星四射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是有滋味的生活。殊不知平淡之中孕育的激烈,孕育着爆发,而在激烈喷薄之后,平淡是最好的归宿。

陶渊明归隐山林,是追求一种平淡;王维悄居山林,是激情释放后的回归,也是追求一种平淡;弘一法师在如日中天时的忽然出家,也许也是对平淡的一种感悟吧。平淡是一种积累,只有有了积累,才能薄发;平淡是一种意志,有了这种意志,人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路前行;平淡也是一笔财富,当你享用平淡的时候,你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所做所为,净化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灵魂,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恬适和安闲,平淡的确是生活中最好的滋味。

平平淡淡才是真。当我们自己的心里,没有烟火色,没有暴戾心,没有铜臭味,没有血腥气的时候,当我们的心里没有忌妒,猜疑的时候,当我们的心里有博爱、怜悯、平和的时候,我们离平淡,大概就不远了。孩子爱做梦,我也爱,希望在梦里,我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平淡之美,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评语] 这篇文章是厚积薄发之作,有思想,也有文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